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淮麦区杂交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用Griffing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进行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再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性状表现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1)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和较强的对照优势, 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单株穗数、主穗粒数表现为负向优势,致使单株产量的对照优势下降,是目前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2)周98165、小偃22、西农889、郑麦366和偃展4110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强优势组合有豫农202×郑麦366、周98165×小偃22、小偃22×豫农202、西农2611×小偃22、烟农19×郑麦366、豫农202×邯6172、小偃22×郑麦366、烟农19×周98165、周98165×邯6172。依据双亲之一GCA或双亲GCA之和较大的要求进行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高。(3)利用配合力分析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5类,利用性状聚类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4类。这两种方法划分杂种优势群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以4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Resynthesized rapeseed lines, RS)与4个栽培油菜(Brassica napus, BN)为亲本,按Grifings I 法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将产生的56个F1组合分为人工合成种×人工合成种(RS×RS)、人工合成种与栽培油菜杂交种(NRF1)和栽培油菜×栽培油菜(BN×BN)三种类型,并系统分析NRF1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与对照中双10号(ZS10)相比,NRF1在株高、分枝高、分枝长、分枝数和主花序长等农艺性状表现出较高的优势。32个NRF1组合的单株产量中,有7个表现正向对照优势,占22%,其中05R1×XY15的单株产量为24.47g,在所有参试材料中居第二位,说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具有利用可能性。产量组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NRF1的平均单株角果数(436.96)极显著高于RS×RS(416.19)和BN×BN组合(370.89);千粒重在三种类型组合中无显著差异;每角粒数则表现为BN×BN(17.35)> NR F1(11.58)>RS×RS(8.28),说明每角粒数是NRF1杂种产量与产量杂种优势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采用9个热带、温带群体和4个优良自交系进行 NCⅡ设计,配制36个杂交组合,在河南安阳中棉所试验基地进行了两年的田间鉴定,了解9个群体和4个自交系的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鉴定其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研究群体种质及群体×测验种互作的遗传效应及其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群体Suwan 1和SG C4的一般配合力(GCA)表现最为突出;自交系HZ111在黄淮海地区有潜在的利用价值;WBMC4×丹340、辽旅群体×掖478、憨头苞谷×掖478、辽旅群体×美22和BSSS C9×HZ111的特殊配合力(SCA)表现突出;群体×测验种的互作对总方差的贡献最大。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群切实可行,利用地理和种质基础远缘的群体材料与国内系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的机会增加,群体的利用效率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4.
选育优势更强,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组合,首先必须对产生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理论以及抗性等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为此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并参照前人的试验结果,对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选育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扩大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问题。杂种优势与双亲性状遗传距离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双亲遗传距离大,杂种优势强;双亲遗传距离小杂种优势不强[1]。在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中,我们需要采用恢×恢、恢×保选育新的恢复系,配组的杂交水  相似文献   

5.
15个化杀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依据,以15份普通小麦为材料,采用NCⅡ设计组配44个组合,研究了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杂种F1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各性状大都表现出正向优势;周麦22、西农889、西农375和罗大穗316的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较高,参与组配的强优势组合较多。在44个杂交组合中,(D177×罗大穗316)、(周麦22×花培878)、(周98165×西农375)、(周麦22×西农889)、(周麦22×200(1)穗2)、(周麦22×郑育麦9987)、(周麦22×07常261)、(周98165×西农889)、(周麦22×罗大穗316)、(周麦22×西农375)为强优势组合。利用普通小麦亲本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将15份亲本划分为5类,直接以普通小麦亲本8个性状的表现值亦可将15份普通小麦划分为5类。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ms5ms6双隐性核不育抗虫杂交棉不同组合方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组合方式不同,F1主要经济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产量的竞争优势抗×抗优于感×抗。产量构成因素优势主要表现为单铃重的增加。F1纤维各性状均不同程度具有竞争优势,总体优于对照。麦克隆值表现为感×抗优于抗×抗。聚类分析表明,F1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恢复系性状的遗传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7.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和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本试验选用9个性状已稳定的自交系基因型,按Criffing4模式配制36个杂交组合,并分析了11个性状的配合力和产量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双M9、新415、5公在产量及产量重要构成因素的穗长和行粒数上都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利用它们作亲本较容易测配出长穗型高产组合。47822、黄C-7002、478选具有降低株高、穗位高和提早成熟的作用,是改善株型结构的好材料。36个组合的产量特殊配合力表现为正向和负向两类,其产量高低的趋势多半与特殊配合力大小一致,但也有截然相反的。试验结果配合力总效应顺序与产量高低基本相吻合。同时初步筛选出3个强优势组合:双M9×47822、双M9×黄C-7002、双M9×5公,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8.
对马铃薯9个亲本及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8个杂种无性一代的8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①8个性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超中亲优势的大小顺序为:烂薯率>块茎产量>结薯数>淀粉含量>单个块茎重>薯形>块茎外观>结薯习性;超高亲优势的排列顺序则为:结薯数>单个块茎重>块茎产量>块茎外观>烂薯率>淀粉含量>薯形>结薯习性。②品种P(2L0031-17)、P(4陇薯3号)、P(7L0218-38)、P(995D-P-8)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是理想的亲本材料。③组合P1×P4、P2×P9在淀粉含量、块茎产量等性状上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在马铃薯高淀粉育种中应选择高淀粉材料作为亲本之一,选配组合时亲本最好采用高×高类型或高×低类型配置组合。  相似文献   

9.
"金皇后"等八个玉米群体产量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通过8个玉米群体双列杂交分析,研究其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之间差异极显著.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群体豫综5号、黄墨49、金皇后、二南24群和自T36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群体黄墨49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金皇后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在8个群体中处于中等水平.BSSS和Lancaster群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偏低.金皇后×黄墨49产量最高.BSSS×自T36中亲优势最高.根据群体产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初步筛选出豫综5号×自T36、豫综5号×二南24、金皇后×黄墨49和金皇后×自T36四个潜在的杂优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大豆杂种优势的大小,探讨大豆杂种优势的遗传规律,筛选出一批高优势组合.试验共选用国内与国外引入的优良大豆品种(品系)715份做亲本,其中国内品种(品系)624个,国外引入品种(品系)91个,从1996至2000年分别在七个地点配制杂交组合1326个,并进行F1代子粒产量测定.试验采用间比法按熟期组及组合顺序排列,二次重复,以当地相近熟期组的主推品种为对照品种.从中筛选出176个优势较高的组合,进行第二次产量测定,方法与第一次测产相同,试验在二个地点同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亲优势率平均为6.8%,对照优势率平均为11.9%,高亲优势率超过30%以上的组合占19.8%,对照优势率超过30%以上的组合占25.3%,高亲与对照优势率同时超过20%以上的组合占18.3%.对不同类型组合杂种优势的分析显示,"本地品种×本地品种"组合的杂种优势低于"本地(引入)品种×引入品种"的组合,而"本地(引入)品种×引入品种"组合的杂种优势又低于"中国品种×国外品种"的组合,这种趋势是较为明显的.二次测产组合结果显示,高亲优势率平均为22.5%,对照优势率平均为21.1%,高亲与对照优势率同时超过20%以上的组合占22.1%.这说明从一次测产组合中筛选出的高优势组合有大部分会被淘汰掉,而通过二次测产所筛选出的高优势组合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通过二次测产,最终筛选出39个高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1.
金益  董玲  李严  郭然  于天江 《玉米科学》2010,18(1):53-56
以2个由亚热带群体和与之杂种优势关系最近的温带核心种质代表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为试验材料,将其中的部分选系与测验种测交,通过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来分析改良效果,为这些半外来群体及其选系在高纬度地区的继续改良和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半外来群体B73×Pob45与旅大红骨群和Lancaster群测验种有较大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Mo17×Pob46主要与改良Reid群测验种有较大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其中的部分选系有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32个F1杂种,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中亲优势平均为33.46%,竞争优势平均为23.10%.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粳×偏粳<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粳×籼<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分别达到0.33和0.2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玉米群体与黑龙江省部分早熟骨干系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CⅡ设计,以8个黑龙江省常用早熟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对20个加拿大玉米群体的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体EP8、EP17、EP7、EP13和EP15产量一般配合力(GCA)较高,利用这些群体较易组配出高产杂交组合。以产量特殊配合力(SCA)为指标,发现K10与EP6、EP11、EP12、EP14,L105与EP18、EP19、EP20、EP22、EP23,甸11A与EP7、EP8、EP9,东237与EP1、EP16、EP17,合344与EP3、EP13,龙抗11与EP15,熊掌与EP10、EP21遗传关系较近。从产量平均优势分析可见,部分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为EP7×K10、EP18×K10、EP1×龙抗11、EP12×龙抗11、EP17×熊掌、EP14×甸11A、EP23×甸11A、EP3×东237、EP21×东237。  相似文献   

14.
玉米重组群体果穗性状的遗传潜势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含有Reid、Lancaster及国内地方种血缘的自交系和地方品种作为基础材料,按血缘关系分别合成3个群体,再进行群体间杂交,以3个群体和6个群体间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探讨群体内遗传潜力和群体间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子粒产量6个果穗性状在群体内遗传差异极显著,且群体间杂交后这6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均为正值,依次为子粒产量>行粒数>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综合这6个果穗性状表现,以D×R、R×L、R×D和L×R的总优势较。  相似文献   

15.
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24  
以5个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两年研究结果表明,群体21、群体43和群体StayGreen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依次最高,利用潜力较大;参试的50个顶交组合中,Mo17×群体43、自330×群体43、丹340×群体21和Mo17×群体StayGreen4个组合特殊配合力较大,产量最高,对照优势最大。根据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结合一般配合力效应,将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初步划分5群,其中Tuxpeno群、StayGreen群和P500群一般配合力较高,为我国温带玉米育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3个杂种优势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这些外来种质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以田间种植的十五个杂交组合争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估算。杂种是由南美洲三个地理区域收集的六个花生品系轮交产生的。 在十七个性状中,特殊配合力估算显著的有十六个。普通配合力估算显著的有八个。产量性状及绝大部分果实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较大。用中亲值比较,某些交配组合表现了相当大的杂种优势。弗吉尼亚型×瓦棱西亚型为亲本的交配组合比别的交配组合植株在生长性状上有较大的杂种优势,但是,瓦棱西亚型×西班牙型为亲本的交配组合,在产量和荚果性状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田间结果和早先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获得的结果相比指出,人工控制条件可能不甚适用于对花生杂种田间表现的予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类型不同的9个栽培大麦品种和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杂种F_1为材料,分析了大麦杂种F_1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若干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加性基因效应和基因互作效应对F_1籽粒蛋白质含量有重要作用;籽粒蛋白质含量杂种优势广泛存在且与组合的亲本棱型组配有关,二棱×多棱组合多表现正向杂种优势,多棱×多棱组合多表现负向杂种优势;籽粒蛋白质杂种优势与主穗粒数、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杂种优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13个玉米地方种质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5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对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13个玉米地方种质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屏山大黄、筠连血丝和筠连大白马牙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势;13个地方种质可分为5个初级杂种优势群。根据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及产量表现,确定了旅大红骨×地方种质、热带种质×地方种质和PA亚群×地方种质是利用地方种质组配的强优势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Mere.  WR 陈祥龙 《江西棉花》1991,(3):46-48,F003
陆地棉杂种优势利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生产F_1种子较为困难。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F_2与亲本和F_1的产量、纤维品质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比较,探讨F_2的利用潜力。遗传设计是一个包含7个亲本、21个F_1和21个F_2的半双列杂交设计。1987和1988年在密西西比州Stoneville附近的3个地方种植上述49个基因型,各点设4月和5月两个播期,由此共得12个试验环境。测定了4个重复的产量、产量组份及纤维长度、强度和麦克隆值,并测定了1987年2个试验的纱线强度和3个试验的短纤维含量。亲本、F_1和F_2平均第一次收花量分别为594、688和643公斤/公顷,最终产量分别为953、1065和1025公斤/公顷,平均纱线强度分别为130、134和132千牛顿·米/公斤,F_1和F_2的短纤维含量显著少于亲本的。亲本产量最高的是DES119,平均产量为1031公斤/公顷,而美国大规模种植的品种岱字50的平均产量为959公斤/公顷,最高产量的F_1杂种DES119×Delcot344和DES119×珂字81—613的平均产量分别是1145和1143公斤/公顷,比DES119和岱字50两亲本的平均值高15%左右,其F_2代平均高8%,且F_1和F_2的适应力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F_2代具有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20.
水稻利用不同杂种优势途径和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两个二系不育系和4 个三系不育系与2 个籼稻恢复系和4 个广亲和品种, 按6 ×6 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36 个组合。比较不同组合类型的杂种优势强弱。研究结果表明: 亚种间组合的产量优势明显高于品种间组合的产量优势, 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但亚种间组合存在着植株偏高,结实率较低等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