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群落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间联结性是指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是植物群落重要的数量和结构特征之一(邓贤兰等,2003),是群落形成、维持和演替的基础(王文进等,2007).种间联结能有效量化群落中物种相互作用和物种在环境中的配置情况(周先叶等,2000),对于正确认识群落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群落演替动态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森林经营、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张金屯等,2003).当前对群落种间关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方面:有无关联和关联程度.形成种间联结性的因素有很多,国内外研究认为种间联结性与下列4个因素有关:1)相似与不相似的环境需求;2)一个种为另外一个种创造了定居条件或者前者对后者施加了压力;3)2者在资源竞争中互相排斥;4)2者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互相影响( Greig-Smith,1983;Kershaw et al.,1985;周先叶等,2000).  相似文献   

2.
通过样方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DCCA排序方法,并结合种间联结、种间协变和系统聚类分析,对藏东南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群落物种数(丰富度)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即中度干扰)、较大的林分郁闭度和较矮的林冠层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另外干旱河谷现象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也有影响。2)群落各层次间物种多样性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特征。3)群落种间较高的正负关联比理论上说明川滇高山栎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生态习性和分布差异造就了种间的联结和协变格局。海拔梯度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各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结合种-环境DCCA排序结果、种间关系和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川滇高山栎群落中除川滇高山栎之外的48个主要物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3.
平溪洞为湘南地区一处典型的山地沼泽湿地,湿地中分布的宽叶泽苔草为现今发现的种群数量最大的一个野外分布点。调查发现,在30个宽叶泽苔草群落样地内共分布有57种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通过选取10个湿地植物构成的45对物种,采用χ2检验、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PC)、联结系数(AC)和点相关系数(Ψ)等指标,进行种间联结性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宽叶泽苔草与其它多数物种间的联结性均不显著,群落内物种的分布包括宽叶泽苔草均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联结性不显著或表现出相对独立性,正是宽叶泽苔草生境特殊、分布区域极窄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木本植物种间联结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木本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区内3种地形(槽谷、坡地、漏斗)中的植被进行群落学调查。通过重要值计算结果在每个地形群落中各选取了42个优势种,运用多物种总体联结性,各物种间联结性、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等指数,对不同地形部位群落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群落总体呈不显著正联结关系,与种对间联结性特征一致,群落中各种群趋于独立出现,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2)不同地形部位群落的种间联结性存在一定差异。槽谷、漏斗群落总体呈不显著正联结,正联结种对较多;坡地群落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负联结和无联结种对较多。3)槽谷、漏斗群落种间联结性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坡地群落种间联结性较低,群落结构不稳定。由以上群落种间联结特征推断植物种间松散的联结关系是喀斯特森林物种的共存机制之一,这种共存机制在不同地形部位群落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岛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低地雨林(青皮林)不同海拔的23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32个主要乔木层物种的种间联结性,探讨物种的生态种组和功能群的划分.结果表明:主要种群间具有总体上的正联结性,但在496个种对中,具有较明显正联结性的种对数约占总种对数的10%,绝大多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说明所调查的热带森林主要种群具有相对独立分布的特性.通过物种间联结系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将32个主要物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和10个功能群,并提出各功能群物种的辨识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方差比率(VR)和2×2联列表,通过x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联结系数(AC)的方法,对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太白杨群落乔木层9个树种、灌木层12个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层极显著和显著关联的种对数较少,乔木层正负联结比为1.571,灌木层为1.286,各层物种间的联结较为松散;乔灌层从共同出现百分率和联结系数看,大部分物种的联结关系很弱;很多物种间竞争有限的环境资源而有着竞争与排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方差比率(VR)确定群落总体关联度,基于2×2列联表,以χ~2统计量为基础,以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联结系数AC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的方法,对文峪河流域主要植物群落的种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种间总体关联性表现出不显著正关联,灌木层、草本层种间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显著正关联。乔木层中,侧柏-油松、油松-辽东栎种对关联度达到显著水平;灌木层中,胡枝子-照山白种间关系存在显著的正联结性,杭子梢-蒙古荚迷种间关系存在极显著的正联结性,三裂绣线菊-土庄绣线菊种间关系存在极显著的负联结性;草本层中只有堇菜-糙苏1个种对种间关系存在显著的正联结性。其它种对关联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具有相同生态习性的物种间正联结性较强,微生境差异是淡化种间关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西双版纳勐仑林下草本层主要物种间的关系及群落演替趋势,在样方调查基础上,基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Pearson相关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片区草本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1)在104种植物物种中,重要值>1的植物物种有14种。在这14种主要物种中,生态位宽度指数小于5的物种占7.14%,生态位宽度指数大于10的物种占50%;(2)生态位重叠值(Oik)范围为0.00~0.76。其中,Oik>0.50的种对有21对,0.10ik≤0.50的有63对,0.00≤Oik≤0.10的有7对;(3)主要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其中,AC≥0.75的种对有9对,AC<-0.75的种对有5对,AC=0的种对有4对,大部分的种对的正负联结并不显著。此研究结果说明了大多数主要物种的种群发展空间较大,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生存发展,并且勐仑地区草本层植物对各种资源的利用及...  相似文献   

9.
选择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灌木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区内不同地形中的植被进行群落学调查。通过重要值计算结果选取了灌木的24个优势种,根据植物种间联结性,对优势种进行植物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该灌木优势种共可划分为5组功能群,F1:主要分布在漏斗地形中,以革叶铁榄为优势种;F2:主要分布在漏斗地形中,以裂果卫矛为优势种;F3:主要分布在槽谷地形中,以长梗罗伞为优势种;F4:主要分布在槽谷地形中,以球核荚!为优势种;F5:主要分布在坡地地形中,以中华蚊母树为优势种。由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推断喀斯特地区植物种间松散的联结关系可能是森林植被物种共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东兴市竹山村滨海天然群落为对象,采用物种重要值(IV)、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研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采用方差比率法,通过基于2×2列联表对χ~2进行检验以及引入种间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率PC的方法,对乔木层的15个优势种群和灌木层的12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H′和D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三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乔木层Jsw最高,灌木层次之,草本层最低;乔木层主要种群总体上表现为负关联,灌木层则表现为正关联,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的检验结果表明,乔木层主要树种间负相关的种对多,灌木层则相反,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种间联结性不显著的物种对较多,联结强度也不高,本区木本植物种对间独立性较强,在种间关系上表现松散。  相似文献   

11.
Twenty-three sample plots dominated by Vatica mangachapoi at various elevations in the tropical lowland rainforest in the Jianfeng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Hainan Island were established. Th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among the 32 dominant species was analyzed and the division of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and functional groups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dominant populations had an overall positiv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The species pairs with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accounted for only about 10% of the total 496 species pairs. Most of the other species pairs showed weak association or non-association, i.e., the dominant populations investigated ha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stributions. The 32 dominant spec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and ten functiona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coefficients, based on a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species.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n functional groups are propos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 43(4): 9–16 [译自: 林业科学]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野化培训圈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植物群落学理论分析了卧龙大熊猫野化培训圈的植物种类组成、区系地理成分、优势树种以及生活型谱等特征。结果表明:大熊猫野化培训圈主要为野核桃、红肤杨、华西枫杨、连香树、扇叶槭、五裂槭、大翅色木槭、长序稠李、槐树等树种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栖息地群落中分布的常见种子植物有71种,分属39科,58属,其中裸子植物3种,双子叶植物63种,单子叶植物5种;且以槭树科、杜鹃花科、忍冬科、蔷薇科、竹亚科、虎耳草科、菊科、百合科、禾本科等科植物构成优势组分。占组成植物总数的40.8%以上。从植物地理成分分析来看,无论是科分布型,还是属分布型,大熊猫栖息地植物都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分别占57.5%和46.55%。植物群落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茅植物占优势,达56.34%,反映出大熊猫野化培训圈的植物群落具有温带落叶阔叶林特点,这与卧龙大熊猫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相似。根据植物群落分类原则,将野化培训圈的植物群落共划分为连香树-拐棍竹-黑鳞耳蕨群落、野核桃-短锥玉山竹群落、野核桃-拐棍竹-艾蒿群落和野核桃-薄叶鼠李-小鳞苔草群落等4个类型。  相似文献   

13.
西域青荚叶是亟待开发的一种珍稀野生花卉种质资源。通过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域青荚叶植物群落多项特征所作的样地调查,在该保护区西域青荚叶的分布地带共收集到维管束植物57科96属128种。对其生境植物群落区系植物成分的分析表明,该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其作为东亚古老植物区系的一部分,与古热带、泛北极植物区系有密切关系,而与古地中海植物区的联系较为缺乏,热带和温带区系交错十分明显,属于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亚热带性质;其群落成分分析表明,植物组成种类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生活型谱显示该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地面芽植物次之。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所分布的西域青荚叶种群,生活于该保护区的针阔混交林或中山常绿阔叶林以及竹林中水湿条件较好的地段,生活力强,以分蘖繁殖为主。其生存环境属于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亚热带性质。温暖湿润的气候,中或弱的光照;高或中的土壤湿度、微酸性或酸性的土壤,高或中等的土壤肥力是适合该种植物生存的生境。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所知的四川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种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对该地区在地震前后的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物种资源的保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从2003—2018年每隔5年,选取了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利用生态景观格局类型及景观生态指数来分析两次地震前后15年间白河自然保护区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上的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白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由裸岩、草地/灌木、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5种类型组成。在Fragstats4.2中选取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斑块类型水平上,2003—2018年白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且两次地震均导致主要景观类型所占面积下降,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类型平均面积减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水平上,两次地震导致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异质性程度下降,各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的差距增大,整体景观朝着非均衡化方向发展。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灾后生态恢复重建,以及物种资源尤其是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位于云龙县境内的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以滇金丝猴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天池湿地生态系统和以暖温性、寒温性针叶林为代表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文章阐述了保护区动物、植物和植被类型多样性概况。评价其生物多样性特点,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限制因素,提出了社区共管、加强执法等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于2017年5-8月对雷公山、高黎贡山和星斗山3个不同纬度自然保护区的秃杉Taiwania flousiana群落分别设20 m×50 m样地1个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动态规律。结果表明,3个保护区的秃杉群落中维管植物共有77科148属243种,其中雷公山的秃杉种群(重要值为0.363 5)占主要优势,其次是高黎贡山,星斗山的秃杉种群处于劣势;多样性优势度(d)指数和丰富度指数(d Ma)在乔木层为雷公山大于高黎贡山和星斗山,物种多样性指数(Dr,He’和H2’)在乔、灌、草的排序均为:雷公山>高黎贡山>星斗山,3个保护区的秃杉群落均匀度指数(Je)相差不大,都在0.70~0.95之间。根据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进行植物区系分析,3个保护区的秃杉群落的植物区系复杂,划分为24个类型,分布特点以热带分布属为主,温带分布属为辅,世界分布属最少;中国特有2属。  相似文献   

17.
采取线路调查和典型取样以及卫星影像数据分析,得出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共有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组和28个群系。其中寒温灌丛是轿子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占保护区面积的29.37%。在水平分布上,轿子山片以保护区最高主峰和山脊为界,东、西两部分植被类型差别较大;温性针叶林、寒温灌丛和寒温草甸是保护区山地垂直带上最主要的植被类型。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存在的多种原生植被类型,且地理分布极为特殊,因而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海拔高度2 300~2 540 m较原始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植物区系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其2 500 m2的样地调查统计资料表明,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种子植物有44科、93属、149种,蕨类植物有7科、9属、13种。其群落的5个层次组成显明。群落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最多,有24属;其次为热带亚洲及其变型的属,有15属。热带性质的属(51属)多于温带性质的属(32属),无中国特有属,显示该保护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在属的水平上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国特有种多达76种,包括保护区特有的2个种,与云南共有的28种,与中国其他地区共有的46种,其中与西南片共有27种,表明本保护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构成种类主要起源于云南和我国西南地区。其群落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32种)和热带亚洲成分(30种),显示与喜马拉雅地区和热带亚洲地区的区系渊源。群落中温带性质的种(113种)比热带性质的种(35种)多,说明在本区山地条件下,在该群落中形成和迁入了大量温带的种类。以此认为,相对干燥的山地气候,是本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能够分布到海拔高度2 540 m,明显高于高黎贡山和无量山的原因。此外,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的种类明显少于无量山的相同林分(177种),这或许也与两地区降雨量的差异有关。同样的由硬斗石栎、木果石栎等优势物种组成的林分,在高黎贡山和无量山属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而在本保护区则属于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说明具有类似优势成分的森林群落,可以划分到不同的高等级植被类型(如植被亚型)中,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生态特征,而不完全取决于它们的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19.
Understory plan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s, function realization, and community success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abiotic and biotic drivers affect the diversity of understory species in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in the semiarid climate region of North China. We hypothesized that(1) topographic factors ar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understory strata,and(2) different understory strata respond differently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rubs may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overstory stratum, and herbs may be more affected by surface soil conditions.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we used the boosted regression tree method to analyze abiotic and biot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 using data from 280 subplots across 56 sites in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of North China.Elevation and slope aspect were the dominant and indirect abiotic drivers affecting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 and individual tree size inequality(DBH variation) was the dominant biotic driver of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 soil water content was the main edaphic factors affecting herb layers. Elevation, slope aspect, and DBH variation accounted for 36.4, 14.5, and 12.1%, respectively, of shrub stratum diversity. Shrub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elevation within the range of altitude of this study, but increased with DBH variation; shrub diversity was highest on north-oriented slopes. The strongest factor affecting herb stratum species diversity was slope aspect, accounting for 25.9% of the diversity, followed by elevation(15.7%), slope(12.2%), and soil water content(10.3%). The highest herb diversity was found on southeast-oriented slopes and the lowest on northeast-oriented slopes; herb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elevation and soil water content, but increased with slop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in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of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20.
三尖杉所属群落优势乔木树种种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组成大岗山三尖杉所属群落的乔木树种进行调查.通过计算重要值确定三尖杉所属群落优势乔木树种,在此基础上,研究优势树种的总体联结性、两树种间的联结性和种间协变.结果表明:三尖杉所属群落内的15个优势乔木树种总体间存在显著正关联;两树种间具有显著正联结的种对是细枝柃-梾木、红楠-杉木,呈显著负联结的种对是石栎-杉木;三尖杉与其他优势乔木树种的联结性均未达到显著程度,细枝柃-鹿角杜鹃、细枝柃-梾木、细枝柃-三尖杉、梾木-紫楠、红楠-杉木、红楠-拟赤杨等6个种对表现出明显的正协变,鹿角杜鹃-柃木种对表现出明显的负协变;种对正协变的存在是由于这些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