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我县自1972年,开始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的试验工作,六年来共应用苏云金杆菌类杀虫菌粉(包括杀螟杆菌、松毛虫杆菌和苏云金杆菌)5万余斤,防治松毛虫9万多亩次。有的社、队办林场,并坚持以杀虫菌粉为主的综合防治,基本控制了松毛虫害,达到了有虫不成灾,经初步推广效果良好,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应用苏云金杆菌类杀虫菌粉防治松毛虫,已成为我县松毛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当年红军长征的越城岭上,峰峦迭嶂,沟壑纵横,气温低,日照少的高寒山区。全县12.2万多人,4.67万多个劳力,10万亩水田,136.4万亩山林,林木总蓄积量320万立方米。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伟大方针,使全县呈现出粮丰林茂的兴旺景象。粮食产量,由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5,000多万斤,1971年增加到8,350多万斤,亩产835斤,跨过了《纲要》。1972年又战胜了历年罕见的“倒春寒”、冰雹、水、旱、虫等自然灾害,仍获得了好收成,亩产达到了839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以阶级斗争为纲,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原则,大办三级联营林场,加速建设杉木基地.十年来,全县植树造林95.2万亩,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造林面积总和的一点七倍.现在全县有林面积196万多亩(杉木四十五万亩),绿化了85%的山头,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30.7万立方米,松脂一万五千吨,竹子9200多万斤,以及一大批林副产品.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一九六九年以来,粮食亩产连年跨《纲要》,一九七五年达到一千零六十九斤,总产比解放初期增长二倍多.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是对右倾翻案风的有力回击.  相似文献   

4.
我县油桐均属光桐(三年桐),它在各种桐树中比较耐寒,在我县主要分布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总分布面积约一百七十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经过长期栽培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品种类型。我县主要有大米桐、小米桐、柿柄桐、柴桐四个品种。由于品种杂乱,经营管理差,大面积产量不高,一般单株产籽平均仅1~3斤,但有的优良单株产籽却达50~60斤,高于一般产籽量10~12倍。有的优树具结果多、成熟早、产  相似文献   

5.
我场现有紫胶寄主林六百四十多亩,年产种胶约一万斤.在放养紫胶虫过程中,常受白虫危害而造成减收或失败.一九七二年秋,我们场的"三结合"科研组,从外地引进了小茧蜂种,经室内人工饲育繁殖,发展到五万多只,一九七三年夏代,利用这些经人工饲育出来的小茧蜂作防治白虫试验,效  相似文献   

6.
我县,地处辽西平原。全县三十一个社镇,三百八十九个大队,一千九百五十三个小队,七百三十多个村屯,十万零一千户,五十四万人,耕地一百七十八万亩,其中平洼地一百六十万亩,适宜搞方田林网。全县有三条较大河流,贯穿南北,长达六百四十华里。有十二条较大排水干渠,总长达七百多华里,形成了我县方田建设的基础。还有县级以上公路八条,全长五百多华里。发展林业生产的潜力很大。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县林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到目前,全县已植树造林三十八万亩,其中绿  相似文献   

7.
油桐原产我国,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我场于1963年引种油桐40亩,到1972年保存758株.按每亩40株计算,合计19亩(1979年补种34株,实际目前共有油桐792株).经过十多年抚育管理,现已获得成功.1982年收干桐籽5074斤,按28%折油率可产桐油1420.72斤.亩产桐油74.77斤.其中3株省优树3年共产鲜果859.8斤,平均每年每株产95.5斤,按全国统一标准6%折油率计算,株产桐油5.73斤,达到了国内高产水平.林地概况林地位于淮河流域南岸的天台山下的废坟地,约当北纬33°,东经118°29′.年平均温度14.8℃,7月份平均温度40.8℃,一月平均温度-18℃,年平均降水量1402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试验地海拔高50—20米,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壤为棕壤土.直播造林  相似文献   

8.
蜡蚧长角象我地土名叫“滚子虫”、“古牛儿”,简称蜡象或象虫,是白蜡虫的主要天敌之一。蜡象的成虫产卵于蜡虫虫囊内,寄生率很高。据我们1972年在蜡虫园观察,新生蜡林(刀口树)内繁殖的蜡虫种寄生率达50~60%,老蜡树林(接连几年未更新的蜡林)中繁殖的虫种寄生率达85~90%。蜡象的幼虫以白蜡虫卵为食,且食量很大。据四川峨眉县介绍,一个幼虫最低食卵1164个,最高食卵1789个,平均计1500个。其成虫还有破伤蜡虫的现象。我场今年用  相似文献   

9.
<正> 我所于一九六○年建立.面积一千一百亩,其中有试验林地五百二十亩,苗圃面积三百亩.现有干部、职工一百一十人,其中行政人员四人,技术人员十八人.共设有三个科研机构:即县林科所(下设一个科研组)、县林业病虫防治站和县林业学校.三个单位一个党支部,工作上既有联系,又有明确的分工.建所二十年来,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的方针,根据我县水网湖区的特点,广泛开展以林木良种为中心的林业科学  相似文献   

10.
我们大队有8,100多亩油茶山,被人们誉为“油茶之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不断深入,我们大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油茶科学实验活动,使油茶产量不断提高。1971年全大队产油16.4万多斤,亩产20斤;1972年产油18.5万多斤,亩产22.8斤,创历史最高产量;1973年,虽然是油茶生产上的“小年”,仍产油13万斤,比文化大革命运动以前的常年产量还高3—4万斤。三年内,全大队每人平均为国家提供商品油180多斤。贫下中农高兴地说:科学实验结硕果,增产增收增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板栗栽培,历来沿用实生繁殖,其后代单株的产量和品质差异很大,种性混杂,良莠不齐,劣多优少。我县也是如此。据1975年普查统计,全县树令在十年以上而未结果的树有52000多株。许多树令20—30年以上的树,不结果或很少结果,也有的结棚而不结实。即使已经结果的树,在大丰收的1976年,平均株产只有2.8斤,亩产不足百斤。故研究改造劣种低产大树的技术,变低产为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县广大林业干部、科技人员,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在办好三级林科网的同时,建立全县林业科技情报网;县有林科所,公社有林业站,国营林场和社队林场、采育场有科研组共172个,成员785人,其中科技情报员51人.三年多来,先后搜集、整理各项技术资料、照片  相似文献   

13.
双江县红山生产队是个佤族生产队。这个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办胶埸。六年来,共建紫胶园900多亩,全队410人,每人平均有紫胶园两亩多,现在部分胶园已经投产,为国家提供了原胶21,000多斤,支援兄弟省种胶12,193斤。在充分利用野生寄主资源的同时,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坚持以胶为主,胶粮间作,多种经营。1970年,除生产原胶7,000多斤外,还生产了粮食22,602斤。1971年虽然遭受严重干旱,雨季比往年推迟20多天,造成胶虫大量死亡,仍产胶6,000多斤,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4.
我区地处黄土丘陵,群众历来有种乌桕的习惯。桕籽产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一。但由于过去种植乌桕多数采用实生苗,品种混杂,而致产量很低(平均株产仅1斤左右)并有不少植株长年不结实或结实甚少。为提高乌桕产量,我们于1979年在钱村公社西何大队对不结实或结实很少的120株乌桕树进行环剥试验,效果显著。1980年春在全区推广,共环剥67920株。据后胡、伍联、东山顶三个大队185株环剥桕树测定,平均株产比前一年增加3.79斤。三个大队65株桕树的半株对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县林业生产大干快上,社队林场象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一个大办林业基地,实行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群众运动普及全县每个公社。为改变“育苗年年搞,拔草老一套,除草花工多,苗木育不好”的落后状况,于一九七二年,我所组织了有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化学除草科研小组,几年来,通过上百个试验对比,从二十多种化学除草剂中选出了最适合我县立地条件的有除草醚和朴草净两种。并初步掌  相似文献   

16.
我县是全省油桐主要产区之一,油桐生产历史悠久。近三年来平均年产桐籽1070万斤,每年上调桐油300万斤。但从总体上看,全县现有桐林大都品种良莠混杂,经营粗放,单产较低。据样地调查资料,单株产籽仅1.7~2.5斤之间。然而不少优良单株年产籽却在20~50斤以上,并且年年结实,产量稳定,大小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集安县为了解决烧柴困难,1983年决定:在大力营造薪炭林同时,大搞改灶节柴及保温炕的活动。截止目前,全县已百分之百地完成了有灶必改,百分之五十完成保温炕的任务,从而大大地减轻了烧柴难的负担。过去,旧灶每二十分钟烧十斤水,需要干柴十斤。改灶后,七分钟烧十斤水,需要干柴二斤就够了。这样,全县原计划建设319,350亩薪炭林,才能满足农村能源的需要。但是,自从推广节柴灶以后,通过亩产干柴的测试,每户一年用于柴七千斤计算,全县共营造薪炭林191,610亩就能满足全县农业户的需要。现将我县节柴保  相似文献   

18.
我省过去虫、蜡生产多在山区,由于山区存在着劳力不足,土壤条件差等原因,寄主资源发展缓慢。1978年以前,全省蜡虫产量一直徘徊在70~80担之间,加之近几年来,云、贵蜡虫减产,种虫供应远不能满足白蜡生产的需要,严重影响我省白蜡生产的发展。为加快虫、蜡生产的步  相似文献   

19.
薪炭林调查     
选择我县山区、半山半坝区、坝区、河坝区,有代表性的队,调查营造新炭林的效益.地处山区的老马公社龙泉大队,1962年营造薪炭林,连续五年,每队撒播马桑4000多斤,每年育桤木、桉树、旱莲、柏树、松树、洋槐5—6亩.五年来已栽满山坡、沟渠、四旁,有森林面积2100亩,解决了烧柴.现该队每年生产薪炭柴能烧300多个砖瓦窑(每窑装一万砖瓦).每年户平可余柴3000多斤.  相似文献   

20.
我县六十年代以来大搞植树造林,现有四旁树木500万株,人均15.6株。但二十年来绿化事业“三起二落”,病虫为害是造成起而又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1965年全县已栽植苦楝330多万株,1974年开始砍伐利用,但许多地方溃疡病严重发生,不得不将棟树大批砍除,这是第一个起落。1972年引进白榆,深受群众欢迎,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