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红 《作物杂志》1989,5(1):14-16
杂交水稻三系亲本原种生产上“两交四圃”的生产程序,存在着程序较繁,技术复杂,耗费较大,年限较长等问题。为简化原种生产程序,而又保证原种种子质量,综合三系亲本原种生产的多年实践,参照常规稻良种原种通用程序,改“两交四圃”法,为“一选三圃”法,并运用统计次数分布分组决  相似文献   

2.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特点,两类雄性不育系的遗传特点及在种子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杂交稻亲本几种原种生产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杂交水稻制种的共性技术,三系、两系制种及籼稻、粳稻制种的差异等5个方面,介绍了《种子生产学》有关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部分的授课体会。  相似文献   

4.
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闰良  周承恕 《种子科技》2000,18(4):227-228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我国独创的农业高新技术,业已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在种子生产中(以湖南省为例),存在地生产经营、生产者没有掌握制种技术、原种生产技术把关失严等问题。要坚持“省提、省繁、基地制种”的生产体制,严格按照原种繁殖和杂交制种的程序与方法操作加强种子质量管理和监测,抓好种子生产技术培训,促进两系杂交稻及其种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闰良  周承恕 《种子》2000,(6):73-74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我国独创的农业高新技术,业已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在种子生产中(以湖南省为例),存在违法生产经营、生产者没有掌握制种技术、原种生产技术把关失严等问题。要坚持“省提、省繁、基地制种”的种子生产管理体制,严格按照原种繁殖和程序与方法操作,加强种子质量管理和监测,抓好种子生产技术培训,促进两系杂交稻及其种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童海军  陈建明 《种子》1992,(1):71-72
杂交水稻的发展证明,杂交稻的种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推广速度及其面积,而提高种子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提高“三系”亲本种子质量。“三系”提纯复壮是保持种性,发挥杂种优势,保证杂交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由于理论界对“三系”亲本的遗传变异认识一直得不到统一,生产上应用的提纯复壮方法主要集中于“配套法”和“改良混合选择法”。“配套法”生产成本高,花费大,生产的原种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  相似文献   

7.
我市地处苏北,是全国三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两系杂交水稻的问世,给我市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经国家“863”工程生物领域两系杂交水稻专家组论证,我市是我国两系杂交水稻最理想的制种区域,有着适宜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但是,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随着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不断扩大,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产量和质量的不平衡上。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科学取得了长足进展。我国50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引发了60年代波及世界的“绿色革命”。70年代,“三系”杂交水稻的育成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彻底改变了“自花授粉作物不能利用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80年代,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的“两系”杂交稻育种把水稻推向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高度。我国的水稻花培育种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9.
依据海南近31年来气象数据,分析海南热带地区三系杂交水稻安全生产存在的不利气候因素,探讨适合该地区三系杂交水稻安全高效生产的时空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陈文强 《耕作与栽培》1996,(4):32-32,45
论贵州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对策陈文强(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杂交水稻从三系向两系过度是减少种子生产程序、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实现水稻生产上新台阶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要实现杂交水稻从三系向两系的过度,关键在于选育出具有生产实...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水稻是湖南省一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目前的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 ,“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已获得成功 ,技术逐步完善 ,一批通过审定的组合如培两优特青、培两优 2 88、香两优 6 8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效益。可以说 ,“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正处于方兴未艾之中。但回顾近十多年来“两系”杂交水稻的历史 ,其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甚至遇到过不少的挫折。特别是在1993年、1996年、1999年 ,我省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因遇异常低温天气和种源育性起点温度漂高等原因 ,导致种子严重不纯 ,表明“…  相似文献   

12.
宋世权 《种子》1997,(5):62-64
针对过去常用的“一杂三圃”法生产原种存在着程序较繁,技术复杂,人力、物力、资金耗费较大,年限较长等问题,结合种区自然隔离条件而作的试验。对“一杂三圃”法作了改进和简化,改“一杂三圃”为“一杂二圃”,并运用统计次数分布分组决选单株,保证入选单株的质量,成对回交,严格自然隔离等为主要内容的提纯新方法。1992年~1994年开始对珍汕97A、B和博A、B等亲本采用新方法“一杂二圃”法进行试验研究,初步看出,运用“一杂二圃”法生产三系杂交水稻亲本原种,能达到保持种子质量标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三系杂交水稻防杂保纯与培育三系原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与常规稻品种相比较,既有共同性,亦有特殊性。这里讨论研究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极积发展杂交水稻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不育系"龙特浦A"简易穗选提纯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稻不育系“龙特浦A”自交结实规律的分析,提出了简易穗选提纯法,即在不育系“特A”原种繁育圃收割前,穗选性状典型、结实率高的“特A”、“特B”主穗,分别进行单晒单藏,作为原原种,供原种繁育田使用。本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不育系原原种和原种的纯度,简化了提纯繁育程序,且原种用于制种后所收获的杂种一代种子纯度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不育系高温下繁殖孕而不实的原因浅析重庆市永川市种子公司(632160)陈毅敏繁殖是杂交水稻“三系”制种工作基础而关键的环节,但多年来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天气下,繁殖与制种产量差距很大。如1992年我市繁殖汕A11.6hm2,据授粉结...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花培提纯复壮新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纯复壮是防止杂交水稻“三系”亲本混杂退化、确保杂种优势及优良种性的根本措施。多年来,全国许多单位都曾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形成了“成对交四圃制”、“三系七圃法”、“一选三圃法”等相应配套技术。这些方法对提高杂交稻纯度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均存在成本高、花工多、提纯周期长等缺陷。而且,据周天理等研究报道:采用常规提纯方法生产的不育系原种群体,经鉴定仍有较多  相似文献   

17.
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从全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水稻生产是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因此,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研究和应用先进的实用技术,特别是现有成熟的,能有效确保品种在生产中高效生产的配套技术,乃是水稻育种和栽培当前和今后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8.
唐建初  李稳香 《种子》2001,(6):75-75
“两系”杂交水稻是我省一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目前的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 ,“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已获得成功 ,技术逐步完善 ,一批通过审定的组合如培两优特青、培两优 2 88、香两优 6 8已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可以说 ,“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正处于方兴未艾之中。但回顾近十多年来“两系”杂交水稻的历史 ,其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我省 1993、1996、1999年部分“两系”杂交水稻种子严重不纯 ,给“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起点临界温度已漂高 ,但没有得…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当前,水稻品种提纯复壮技术,以“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方法,却通过建立“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生产原种,被认为最合理、有效。我认为,水稻品种是个大群体,三圃提纯技术不利于将一个群体中的优良个体尽可能多地保存下来,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建立数百至上千个株(穗)行圃,数十至数百个株(穗)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三系杂交水稻母本盘育抛栽制种,每亩有效穗增加1.48万穗、增产8.9%的基本经验,及应用父本软盘育秧、“三带”移栽、起垄栽培,成功解决两系杂交早稻香两优68制种父本弱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