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评价土壤砷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 Technique, DGT)在表征土壤砷生物有效性方面的准确性与优势,为正确评价土壤砷污染风险提供新技术。【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DGT方法测定土壤砷有效浓度(CE)、土壤孔隙水中砷含量、NaHCO3提取态砷含量、NH4Cl提取态砷含量及土壤总砷含量与油菜体内吸收砷量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尝试利用DGT测定结果和DIFS(DGT Induced Fluxes in Sediments and Soils)模型对土壤中砷的迁移过程进行模拟。【结果】DGT测定土壤砷有效浓度(CE)与植物吸收砷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90,DIFS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砷生物有效性高的土壤,具有较高的解析速率(kb)和较短的特征响应时间(Tc)。【结论】 DGT能较准确地表征土壤砷生物有效性,并可根据DIFS模型计算出土壤中砷迁移动力学参数,有助于进一步阐释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砷的含量,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对砷含量的测定,可以直接判定农田土壤的质量。本实验通过对农田土壤中砷含量的测定,研究其可行的操作规程,为以后检测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的砷是常规测定污染物之一,当前测定土壤中砷的国标方法为原子荧光法(AFS法),准确度高但时效性差,如何实现其快速测定是目前支撑土壤应急监测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采用AFS法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法(PXRF法)测定土壤中的砷,比对两种方法的差异,分析土壤应急监测应用PXRF法测定土壤中砷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正确度均满足规范要求,且PXRF法测定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的精密度均优于AFS法,因此,在土壤应急监测及初步监测工作中应用PXRF法测定土壤中的砷高效可行,建议进一步细化形成相应标准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稻体系总砷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韶关地区土壤及其水稻不同部位的砷含量进行了采样测定,分析了水稻中重金属砷含量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不同部位中砷的含量不尽相同,其根、茎、叶及米粒中的砷含量依次为:根〉茎〉叶〉大米,且与土壤中的砷含量呈正相关,说明水稻中金属砷含量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水稻对金属砷具有一定的富集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土壤样品后,分别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碰撞反应池模式和标准模式下,测定土壤中砷的含量,借以研究同量异位素对砷测定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碰撞反应池模式可以有效地排除同量异位素中单元素和多原子离子对目标元素砷测定的干扰,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6.
探索土壤砷污染对三七中单体皂苷R1、Rg1、Rb1含量的影响。通过在盆栽土壤中分别添加不同量的有机砷和无机砷,经过10个月的种植后,采集三七植株,测定砷含量及单体皂苷。结果表明,土壤砷污染对三七中单体皂苷R1、Rg1、Rb1的含量有较显著影响,且对三七质量的影响有机砷大于无机砷。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硝酸体系消解-HG-AFS同时测定土壤中砷、汞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仪对土壤样品消解,优化最佳微波消解条件、硝酸体系等。应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土壤中的砷、汞。[结果]砷和汞线性范围分别在0~150、0~3μg/L内线性关系良好;砷和汞检出限分别为0.60、0.02μg/L;砷和汞定量限分别为2.00、0.07μg/L;砷和汞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2.8%~107.0%、92.8%~104.0%;砷和汞RSD分别为1.5%~3.5%、2.5%~3.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同时测定土壤中砷汞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快捷的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砷和汞的方法。[方法]利用微波消解样品,建立了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砷和汞的方法。[结果]砷在0~80.0μg/L浓度范围内和汞0~8.0μg/L浓度范围内的校正曲线呈线性,检出限分别为0.036和0.015μg/L。3个土壤样品砷和汞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3.0%~106.6%、90.0%~95.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高效,适合土壤样品中砷和汞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的砷和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土壤中砷和汞同时测定的优化方法。[方法]采用王水对样品进行消解,选择最佳仪器测定条件,优化还原剂和酸的用量,应用双道原手荧光光度计测定土壤中砷和汞的含量。[结果]结果表明,原子荧光光度法检出限分别为砷0.13μg/L,汞0.03μg/L;回收率分别为砷96.1%~111.0%,汞90.0%~119.5%。[结论]该研究方法操作高效、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土壤中砷、汞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0.
在对全国柑桔主产区部分土壤和植株系统采样基础上,采用1.0mol/L HCl、0.5mol/L NaHCO3和1.0mol/L NH4Cl对土壤砷提取测定,结合土壤总砷、柑桔植株枝条、叶片和果肉中砷的测定结果,研究柑桔园土壤砷的总量、有效性及砷在柑桔中分布累积规律.结果表明:供试土壤总砷含量在1.77~16.0mg/kg之间,按土壤类型,黄棕壤最高,以下依次为黄壤、红壤和紫色土;砷在柑桔植株中累积分布规律为,叶片最高,枝条次之,果肉最少.其中,果肉与叶片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5 6**n=13),且叶片累积远大于果肉;三种提取剂中,0.5mol/L NaHCO3无论在酸性或石灰性土壤上提取结果均表现与柑桔果肉砷含量具极显著正相关性(R=0.541 0**n=45),可作为柑桔土壤砷有效性指标;0.5mol/L NaHCO3提取有效砷与土壤Olsen磷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0 6**n=45),且在不同酸碱性质土壤上砷的提取量与Olsen磷的大小具有相同趋势,证明砷在土壤中具有与磷相似的化学行为和吸附-解吸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的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砷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在测定土壤中的砷时,采用硝酸-硫酸-高氯酸三酸体系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法进行测定,有很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在最佳检测条件下,ART-2和ESS-1的砷检测准确度分别达到104.9%和101.9%。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氢化物发生原予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砷和汞的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微波消解一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土壤样品中的砷和汞进行测定,并对本次试验中的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等进行分析与结果讨论。在本次实验当中,主要以体积分数35%的王水作为消解溶剂,并在设定的微波消解条件之下,通过试验结果得出,此种方法可以将土壤当中的砷和汞完全提取。通过本次试验表明,采用微波消解一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砷和,具有显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硝酸—盐酸氢氟酸作为消解体系,以微波消解的方法处理土壤样品,双道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砷和汞。设定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通过国家标准参考物质和加标回收试验,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砷、汞的浓度范围分别在(0~50),(0~10)μg·L~(-1)时校正曲线呈线性,检出限分别为0.012,0.049μg·L~(-1),测定不同土壤标准物质,砷、汞测定结果均在标准值允差范围内,RSD范围分别为1.2%~3.5%和1.8%~4.2%,测定土壤中砷、汞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6%~112%和90%~117%。说明该方法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于大量土壤样品砷、汞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4.
由于高原环境中大气压力、环境温度均不同程度降低,采用GB/T 22105测定土壤中总砷和总汞结果常常偏低。为了摸索出高原条件下土壤样品中总砷和总汞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用不同前处理消解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SS10、GSS-1a、GSS-2a),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总砷和总汞。结果表明,在高原条件下按照GB/T 22105.2测定土壤中总砷时,样品需要泡酸静置过夜或适当增加沸水浴时间。在海拔为3 658 m、沸水浴温度为89℃时,沸水浴3 h最佳,回收率为95%~1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在高原条件下按照GB/T22105.1测定土壤中总汞时,沸水浴时间不宜过长,建议≤4 h。E组测定总砷和总汞结果均在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参考值范围内,总砷的RSD≤7%,总汞的RSD≤12%,回收率也均在80%~120%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以盆栽试验,研究了砷对莴苣的影响、土壤砷的有效性及其毒性临界浓度。结果表明,土壤砷的生物效应因土而异,但与土壤砷的有效量完全一致。初步认为,0.5mol/1NaHCO_3提取的As能较好地表征土壤As的有效性,是测定土壤有效态As的一种良好的浸提剂。以0.5mol/1 NaHCO_3提取态As表达的砷毒性临界值在各土壤中可以达到统一,其数值为1.81±0.107μg/g土。  相似文献   

16.
确定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是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的关键,然而在生态风险评价实际应用中,测定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耗时且高成本,限制了生物有效性评价法的应用.通过对模式植物的文献搜集,总结了影响植物富集土壤砷的7个土壤因子,揭示了土壤砷植物暴露的影响机制.运用SPSS 18.0对文献数据集各个土壤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共线性分析.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营养盐类对植物富集砷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相关性分析和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之间存在多元共线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富集砷浓度主要受土壤质地的物理综合指标以及土壤总砷含量和土壤酸碱度等化学综合指标影响.其中植物富集浓度受土壤中总砷浓度影响最大,受土壤质地中砂粒含量影响其次;土壤粉粒、粘粒、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对富集也有一定影响;而土壤酸碱度对植物富集浓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最终通过数学模型解释植物富集砷浓度随土壤性质变化的规律,建立了土壤性质与土壤砷植物暴露的相关关系,为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风险评价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硫脲-抗坏血酸接触时间对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中总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中的砷时,为保证测定值可真实反映土壤中砷的实际浓度,必须确保硫脲-抗坏血酸还原体系与试样的接触时间至少为30 min。  相似文献   

18.
对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砷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结合实际测定工作,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测定过程不确定的来源,主要包括样品制备、有证标准物质、工作曲线回归分析、重复性测定等,在各个分量量化的基础上合成了测定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当土壤中的砷含量为12.1 m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1.0 mg/kg。  相似文献   

19.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的砷和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简便、快速地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砷和锑的含量,样品用HNO3-HCl(1+1)分解,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过程中,研究了不同介质、酸度、还原剂质量浓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砷、锑的回收率分别为95%-101%,91%-93.8%,砷、锑的检出限分别是0.36,0.41μg/L。用此方法测定土壤标准样品中的砷、锑含量,结果与标准值吻合。  相似文献   

20.
采用AFS-2201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砷。砷检出限为1 ng/ml,对土壤标样进行分析,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很吻合,标准回收率为94.7%~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