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迪庆青稞蚜虫发生种类是禾谷溢管蚜[Sitobion graminis (Takahashi)]和麦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dirhodum (Walker)],优势种是禾谷溢管蚜,可周年繁殖。田间混合种群有翅蚜发生高峰在5月下旬,蚜量高峰在6月中旬。青稞黄矮病潜伏期为20~25天,发病高峰在6月中下旬。蚜虫种群数量与黄矮病发生程度成正相关。采用“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重点控制青稞拔节期前蚜虫种群数量及切断病毒传播循环链的方法,控制了青稞黄矮病成灾的局面,青稞黄矮病的发病率控制到3%以下。产量增幅达到25%~60%,取得了显著的控病及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青稞黄矮病是对青稞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经过蚜虫传播其病毒。在适宜温度,低湿,杂草较多,肥水条件差的环境容易大面积发病。青稞黄矮病防治一方面要从药剂防治着手,另一面还要加强田间管理及选育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4.
5.
6.
近年来,随着水稻特别是粳稻种植面积不断的扩大,品种不断更新,粳稻矮缩病呈逐步上升趋势,对稻作生产危害严重。针对该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经过多年研究,摸清了该病在咸阳地区的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采取综合治理技术,主要是推广地膜栽培、种植抗病品种,适期播种,治蚜防病等措施,控制该病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8.
9.
10.
田士林  李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02-9302,9304
小麦黄矮病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病毒病,一旦发病,药物治疗效果是很有限的,有"小麦癌症"之称。通过对小麦发病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查找小麦黄矮病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蚜虫取食对小麦防御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明BYDV-介体蚜虫-小麦三者的互作机制,为揭示BYDV流行和蚜虫大发生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BYDV的主流株系GAV为测试病毒,以其传播介体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为试虫,设置无蚜虫取食小麦(CK)、无毒麦长管蚜取食小麦(Mock-Sa)、无毒麦二叉蚜取食小麦(Mock-Sg)、感染BYDV-GAV麦长管蚜取食小麦(BYDV-Sa)和感染BYDV-GAV麦二叉蚜取食小麦(BYDV-Sg)5个处理,于蚜虫取食2 h(蚜虫达到稳定取食所需时间),26,50,74和98 h时,取叶片样品检测茉莉酸防御途径关键基因脂氧合酶基因(LOX)和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基因(AOS)及水杨酸防御途径关键基因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PR1)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无蚜虫取食对照相比,麦蚜取食能显著提高小麦体内LOX的表达水平,对NPR1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而对AOS和PAL表达水平的影响因麦蚜种类或处理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与无毒蚜虫取食相比,携带BYDV-GAV蚜虫取食总体上能降低小麦体内LOX、AOS、NPR1和PAL的表达水平。【结论】蚜虫取食能提高小麦茉莉酸途径的防御作用,而BYDV-GAV能显著降低小麦茉莉酸和水杨酸途径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玉林 《广西农学报》2015,30(2):15-17,21
为了提出防治水稻黄矮病的对策,对水稻黄矮病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田间表现、发病的原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黄矮病是属于病毒病害,各地水稻普遍发生黄矮病。近几年来,在乐业县新化镇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会使水稻减产20%-80%,有的农户由于播种了感病品种,造成全部受灾,有的甚至绝收;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易感病,高、中秆品种抗病强;病害潜育期因传毒虫数的增多而缩短,水肥管理和种植绿肥也预防和减少黄矮病害的发生。文章根据发病原因和规律提出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麦黄矮病毒(BYDV)株系的生物学信息,为深入研究BYDV各株系的遗传特性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NCBI数据库搜索BYDV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DNASTAR 7.1对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并以MEGA 7.0构建BYDV系统发育进化树.用CodonW分析BYDV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运用NCBI中的E-Utilities工具搜索BYDV各株系的基因及蛋白,采用SWISS-MODEL预测BYDV蛋白的三级结构.[结果]BYDV各株系碱基序列相似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PAV株系组内核苷酸序列最低相似性最低,仅为77.9%,表明该株系全基因组序列变异较多.PAV、Ker-II、GAV和RPV株系存在碱基突变,均以C—T碱基突变数目最多,且碱基变异倾向于碱基转换.BYDV各株系分为五大分支,其中分离地相近的株系或同一株系BYDV间亲缘关系较近,来自法国克尔格伦群岛的Ker-II株系与PAV株系亲缘关系较近,来自美国的MAV株系与来自我国的GAV株系亲缘关系较近,来自我国的GPV株系(NC-012931)与美国的RPV、RMV和RPS株系亲缘关系较近.BYDV密码子使用无明显的偏好性.PAS、MAV和GAV株系的基因组中均包含7个基因,而PAV株系基因组包含8个基因.在BYDV各株系gp1~gp4蛋白中,gp4蛋白的三级结构保守性最强,而gp1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一定变异,正是不同BYDV株系的传播媒介及对寄主植物侵染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结论]BYDV各株系普遍发生分子变异,但变异程度不同,以PAV株系变异程度最大;推测GPV和RMV株系隶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  相似文献   

14.
对已公布的45条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表明BYDV具有2种基因组结构类型.依据45条全基因组序列和59条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别建立BYDV系统进化树,表明PAV株系可分为3个亚组,且发现中国的PAV与欧美的PAV间存在明显的分子差异.M...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the aphid Rhopalosiphum padi does not regularly transmit the MAV isolate of barley yellow drawf virus from singly infected oats, it often transmits MAV, together with the serologically unrelated RPV isolate, from plants doubly infected by MAV and RPV. Vector specificity of the virus isolates appears to be a function of the virus capsid. Some MAV nucleic acid becomes coated with RPV capsid protein during simultaneous synthesis of the two isolates in the doubly infected plant.  相似文献   

16.
2004年马铃薯瓢虫在我县部分作物、个别地块发生危害严重。通过田间定点、定株、定虫、罩防虫网系统调查和室内接虫饲养观察,初步掌握了其活动规律与习性。为该害虫的田间识别、防治、以及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玉米鞘腐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本研究通过测定交互接种蚜虫和层出镰孢后玉米鞘腐病的发病程度,初步确定蚜虫危害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蚜虫不携带和传播层出镰孢菌,但蚜虫排泄的蜜露能够促进层出镰孢的生长;接种层出镰孢后再接种蚜虫的处理发病率、病情指数均较只接种病原菌的处理显著性增加;‘郑单958’和‘浚单20’接种层出镰孢后再经机械刺伤并涂抹松三糖溶液的处理发病率较只接种层出镰孢的处理分别增加了22.22%和11.33%,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9.12和13.03。表明蚜虫取食造成的伤口及排泄产生的蜜露会加重玉米鞘腐病的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18.
南瓜白粉病药剂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1~2004年大田调查和两年药剂筛选试验得出,南瓜白粉病发生不但与气象条件有关,还与作物生育时期有关,在作物坐果前不发生,作物坐果后遇到适宜气象条件才大发生,同时该病发生速度非常快,药剂在发病前或初发生期防治有一定效果,但在发病中后期防治无效,因此,最佳防治时期应是南瓜白粉病发生前(即南瓜坐果后遇到气温16~24℃,多阵雨天气出现时)和病害初发生期(叶面上初见病斑时)。防治药剂:病害发生前采用达科宁、甲基托布津和粉锈宁茎叶喷雾;病害初发期采用达科宁、特谱唑、好立克、菌克毒克和世高茎叶喷雾。注重交替使用农药。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药吡虫啉防治烟草蚜虫的试验结果表明,5%吡虫啉EC和10%吡虫啉WP药后1d,防效分别为85.93%和81.22%;药后7d,防效分别达到87.5%和79.75%。  相似文献   

20.
针对网络客户机信息安全的隐患,分析了在Windows环境下,对网络连接请求进行监控的技术,利用动态连接库和Winsock 2 SPI,设计了一个网络连接的监控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