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植物促生菌剂在砂质潮土麦田的应用效果,采用壁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制成的微生物菌剂进行小区试验,设置T1(不施任何菌剂和骨粉)、T2(单施骨粉)、T3(施用以骨粉为载体的壁芽孢杆菌菌剂)、T4(施用以骨粉为载体的特基拉芽孢杆菌菌剂)、T5(施用以骨粉为载体的短小芽孢杆菌菌剂)、T6(施用以骨粉为载体的壁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等比例混合菌剂)6个处理,研究了植物促生菌剂对土壤微生物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T4、T5、T6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促进土壤速效磷的释放与IAA含量的提高,增加小麦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T5、T6处理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5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生育期内土壤的微生物碳、氮含量(P0.05),促进速效磷、速效钾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IAA的含量,并且促进小麦显著增产,增产幅度12.8%,达到6 357.4kg·hm-2。表明采用短小芽孢杆菌制成的微生物菌剂(T5)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化肥减量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化肥减量和有机培肥配施对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单施常量化肥(表示为NPK,分别施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251.8、255.7和375.2kg.km-2)为对照,设置不同化肥(不减量、减量30%、减量50%和减量70%)和有机肥(18 000、25 500和34 500kg.km-2,分别用LM、MM和HM表示)配施处理,采用系列稀释平板法和氯仿熏蒸培养法分别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细菌、固氮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数量,但不影响土壤真菌数量。施肥效果在化肥不减量时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化肥减量时以50%NPK+MM处理最佳。说明化肥适度减量和配施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硅氮配施对水稻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氮肥和硅肥用量对水稻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及氮硅配施调控水稻光合作用的内在生理基础。以超级稻品种广两优476为供试材料,采用2个氮肥水平、3个硅肥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氮硅互作对水稻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和硅肥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氮水平下高硅肥处理光合作用最强,高氮水平下中硅肥处理光合作用最强,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叶片降低非辐射能量耗散,将更多的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低氮水平下增施硅肥能有效改善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提高水稻叶片光合性能,但在高氮条件下,随着硅肥用量的增加,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表现为先减后增,而PSⅡ潜在活性(Fv/F0)、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现为先增后减,表明硅肥过量会导致水稻光化学效率下降。硅氮互作对水稻光合生理指标影响显著,低氮水平下增施硅肥能有效改善水稻叶片光合性能,高氮水平下适宜的硅肥用量为37.5 kg/hm2,此时水稻叶片光能利用效率最高,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积累,可为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氮肥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和比例下川麦39、川育12和川农麦1号小麦品种籽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铁、锰、铜和锌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川育12籽粒铁含量显著高于川麦39和川农麦1号,川麦39籽粒铜含量显著高于川育12和川农麦1号。氮肥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微量元素影响不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川麦39锰含量及川农麦1号锌、铁、锰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川农麦1号籽粒铁含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川育12籽粒铜、铁、锰含量与氮肥用量呈显著线性关系;3个小麦品种籽粒各微量元素产量与氮肥用量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适当推迟施氮时期,川麦39和川育12小麦籽粒各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均有所提高,而川农麦1号则表现为微量元素含量提高、产量降低的趋势。综合而言,川麦39、川育12和川农麦1号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分别为: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为6∶ 2∶2∶0,6∶3∶1∶0和6∶4∶0∶0。  相似文献   

5.
施用堆肥对生菜品质和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施用玉米秸秆堆肥对盆栽生菜的产量和品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和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堆肥配施能够使生菜增产,提高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品质;且施用堆肥或化肥与堆肥配施能够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同时施用堆肥能够显著增强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另外,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堆肥配施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改善土壤酸度。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蔗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有效钾分别与微生物和纤维素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光合菌剂在不同施用方式下对弱光照生态区小麦生长的影响,以四川主栽小麦品种川麦104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光合菌剂(类球红细菌和沼泽红假单胞菌)灌根和喷施、磷酸二氢钾喷施和等量清水喷施处理(对照)对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干物质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光合菌剂喷施均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大小和气体交换参数,而灌根处理显著提高小麦植株干物质量。叶面喷施沼泽红假单胞菌,小麦旗叶长、宽和面积最大,较磷酸二氢钾处理分别提高6.9%、2.7%和9.8%;孕穗期和开花期旗叶的各气体交换参数最高,且孕穗期旗叶气孔导度较磷酸二氢钾处理增加14.4%,差异显著;小麦产量也最高,较对照处理增加12.7%,差异显著,与喷施磷酸二氢钾的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穗数与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旗叶的大小和气体交换参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旗叶宽、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或灌根光合菌剂能有效促进小麦生长,改善叶片光合特性,从而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微生物肥料对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微生物肥增加了整个生育期内农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且抽雄期玉米窄行、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p0.05)。增施微生物肥后,抽雄期窄行、根际、宽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24.05%、21.14%、18.61%和14.56%、9.49%、17.29%,较不施肥处理显著增加34.98%、22.03%、19.96%和17.48%、13.22%、15.08%。增施微生物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较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13.45%和34.97%(p0.05)。增施微生物肥可改善膜下滴灌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强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进而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有效分蘖少、有效穗数少、产量低、化肥对土壤二次污染等问题,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泰来县盐碱地水稻生产中进行添加微生物菌剂、纳米硅肥和传统施肥的对比试验,通过调查水稻产量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含量,明确其增产效果及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和纳米硅肥显著提高盐...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农用微生物菌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为肥料登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喷施2个农用微生物菌剂的淮麦33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喷施2种微生物菌剂均能增加小麦每穗粒数,提高千粒质量,增加小麦产量,较常规对照(CK_0)分别增产28.89、22.23 kg/667 m~2,增产率分别为8.12%、6.25%,且分别达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小麦喷施农用微生物菌剂1较清水对照(CK_1)增产22.22 kg/667 m~2,增6.13%,达显著水平(P0.05);小麦喷施农用微生物菌剂2较清水对照(CK_2)增产20.0 kg/667 m~2,增5.59%,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0.
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探明不同氮肥运筹对西南麦区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系)R210和川农25为材料,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干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氮时期对品质性状的影响表现为:全施底肥有利于提高沉淀值、粉质质量指数及醇溶蛋白含量;采用底肥∶三叶期肥=1∶1的方式有利于提高GMP含量;采用底肥∶三叶期肥∶孕穗期肥=5∶2∶3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干面筋的含量,降低弱化度.不同品种的优质栽培方式不同,R210以底肥∶三叶期肥∶孕穗期肥=5∶2∶3,施用纯氮18 g/m2品质最优,川农25以全施底肥,施用纯氮18 g/m2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1.
152个黄淮地区小麦主要品种(系)的多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抗病抗虫育种提供依据,于2004~2006年在山东济南对152份来自黄淮地区的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了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及蚜虫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系)中表现高抗条锈病的品种(系)占46.71%,中抗品种占25.66%;高抗叶锈病的品种占23.68%,中抗品种占24.34%;高抗白粉病的品种占28.29%,中抗品种占55.92%;高抗蚜虫的品种(系)占5.26%,中抗品种占13.16%.综合来看,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系)47个,占30.92%;兼抗(中抗以上)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麦蚜的有5个品种(系),占3.29%.  相似文献   

12.
绵麦1403和绵麦185是选用自育的优良资源材料和中间材料与引进的具有不同遗传背景,以及地理生态远缘的抗病、优质材料杂交育成,在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其共同特点是:植株矮健,穗层整齐,穗大粒多,抗倒伏力强;综合抗性好,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丰产性突出,四川省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369.4 kg/667 m2和379.1 kg/667 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0.9%和13.3%。  相似文献   

13.
The commercial mycopesticide, Vertalec® based on Lecanicillium longisporum, was evaluated for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aphids and powdery mildew on cucumbers in a greenhouse setting where temperature and RH were allowed to fluctuate within normal operating ranges. Five to six week old cucumber plants were inoculated with either Sphaerotheca fuliginea (Sf) spores, cotton aphids (Aphis gossypii) or both. Vertalec, Vertalec containing irradiation-inactivated blastospores (II Vertalec) or sterilized water (control) were applied to the plants 1, 4, and 7 days later. Vertalec treatment provided complete control of aphids 16 days after aphid inoculation, whereas effects of the II Vetalec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water-treated control. The number of powdery mildew spots on cucumber leaves and the number of S. fuliginea spores in each spo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Vertalec-treated plants than II Vertalec-treated plants or the controls, whereas numbers in the II Vertalec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t the untreated control.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Vertalec has potential for simultaneous management of both cotton aphid and powdery mildew in greenhouse cucumber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4.
“金太龙”叶面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热风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金太龙"叶面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热风抗性的调节作用,通过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对不同水、肥喷施量下冬小麦产量及干热风抗逆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下,冬小麦的产量、干热风抗性与叶面肥用量和喷施水量均密切相关。孕穗期喷施"金太龙"叶面肥的增产作用主要归因于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尤其是千粒重。喷施水量较低时,提高叶面肥用量不利于增加粒重,低叶面肥用量则可保证冬小麦高产和提高抗干热风的能力;喷施水量较高时,提高叶面肥用量有助于延长旗叶功能期,有利于增加粒重。综合来看,孕穗期"金太龙"叶面肥用量为3kg·hm~(-2)、喷施水量225kg·hm~(-2)时,冬小麦产量最高,对干热风的抗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西南麦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强的品种,用20% 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测定41个小麦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胚芽鞘长度、胚根长、胚根数等性状,并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正常条件相比,20% PEG-6000胁迫下小麦种子胚根数均降低(西科麦5号和川麦104例外),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胚芽鞘长度、根长均受到抑制,且不同品种降幅不同.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分析,综合评价值(D值)较大的前五位品种分别是蜀万8号、绵麦228、绵麦37、川麦104和内麦316.利用聚类分析对41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蜀万8号、绵麦37等5个品种为高度抗旱品种;川麦60、昌麦30等13个品种为抗旱品种;内麦9号、川麦43等10个品种为中等抗旱品种;绵阳26、蜀麦482等8个品种为对水分胁迫敏感品种;川麦55、川麦42等5个品种为对水分胁迫高度敏感品种.除根长外,其他鉴定指标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与D值的相关系数最大(0.87).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可作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快速鉴定的参考指标.强抗旱性品种蜀万8号、绵麦37、绵麦228等可作为西南麦区小麦抗旱育种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小麦专用复方抗旱型浸种剂和包衣剂抗旱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小麦复方抗旱型浸种剂和包衣剂的抗旱机理及给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小麦品种临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用复方抗旱型包衣剂和浸种剂及普通包衣剂处理后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合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普通包衣剂处理和对照相比,抗旱型包衣剂处理的小麦种子萌发率、发芽势降低,而抗旱型浸种剂处理的种子萌发率、发芽势升高,两种抗旱型种子处理剂处理下小麦幼苗根数和根长均显著增加.除气孔间隙CO2浓度外,抗旱型浸种剂和抗旱型包衣剂处理的幼苗地上部干重、叶片持水力和MDA含量低于对照和普通包衣剂处理,根干重、根冠比、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后二者,其中抗旱型浸种剂处理效果较佳.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复方抗旱型包衣剂和浸种剂处理可显著增加小麦幼苗根系生长、抗氧化、硝态氮利用和光合性能,浸种剂还可促进种子萌发,从而降低干旱胁迫对幼苗造成的伤害,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抗旱型浸种剂表现优于包衣剂.  相似文献   

17.
选用8个玉米种衣剂和硫酸锌、氯化钾等两种微肥对玉米茎腐病发生危害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选用适宜的玉米种衣剂品种包衣处理玉米种子,可对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危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茎腐病发病率最高可降低52.83%;合理增施锌、钾等适宜微肥可有效改善玉米植株自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玉米茎腐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最高可降低56.06%;种衣剂与微肥协同处理对玉米茎腐病的抑制作用总体呈现出效果叠加作用,发病率可减轻63.57%。推荐应用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450 g/L种菌唑悬浮剂、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剂等对玉米茎腐病发生危害抑制效果较理想的种衣剂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小麦品种宛麦18高产的原因,以周麦22、内麦988和新麦19为对照,在高产麦田对宛麦18的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宛麦18在灌浆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较稳定的净光合速率和灌浆速率,并且光合功能期长.宛麦18具有较多的次生根,根系吸收功能较强,营养物质积累量大.宛麦18较内麦988和新麦19相比分别增产21.3%和22.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宛麦18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与3个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千粒重显著高于内麦988和新麦19.说明生育后期较高的灌浆速率、光合性能、根系活力是宛麦18有较大千粒重,进而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豆蚜虫防治新技术,比较研究种衣剂拌种的防治效果。[方法]选用高巧(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播前拌种试验,采用50 mL水分别加入高巧2、4、6、8 mL拌种1.0kg的处理方法,播种后比较其出苗率及幼苗的发育情况、蚜虫防治效果、小豆百粒重、产量及增产率。[结果]高巧拌种不会影响小豆出苗,可有效防治小豆蚜虫,但防效随时间延长而降低。防效保持在85%以上,可显著提高小豆百粒重和产量。[结论]该技术可在小豆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