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于自然选择单位的4种学说的内在联系。[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探讨适合度的随机交配群体两种基因频率在后代的变化规律。[结果]根据研究中建立的数学模型,发现突变基因必须在纯和杂2方面都满足自然选择的要求,而且能在杂合状态下表现出高适合度,才更容易被保留下来,这就兼顾到个体的适应与集体的适应。[结论]该研究结果显示关于自然选择单位的4种学说是可共存的,彼此间分享了一个共同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于自然选择单位的4种学说的内在联系.[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探讨适合度的随机交配群体两种基因频率在后代的变化规律.[结果]根据研究中建立的数学模型,发现突变基因必须在纯和杂2方面都满足自然选择的要求,而且能在杂合状态下表现出高适合度,才更容易被保留下来,这就兼顾到个体的适应与集体的适应.[结论]该研究结果显示关于自然选择单位的4种学说是可共存的,彼此间分享了一个共同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几种常见的选择模型的更精确的数学模型,并确定在何情形下,隐性基因频率在选择后的增量绝对值最大。  相似文献   

4.
设δ(S_α)为集中作用在S_α={||×||=α|α>0,x∈R~p}上的δ函数,其定义为: [δ(S_α),φ(x)]=∫_(S_α)φ(x)ds.函数(r-α)~(-m)(m=1,2,…)在R~P中非连续点的集合为S_α。我们运用中性极限和收敛于δ(S_α)的δ序列,在S_α上定义了分布积(r-α)~(-m)oδ(S_α).  相似文献   

5.
单对基因(A,a)的自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讨论了自然选择对单对基因的作用,校正了生态遗传学中的若干流行误解,得出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新结果.这些结果与生物进化的现实相符。  相似文献   

6.
设ρ(x)是定义在[1]中的无穷可微函数,δ_n(x)定义为δ_n(x)=n~me(nx_1)…e(nx_m),x∈R~m。两个分布f和g的乘积定义为序列{fg_n}的中性极限。其中g_n=g*δ_n运用定义,给出了一些乘积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种不同长度的四联shRNA载体及其在细胞与个体水平的沉默效应差异。[方法]以EGFP为靶标基因,用hU6、mU6、h7SK、hH14种启动子,构建21、27、29bp的3种四联沉默载体,通过转染Vero细胞和注射小鼠肌肉,以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3种载体都有很强的沉默效应;其在细胞水平上的沉默效应远高于个体水平上;可以通过未成年鼠的肌肉注射进行转基因。[结论]多位点串联表达shRNA是一种可以达到较好干扰效果的方法;肌肉注射将是一个简便的转基因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植物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问题,就植物的单基因遗传和双基因遗传性,讨论遗传基因的极限分布。单基因遗传是指后代继承亲体中的某一种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如果所考虑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种基因A和B控制的,那么后代就仍有2种可能的基因A和B。假设某种植物有A、B2种不同的单基因型,且具有单基因遗传性。采用A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的基因都是A。在常染色体遗传中,后代是从每个亲体的基因对中各继承1个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对(也称基因型),这样的遗传是双基因遗传。如果所考察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个基因A和a控制的,那么就有3种可能的基因对,分别记为AA、Aa和aa。假设某种植物有AA、Aa、aa3种基因型,且具有双基因遗传性。采用aa型与每种基因型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都是aa型。可见,在植物的基因遗传中,无论是单基因遗传还是双基因遗传,用某种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这种后代,则经过若干代后,这种植物的基因均为该基因。该研究为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番茄果实的硬度遗传规律。[方法]选择2个番茄果实硬度显著不同的番茄品系,通过P1、P2、F1、F2、B1和B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研究番茄硬度的遗传规律。[结果]番茄硬度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模型,主基因加性、显性及显性度分别为:d=17.37,h=-7.96,h/d=-0.46,加性效应为增效,显性效应为负向不完全显性;主基因效应在B1、B2和F23个世代的遗传率分别为88.59%、45.81%和85.62%。[结论]番茄硬度遗传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且具有明显的加性、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鸡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原虫病。目前鸡球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药物和活球虫疫苗,但药物防治存在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球虫活疫苗具有致病性、生产成本高、可能产生"返强"的弊端。而基因工程疫苗则具有易操作、稳定、安全和高效等优点,成为预防鸡球虫病的研究热点。该文主要从鸡球虫基因疫苗的研究现状、免疫机理、免疫效果影响因素、细胞因子佐剂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便为鸡球虫基因疫苗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枫香优良种源及家系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24个种源310个家系的枫香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6年生枫香林进行调查,选取材积,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进行优良家系和单株选择。结果表明,种源间的生长各性状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最佳种源为重庆丰都、云南富宁、广东翁源、广西岑溪、福建建瓯、江西湖城、河南南阳、甘肃康县、浙江开化、江西婺源、广西凭祥、江西铜鼓、河南商城、湖北松滋、湖北大悟等,其材积、胸径及树高生长量较总体平均值分别提高了6.26%、9.76%、27.45%;不同枫香家系间的材积、胸径和树高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属于中等遗传控制;树高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最大,分别为0.469 4和0.519 2,胸径(0.401 4)家系遗传力大于材积(0.385 7),但材积(0.390 9)单株遗传力高于胸径(0.377 8);通过初选和优选,共选出优良家系49个,入选率为15.81%,入选的优良家系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5.55 cm、4.57 m和0.006 004 85 m3,分别高于总体平均值的25%、17%和69%,材积(0.060 7~0.624 4)的遗传增益明显大于胸径(0.036 6~0.185 8)和树高(0.031 4~0.145 3);选出优良单株38株,入选率为1.02%,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材积分别为7.65 cm,5.49 m和0.012 314 776 m3,分别高于总体平均值72.08%、41.25%和246.33%。  相似文献   

12.
阈性状的选择理论和育种值估计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表型不连续以及表型与遗传效应呈非线性关系,阈性状在选择原理和种畜评价方法上不同于效量性状.本文就阈性状相应的特点进行了讨论.在个体选择中,阈性状的选择反应不仅仅取决于留种率,同时还取决于留种率与群体发生率的相对大小.在指数选择时,阈性状在指数中的出现使得指数不再是综合育种值的最佳线性估计;同时,指效的分布因阈性状而分为亚群,因而阈性状选择反应由亚群间和亚群内两个组分来估计是合理的.在多期望值的群体中,阈性状育种值估计的贝叶斯方法是理论上合理而估计精度又高的方法.这个方法建筑在广义线性模型和最大后验概率法之上,是一个非线性方法.由这个方法估计育种值需对非线性方程进行迭代.因而这个方法所需的计算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学术界关于动物利他行为的一些理论,包括群体选择理论、基因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互惠利他理论、纯粹利他行为、操纵假说、相互依赖假说以及"自私的基因"理论。研究表明,自然选择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除此之外的其他学说只能用于利他行为的分类,而不能用来解释动物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以2013~2014年配制的108个甘蔗常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新1宿家系试验。通过测定家系新植和宿根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及新植丛重、新植锤重性状,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估计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家系的综合指数选择。结果表明,除宿根丛有效茎数之外,其他所有性状在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新植蔗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均高于宿根蔗。新植蔗和宿根蔗的锤度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植家系的锤重与丛重之间,表型和遗传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综合指数选择,选出了湛蔗74-141×CP72-1210、桂糖05-3084×粤糖91-976、云蔗02-588×ROC22、福农39号×桂糖03-1229、桂糖02-901×桂糖03-2357、桂糖05-2743×桂糖03-1229、桂糖92-66ROC22、德蔗93-88×ROC22、桂糖05-3445×桂糖03-2309、粤糖00-319×CP72-1210、桂糖03-3089×ROC22、粤糖91-976×CP84-1198、粤辐90-95×CP72-1210、云蔗99-601×桂糖00-122、粤糖00-236×ROC22共15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丛重和锤重的遗传增益较大;综合指数选择与以锤重单性状选择的结果不完全相同,秩次相关系数为0.748,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应用半姊妹轮回选择和全姊妹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玉米沈综(旅)C_1群体进行改良,根据调查、考种结果对各群体产量及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对群体的改良是有效的,半姊妹、全姊妹改良群体分别比沈综C_0群体产量提高28.7%和23.7%,达到极显著(0.01)和显著(0.05)差异水平,HC_2、FC_2两群体间产量差异没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半姊妹改良方案较全姊妹改良方案的实际遗传增益大,二者分别是11.72%和7.37%,其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3.42%和4.27%。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不同群体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有差异,其贡献大小也不尽相同,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尤其是半姊妹轮回选择导致群体的遗传变异更趋狭窄。  相似文献   

16.
Two pig populations were simulated with Monte Carlo method; each consisted of 5 boars and 50 sows per generation. Genetic connectedness between herds was established by randomly selecting 1 or 2 boars from one population to mate sows of the other population. Breeding pigs were selected within populations according to animal model BLUP. The benefits of genetic connectedness between herds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efficients of inbreeding decreased, while the cumulative selection responses of populations increased, and the higher response occurred randomly in the two populations at generation 5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genetic connectedness between herds. Selection response was affected by genetic connectedness and trait heritability, the lower heritability and higher connectedness, the better selection results. When the number of exchanged litters between populations per generation was 6 litters, the selection results reached a reflection point; if the number of exchanged litters between populations increased further from this point, neither the increase of the cumulative selection responses nor the decrease of coefficients of inbreeding was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7.
对13个小麦品种(系)26个性状的5种遗传参数研究表明,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很低,且与其他性状呈负相关或微弱正相关,这说明现有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已接近或达到高限;同时,穗数、穗粒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很高,是产量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见,当前小麦高产育种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前提下,要着力于穗粒数的提高,同时要兼顾千粒重,才能实现小麦高产稳产。进行多性状组合选择方能高产,倒一叶鞘长+穗长+粒重叶比相对选择效率较高、简单易行,可作为综合选择的较佳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洞庭碧螺春专用茶树品种选育为目标,开展碧螺春优质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单株选择研究。[方法]根据茶叶品质、产量、芽叶发育期、抗性等性状指标,筛选洞庭群体种优良单株。[结果]d-x-1、d-x-8、d-x-24单株的感官审评总得分和单个香气得分均较对照和其他株系高,春茶开采期比其他株系稍早(d-x-24稍晚2 d),春茶发芽密度高于对照和其他株系,鲜叶产量、百芽重、抗逆性等与对照和其他株系相差不多。总体上,这3个株系综合性状比对照和其他株系优异。[结论]筛选出d-x-1、d-x-8和d-x-24共3个优质碧螺春茶树新株系,为碧螺春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