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德美亚3号为种植材料,分析在不同行距不同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明显,在同一行距下,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行距65cm、密度8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最适玉米品种类型 半紧凑型品种为材料,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3种行距(副处理)的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出最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3 500株/667 m2时产量最高.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有板显著影响,对百粒质量有显著影响,对穗行数和秃尖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住高增大,茎粗减少;光合速率降低,穗住叶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少.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配置为0.9m时产量最高.行距配置对穗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光舍速率、穗位叶叶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产量相关性状、植株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有调节作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m2,且行距配置为0.9m时,有效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产量最高,这可作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桂单162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行距为副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4种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出籽率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结实长度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加大结实长度越短,不同密度与不同行距配置才能对结实长度起到最大的影响作用;种植密度对穗粗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穗粗随着种植密度加大而变小;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种植行距下4 000株/667m2产量最高,4个密度下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桂单162以4 500株/667m2,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桂单162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行距为副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4种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出籽率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结实长度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加大结实长度越短,不同密度与不同行距配置才能对结实长度起到最大的影响作用;种植密度对穗粗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穗粗随着种植密度加大而变小;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种植行距下4000株/667m2产量最高,4个密度下60 cm 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桂单162以4500株/667m2,60 cm 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以德利农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规律不一致。在60和70 cm行距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方差分析显示,行距、密度及行距与密度的交互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密度差异的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在75和8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行距75 cm、密度90 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7.
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方式下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不同密度间及不同行距与密度互作间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适度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产量,随行距的扩大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对紧凑型玉米而言,产量不仅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而且与种植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9.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先玉335和大丰26为供试材料,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这2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下,先玉335和大丰26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和百粒质量)之间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对穗数、百粒质量及产量影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对百粒质量与产量影响显著;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百粒质量和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先玉335与大丰26均在密度为8.1万株/hm2和66.6 cm+33.3 cm宽窄行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行距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个行距、四个密度对大豆吉林13号品种产量因素对行距和密度的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行距(32.5cm)条件下分枝数、株英数、株粒重均显著高于大行距(65cm);而随密度增加,上述指标均下降。行距与密度对株高、株节数和百粒重均无显著影响。行距与密度在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及产量上存在显著互作,表明在不同行距条件下,大豆获得最佳产量所要求的密度不同。小行距之所以能增产是由于在相同密度下,行距小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新品种吉单631为试验材料,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吉单631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九台地区中上等水肥田块,吉单631最佳种植密度6.5万株/hm2,其次是6.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对种植密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在玉米种植密度上无法掌握,特进行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空秆率增加、穗粒数减少、倒伏率加大,且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增加;建议郑单958的种植密度以6.00万~6.7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优良品种与增加种植密度及高产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品种和栽培密度之间的增产优势。(以登海8883为对照)、榆单9号、陕单609、郑单958、先玉335、陕单618六个品种、两种密度模式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667 m~2密度达到4 500株的条件下,只有榆单9号生产能力高于对照登海8883;而先玉335、陕单609、郑单958的产量虽然高于登海8883,但没有达到5%的差异显著标准,所以还不能肯定它们的生产能力确定高于对照登海883。在密度为5 500株·667m~(-2)的条件下,对照登海8883产量最高,先玉335产量略低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先玉335与登海8883的产量在同一水平上,而其他品种产量则显著低于对照,适合用于密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确定玉米适合规范化种植的方式,以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玉米作物为试验对象,进行65 cm规范行距与50 cm常规行距对比试验研究,采集对比分析1年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玉米规范行距种植对于玉米的增产有促进作用,较常规种植行距的产量高795 kg/hm2。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审玉米新品种浚单2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种植密度下行距配置对玉米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浚单29的适宜种植密度宽,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抗倒能力减弱;在不同行距配置下,株高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基部节间茎粗随行距增大而减小.随行距的缩小,抗倒伏、倒折能力增强;通过缩小行距使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采取裂区设计法,在宁蒗县高寒海拔山区进行了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会单7号采用宽窄行40 cm+80 cm种植优于等行距60 cm+60 cm种植,种植密度以6.0万株/hm2最佳,其次是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黔北山区对遵玉2号、遵玉3号、9601三个品种进行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产量表现为遵玉3号>遵玉2号>9601.遵玉2号以36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为603.3kg/667m2;遵玉3号以32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为643.3kg/667m2;9601以28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为507.7kg/667m2.  相似文献   

18.
机插秧不同株行距配置生产力对比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选出机插秧适宜的株行距,以"淮稻5号"为供试水稻品种,研究了机插秧不同株行距配置生产力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行株距25cm×14.4cm和30cm×12cm,种植密度1.85万穴/667m2的有效穗数最多,单产最高。从获取高产重演性的几率方面考虑,行距以25cm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9.
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显著,以行距20 cm为宜,达到11 393.35 kg/hm2;在不同密度处理中,以密度300万株/hm2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1 030.40 kg/hm2。  相似文献   

20.
以糜子生产上正常行距33cm,留苗密度7万株/667m2为对照,研究糜子在不同宽行距处理下,667m2保苗3万株的稀播密度,是否能提高其产量的繁殖系数,试图找出一种较好的宽行距处理,从而在糜子的实际生产应用中以取代常规的窄行距,高密度种植,并且在糜子生产中得以大面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