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桑8号桑品种具有发芽早、生长势强、春叶产量高等优点,已为广大蚕农接受,我市从86年引种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全市现有成林农桑8号800hm2,约占桑园总面积的10%左右。1998年3月20~21日连续2天雨雪冰粒天气,夜间最低气温降至-1.7℃,使全市大面积已发芽的农桑8号品种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重度冻害者已萌发的桑芽全部冻枯,中度冻害的桑树冻枯芽占发芽数的50%以上,轻度冻害者叶尖叶缘发黄,三种类型桑园面积约各占1/3。冻害初期表现为嫩叶失水,继而发黄,一周后变黑腐烂。受冻程度趋势为:房前…  相似文献   

2.
农桑8号桑品种具有发芽早、生长势强、春叶产量高等优点,已为广大蚕农接受,我市从1986年引种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全市现有成林农桑8号1.2万余亩,约占桑园总面积的10%左右。1998年3月20-21日连续二天雨雪冰粒天气,夜间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7摄氏度,使全市大面积已发芽的农桑8号品种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重度冻害者已萌发的桑芽全部冻枯,中度冻害的桑树冻枯芽占发芽数的50%以上,轻度冻害者叶尖叶缘发黄,三种类型桑园面积约各占1/3。冻害初期表现为嫩叶失水,继而发黄,一周后变黑腐烂。受冻程度趋…  相似文献   

3.
桑树遭受冻害多发生在春季气温回升较早的年份,桑芽萌发较早。2016年3月10日浙北地区遭遇倒春寒低温袭击,导致桑树遭受不同程度的晚霜冻害,特别是发芽早的育7-11、育2号、农桑系列品种,刚好处于脱苞至雀口期,轻的,局部变色或幼芽冻枯后,副芽萌发,影响桑树正常生长,延长生长时间;重的,造成刚萌发后的幼芽变色焦枯,叶柄、托叶、幼叶干枯,枝条上部副芽不长,枝条基部新芽萌发,降低春季桑叶产、质量,影响春蚕生产布局。  相似文献   

4.
2002年4月25日凌晨,山东桑园普遭霜冻,我们沂水县桑园地面温度达到-5℃。当时桑树新梢已开4~5片桑叶,霜冰后90%的桑园新梢全部冻枯,只有10%的桑园未受冻害,据以往经验,桑树遭受冻害后,枝条下部的休眠芽重新萌发,约需12~14d 才能开出第一片叶,30-35d 后才能开始养蚕,即收蚁时间已到了5月下旬,蚕种转青后约需冷藏30d。有关资料均载转青卵至多冷藏5~7d,冷藏30d 后能否再利用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在本县龙泉站村对转青卵不同冷  相似文献   

5.
桑树遭受晚霜冻害后,立即进行剪梢或开叶后喷施叶面肥,能显著提高桑树产量。而同时进行剪梢和喷施叶面肥处理,效果更佳,不失为桑树遭受晚霜冻害后有效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6年春期气温高,桑树发芽比往年提早10~15 d.但由于气候激变,受冷空气影响,临安市桑园分别在3月14日和3月29日,连续遭受了2次晚霜影响,使将要脱苞和雀口的桑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冻害,严重受害桑园所有雀口桑芽全部枯萎.  相似文献   

7.
如皋市桑树冻害发生的特点及不同程度剪伐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如皋市今年的桑树冻害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遭受冻害桑树的枝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剪伐试验,根据桑树受害情况,剪去桑树枝条的1/3~2/3,可以促进桑芽萌发,特别是促进了桑芽萌发后新梢条的成长,新梢芽数提高了20.0%~29.6%,桑叶产量提高了8..4%~14.5%。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阳城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提供气象数据支撑,降低晚霜冻对桑树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运用统计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阳城县1958—2018年早春气候、地形地理等对晚霜冻发生和早春桑树发育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60年中,阳城县历年平均终霜日出现在4月15日,较桑树鹊口期历年平均初始日期4月9日晚6.0 d;气候有变暖趋势,终霜日平均每10年提早1.8 d,桑树鹊口期平均每10年提早1.5 d,两者相遇的可能性加大,将导致桑树遭受晚霜冻害的风险增大;桑芽脱苞后,当最低气温3.0℃,最低地面温度≤-1.0℃时,不可避免地发生晚霜冻且桑树遭受晚霜冻害的程度明显加重;当降温幅度5.0℃、连续5.0 d以上无降水或连续2.0 d以上出现晚霜冻时,或桑树处于谷底洼地、背风山地、阴面山坡以及向阳背风地时,都会加重晚霜冻对桑树的危害。科学利用气候资源,正确选择立地条件,加强监测预报,为预防桑树晚霜冻害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对保障蚕桑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9年清明节,一场罕见的晚霜再次袭击了如皋市大部分乡镇。如城镇660公顷桑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冻害,刚刚开叶“雀口”桑树芽叶被冻死或冻伤,给春蚕用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把霜冻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笔者对桑园霜冻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陆建明 《江苏蚕业》2004,26(4):57-58
<正>2004年4月4日,一场罕见的晚霜袭击我市,使我市的桑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冻害,刚刚开叶"雀口"的桑树被冻死、冻伤,给我市的春茧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把霜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笔者通过对桑园霜害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提出了灾后的补救措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2010年3月10日安徽省歙县地区发生的冻灾对桑树造成冻害的情况,以及灾后管理措施对产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受冻害程度与桑品种、树龄、剪伐形式、立地条件等有一定的关系。桑树发芽越早,遭受冻害越严重。歙县地区栽植桑品种的抗寒性顺序为璜桑14号>育71-1>盛东一号>农桑14号。在同一品种中背风朝阳的桑园轻于迎风背阳的桑园,坡地桑园轻于平地桑园,春伐桑园与重剪梢的桑园(剪1/2枝条)轻于一般剪枝的桑园(剪1/3枝条),隔年夏伐或春伐的桑园轻于当年伐条的桑园。灾后加强桑园管理对产叶量有很大的影响,在桑树冻害较为严重,即枝条部分芽部组织冻坏、枝条轻微冻伤的情况下,重剪枝条会使新梢数量显著减少,产叶量减幅很大,减产幅度依次为育71-1(22.2%)<盛东一号(29.2%)<农桑14(35.1%);冻害后可以不修剪桑枝条,但有必要待桑树恢复生长后剪掉冻死、枯梢枝条。  相似文献   

12.
桑树细菌性黑枯病是我县桑树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我县各地不同程度都发生了此病,特别是长山河桑带和县蚕种场为害严重,不但影响当年的秋蚕生产,而且影响来年的春蚕生产和病害的再次侵染发生及扩展,给蚕桑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为此今年春季我县建立了桑细菌性黑枯病防治协作小组,对目前推广防治桑细菌性黑枯病常用药剂,采取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不同用药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把桑细菌性黑枯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桑细菌性黑枯病又名桑缩叶细菌病、桑疫病、烂头病,分布较广,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春天桑树发芽后开始发病,夏秋期高温季节发病严重,7~8月为发病盛期。近年来该病在长江流域蚕区屡有发生,为害程度严重,同时易发生蔓延。严重田块,病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的气候特点是无霜期较短(140—180天左右),冬季寒冶,在早春转暖以后,常出现0℃以下的低温,桑树在这种情况下,常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1963年4月25日地表出现-11℃低温,桑树冻害比历年严重。因此,要引进外地良种,首先要进行耐寒性鉴定。 我所(原辽宁省蚕业试验站)从1956年起,先后引进原产在浙江、四川、山东、朝鲜、苏  相似文献   

15.
桑树的冻害常发生在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1963年4月25日凤城四台子地区的夜间地表温度突然降低到-11℃,白天又出现了30℃以上的高温,桑树普遍遭受严重的冻害;同年秋期10月初,温度急剧下降至重霜和结冰,嫩梢受到冻害。这种桑树在翌年春期树液流动时常常又会受到春季低温危害,对桑叶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1基本情况 2010年3月10日至11日,浙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寒潮袭击,桑树受到严重冻害。开化县1033.3hm2桑园均不同程度受到冻害影响,冻害后桑树重新发芽推迟20d以上,全县春桑叶减产45%。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桑树冻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吉林省地处北纬40°51′~46°20′的寒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2.7~6.7℃,无霜期120~140天,降水量400~800毫米。桑树在冬季或早春易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认识桑树冻害的一般规律,提出相应的防冻措施,这对于东北地区发展桑蚕生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育71-1桑树遭受晚霜冻害后,采取剪伐桑枝的措施,能促进桑树恢复生长,明显提高桑树发芽率,增加新梢条长,提高新梢条比例。但剪伐程度要控制好,剪伐后留条长度应不少于60cm。剪伐时间应根据各地气候,灵活掌握。建议本地桑树冻害后,剪伐桑枝的时间不宜迟于4月10日。  相似文献   

19.
霜冻对桑树危害及抗灾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剑  崔松明 《江苏蚕业》2009,31(4):16-17
2009年清明节这一天,一场罕见的晚霜再次袭击了如皋市大部分乡镇。如城镇660ha桑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冻害,刚刚开叶“雀口”桑树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冻伤,给春蚕用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为了把霜冻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笔者对桑园因霜冻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月4日,一场罕见的晚霜袭击靖江市,使桑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冻害,刚刚开叶雀口的桑树被冻死、冻伤,给全市的春茧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把霜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笔者通过对桑园霜害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灾后的补救措施.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