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旱性是防护林抵抗力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文对宣化县黄羊滩14种常用固沙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依据其在极端干旱条件下成年树木的死亡、落叶、枯梢、变色等大田观测指标进行抗旱能力鉴定。得出结论:抗旱性强的树种依次是沙地柏、樟子松、侧柏、柠条,在干旱胁迫期间没有发生死亡、枯梢、大量落叶等严重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生长减缓;抗旱性中等的依次是沙枣、差巴嘎蒿、黄柳、紫穗槐、榆树,在极端干旱情况下,主要危害表现是落叶与枯梢;抗旱性差的依次是新疆杨、小美旱杨、小叶杨、刺槐、沙打旺。当干旱胁迫发生时,林分的总体耗水量超过了土地的供给能力,树体水分失调后发生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2.
林木保存率是林分维持合理结构的数量基础,是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以黄羊滩人工固沙林为对象,通过对13个树种(草种)进行调查,采用系统聚类等方法对林木保存率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木保存率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不适应种类型,该类型包括刺槐、小叶杨和小美旱杨等3个树种,以该类树种营造的林分林木保存率逐年下降,不能形成有效防护结构,在经营中是改造对象;适应种与顶极种类型,包括白榆、黄柳、沙枣、樟子松、柠条、侧柏、新疆杨、沙地柏。造林后经过多个生长季,保存率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满足形成有效防护结构所必需的数量,在人工固沙林建设中是重点经营对象;先锋种类型,包括差巴嘎蒿和沙打旺,是流动沙地的建群种。与木本植物相比保存率较低,但可在播种后快速形成地面覆盖。流动沙面固定后,应及时引进功能更强的灌木树种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3.
人工林的林分生长量可反映林分对环境的适应性,是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以黄羊滩风蚀沙地人工固沙林为对象,对22个林分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榆、樟子松、侧柏、黄柳、沙枣、沙地柏、柠条、紫穗槐、沙打旺等9个树种营建的林分能够达到正常生长高度,同时能够实现生物量的持续累积。该类林分,树种能够适应风蚀沙地干旱贫瘠自然条件,群落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强,林分能形成有效防护结构,是沙地人工林重点经营对象;小美旱杨、小叶杨、刺槐等4个树种营建的林分不能达到正常生长高度,出现提前衰退现象。该类林分,造林树种生长发育受限,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结构,已失去经营价值,是改造对象。按经营目的,综合考虑林木个体大小和生长特点,提出了不同林分类型的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4.
病虫危害反映了人工林的抵抗力稳定性,虫口密度与感病株数越低,说明林分生物学抗性越强,林分的稳定性越高。以黄羊滩人工固沙林为对象,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设置标准地,对病虫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黄羊滩人工固沙林造成危害的主要病虫害与鼠类共8种,其中虫害5种,病害2种,鼠类1种。食叶害虫危害白榆、沙枣、沙打旺;种实害虫危害柠条、紫穗槐;病害对杨树有轻微危害;鼠类只对沙枣造成危害。结论:得益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营林条件,森林病虫害只对个别树种在极小范围造成侵害,对固沙林的总体防护效益没有造成损失,不是黄羊滩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干扰因子。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区沙地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榆林沙地矿区为例,通过3个试验研究,探讨了半干旱区沙地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结果为引进樟子松、沙地柏更新改造原有植被,可增加防护植被类型,改变林分结构;以北沙柳为例,平茬可以更新加快灌木生长发育,改变衰老长势,春季平茬效果好于秋冬季;沙地柏、紫穗槐、北沙柳、樟子松等林分消耗利用水分较少,可作为较好的防风固沙林类型,而塔落岩黄耆、柠条、沙蒿耗水量较大,不适宜大面积营造。  相似文献   

6.
宣化县黄洋滩固沙植物的引种与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宣化县黄洋滩风蚀沙地植物引种栽培试验,依据引种植物各自不同的生长特性,通过观测其成活、生长、发育、抗逆性、根系生长动态等情况,确定了引种植物的适宜性。结果表明:适宜黄洋滩固沙造林并可以在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植物有沙地柏、沙枣、沙棘、沙柳、黄柳、火炬树、紫穗槐、差巴嗄蒿、知母、菊芋。能够适应黄洋滩风蚀沙地的植物有文冠果、花棒、沙拐枣、沙冬青等。胡杨、桑树、南蛇藤、地锦,能否最终完全适应有待于进一步观测。金银花、山荞麦、啤酒花则不能适应。  相似文献   

7.
陕北风沙区铁路边坡生物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神延铁路榆神段风沙路基边坡生物防护技术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把紫穗槐、柠条等灌木植物作为风沙铁路生物防护的首选树种,其中紫穗槐和沙地柏等灌木植物植苗栽植效果好,柠条、踏郎等灌木植物条播种植效果好,沙打旺等草本植物撒播种植效果好,采用直播方式种植的灌木植物以条播种植防护效果最好,复合种植以先浅条播柠条后再把沙打旺和紫花苜蓿种子混合撒播防护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实践证明,采用生物防护路基边坡,既可保护和稳固路基又能达到绿化美化铁路两侧的效果,这些都为沙区铁路生物防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全面准确评价人工固沙林的生态效益,是人工固沙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依据。该文按照树种、林龄和配置模式,选择了京津风沙源南部区黄羊滩的18个有代表性的林分(草地)进行研究,选取了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7个指标因子,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分析法对人工林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防风固沙林的建立,降低了林地输沙率,固沙效益明显。13a生白榆林、7a生白榆林、26a生柠条和黄柳林等输沙率为0,固沙目标全面实现。进入退化阶段的沙打旺人工草地不能维持有效防护结构,输沙率为18.9g/cm·d,其它林分输沙率在0~10g/cm·d之间;防风固沙林也具有明显的小气候效应。除沙打旺草地外,其它林分均发挥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度和减缓温度变化的作用。其中17a生侧柏林相对湿度比空旷地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为湿度效应最大值,13a白榆林比空旷地温度日较差降低了2.8℃,为温度效应最大值;17a侧柏林、13a白榆林、26a柠条林、5a柠条林、沙地柏林、7a白榆林等6个林分与理想林分最为接近,这6个林分生态效益最好。沙打旺人工草地关联度最低,其综合生态效益最差;即侧柏、白榆、柠条和沙地柏营造的人工固沙林综合生态效益最好,可以在黄羊滩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沙打旺是流动、半流动沙地无可替代的先锋物种,生长衰退出现前,应及时引进功能更强的灌木树种进行改良。年龄较大的侧柏林、白榆林和柠条生态效益最明显,说明人工固沙林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生态效益才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对民勤绿洲沙化退耕地造林树种梭梭、沙拐枣、花棒、柠条、柽柳、毛条、沙枣的水分生理测定的结果表明:耐旱树种具有水势低、水分亏缺大和保水力强以及变化幅度大等特点,7个树种抗旱力大小为梭梭〉柽柳〉花棒〉柠条〉毛条〉沙枣〉沙拐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沙棘属于阳性树种,也是典型的克隆植物,因此有些学者将其视为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先锋种群,而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它在自然状态下更新良好。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沙棘能够通过克隆生长所赋予的生理整合作用、觅养行为以及死亡风险分摊等特性实现资源的共享,缓解资源在时空异质性上对种群稳定性造成的压力,从而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自身的繁殖和生存有效性,能够通过平茬更新、林窗更新以及林缘扩散等途径维持种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沙棘属于阳性树种,也是典型的克隆植物,因此有些学者将其视为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先锋种群,而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它在自然状态下更新良好。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国沙棘能够通过克隆生长所赋予的生理整合作用、觅养行为以及死亡风险分摊等特性实现资源的共享,缓解资源在时空异质性上对种群稳定性造成的压力,从而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自身的繁殖和生存有效性,能够通过平茬更新、林窗更新以及林缘扩散等途径维持种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2.
栎树是优良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在用材和生态防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栎林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出现地力衰退、林分退化等现象,导致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下降。森林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的手段之一,是驱动群落建立和恢复的重要因素,栎林兼具实生更新和萌蘖更新两种方式,但萌蘖更新方式引起木材质量下降、生活力退化和种群老化等问题。因此,需要关注栎林的实生更新特征及驱动力,采用合理的人为干扰促进实生更新。该文从当前栎林更新的相关研究入手,总结栎林实生更新研究成果,重点探讨实生更新特征、影响因素和人工促进更新手段等方面,以期促进栎林实生更新的进行,种群的恢复与演替,提升栎林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林窗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群落常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内源干扰,从而形成林窗。林窗的形成对推动森林群落的演替更新和生态系统发展至关重要。林窗面积的大小与树木的倒伏方式和林冠冠幅及大小有关。林窗面积及林窗内位置的不同,导致其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林窗内树种更新和物种组成、林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等方面。未来林窗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次生林和人工林的林窗效应,林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机制,林窗凋落物分解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和养分循环,不同树种的林窗与最适更新面积的关系,林窗的边缘效应,林窗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动态及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4个造林树种耐旱性相关的部分生理特性进行了测定研究,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树种的耐旱性进行了综合评定,抗旱性较强的为五角枫、暴马丁香、荆条、卫茅、花曲柳、黄栌;较差的为紫穗槐、皂角、柠条、火炬树。  相似文献   

15.
《林业资源管理》2015,(5):110-116
为了探讨不同树种对铁尾矿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以唐山迁安马兰庄铁尾矿区为研究地,选择在尾矿坡面造林的沙地柏、紫穗槐油松混交(简称"混交")、紫穗槐、火炬树、沙棘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林内土壤机械组成、团聚体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水分,并与裸尾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块样地石砾的含量为火炬树(23.1%)>混交(10.4%)>裸尾矿(9.2%)>沙地柏(5.4%)>紫穗槐(4.0%)>沙棘(2.2%);2)6块样地大团聚体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沙棘(33.7%)>紫穗槐(29.3%)>沙地柏(28.7%)>裸尾矿(18.3%)>混交(13.6%)>火炬树(11.7%),与石砾含量的顺序相反;3)除火炬树样地与裸尾矿相同外,其余各样地土壤容重均有降低,其中紫穗槐的改良效果最为突出,比裸尾矿地减小12.1%;4)除沙棘样地非毛管孔隙度比裸尾矿样地降低以外,其余各样地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增加,增加效果最好的两个样地为沙地柏样地和紫穗槐样地;5)沙地柏对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的改善作用明显,其次为火炬树样地,混交林改善作用不显著。综上所述,采用沙地柏或油松与紫穗槐混交的模式能较好地对土壤各个层深的物理性质和有机质进行综合改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造林密度的研究分析,详细阐述了造林密度与水分平衡的关系;造林密度与近自然造林的关系;造林密度与林种的关系。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出该区域小叶锦鸡儿、胡枝子、油松、樟子松、沙地柏、油蒿等几种常见乔灌木树种造林的合理密度范围,为干旱地区造林绿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天然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自我繁衍、恢复的手段和基础,对种群的增殖、扩散、延续和群落稳定及演替具有重要的作用。落叶松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用材树种,分布面积较广,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良种选育、抚育经营及木材加工利用等方面,其更新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该文通过对落叶松林种子雨和种子库、林分条件和生境因素对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落叶松林天然更新机制及制约因素,为人工促进落叶松更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查了我国山核桃重点产区——安徽省宁国市山核桃林生态环境退化情况,分析了经营方式、化学投入品等导致山核桃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提出以自然修复为前提,加强营林措施、生草栽培、引种紫穗槐等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宁国市自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山核桃林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全面禁用除草剂,已推广割灌机8000余台,推广频振式杀虫灯1550盏,生物措施修复的山核桃林达到0.5万hm2,有效遏制了山核桃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民勤绿洲治沙造林以梭梭、柠条、沙拐枣为主要树种,经多年定点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梭梭、柠条、沙拐枣在民勤地区均能实现一定量的自然更新,更新量与当年降水量及降水的理想分布呈正相关;梭梭更新一般发生在春季,但春夏无有效降水的情况下,秋季也有少量更新,而柠条、沙拐枣的更新以秋季为主,翌年春季也有更新;3树种自然更新对林木盖度增加几无影响,6年间梭梭、柠条、沙拐枣每hm2株数分别增加了16.7%、8.0%、37.2%;3树种自然更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个例调查,沙拐枣良好更新具有普遍性,柠条次之,而梭梭只能为个例;更新能力沙拐枣柠条梭梭。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高原半干旱地区公路边坡的绿化措施,在公伯峡水电站左右岸上坝公路边坡进行了柽柳、紫穗槐、柠条、小沙枣、沙棘等灌木栽植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边坡灌木栽培技术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灌木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