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湖南烤烟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增加其工业可用性;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温湿度自动控制烤烟箱,针对烟叶烘烤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温度段,探讨了不同湿度和不同停留时间对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在烘烤过程中,适当提前进入关键温度段并适当延长时间,再配合合适的湿度条件,能够使烟叶充分变黄,提高烟叶的外观质量。并且淀粉能够充分分解,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增加,化学成分协调;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烟叶的香吃味并改善其内在品质,提高了烟叶的烘烤质量和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2.
延长变黄和定色末期时间对烤烟上部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烘烤过程中延长变黄和定色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影响,从而为改善上部叶的经济性状和工业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烤烟上部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气流下降式自动加煤密集烤房,分析对比42、54℃延长时间和皖南当地常规烘烤工艺对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2℃延长20 h、54℃延长16 h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云烟97上部叶的等级结构,增加上等烟的比率,同时能够降低云烟97上部叶的两糖(总糖、还原糖)含量;在42℃延长20 h能够明显提高单料烟的评吸得分(65.00);42、54℃的延长时间均能够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42℃延长烘烤20 h能够提高云烟97上部叶的工业可用性,54℃延长16 h能够明显改善云烟97上部叶的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云南大理烟区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品质及工业可用性,解决上部烟叶挂灰重、青杂烟比率高等问题,本试验以红花大金元上部烟叶为材料,研究烟叶烘烤过程中变黄期和定色期湿球温度对烤后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烘烤工艺(T3处理),即提高烟叶烘烤过程中主变黄期湿球温度、降低变黄后期及定色前期湿球温度能够降低酶促棕色化反应敏感期烟叶的水分含量,减轻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程度,提高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中上等烟比率和经济效益,使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评吸质量更佳,显著提高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为精准控制密集烤房循环风机在使用过程中不同温度区间的转速,实现集群烤房循环风机能够按照烘烤工艺需求自动变频,提高烟叶烘烤质量,解决目前风机转速档位少、跨度大,人工逐台风机换挡不及时,风速与烘烤工艺不匹配,影响烟叶烘烤质量等问题,实施了集群烤房循环风机变频自控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成功研制了集群烤房循环风机变频自控系统,可同时控制10座烤房各自在不同温度区间的风机频率,实现了集群烤房风机变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验证该系统的使用效果,进行了本研究。结果表明集群烤房使用风机变频自控系统:(1)能够提高烟叶烤黄率3.2个百分点,提高橘黄烟比例23.1个百分点;(2)能够改善烤后烟叶的调制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等外观质量;(3)集群烤房使用风机变频自控系统,能够改善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总植物减、总氮、还原糖、总糖、淀粉等主要指标更趋合理,内在化学成分更加协调,内在化学成分更加协调;(4)能够有效提升烤后烟叶的评吸质量,能够提升烤后烟叶的感官质量,提高工业可用性,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浓度、余味等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稻茬烤烟上部烟叶密集烤房烘烤工艺,在湖南桂阳烟区开展了上部烟叶四步式烘烤工艺和中温中湿烘烤工艺比较试验,并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烟叶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中温中湿烘烤工艺比较,四步式烘烤工艺可改善烟叶结构和身份,降低烟叶厚度和单叶重,提高烟叶平衡含水率和烟叶总糖、还原糖、绿原酸含量,减少烘烤用电、燃料成本;外观质量指数、物理特性指数、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评吸质量总分、烟叶质量指数分别高5.93%、5.42%、0.59%、8.53%和6.14%;上等烟率和均价分别提高6.08%和7.72%;降低能耗总成本11.47%。在湘南稻茬烤烟的上部6片烟叶一次性采收时,采用四步式烘烤工艺有利于提高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安顺烟区上部烟叶烤后挂灰较重、上等烟率偏低、青杂烟率较大的问题,提高上部烟叶质量和工业可用性,通过调控湿度和风机转速,对变黄期烘烤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改变变黄期烘烤工艺、提高湿球温度、降低循环风机转速能够提高上部烟叶的等级结构和外观质量,使内在化学成分趋于协调,但对评吸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半斩株采烤对不同成熟度鲜烟叶烘烤的效果,以剥叶采烤为对照,研究了半斩株采烤对充分成熟、尚熟和欠熟鲜烟叶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斩株采烤与剥叶采烤方式相比,在充分成熟、尚熟和欠熟条件下,上等烟率分别提高了6.0、8.7和16.9个百分点;烤后烟叶单叶重降低了0.6~1.1 g,充分成熟烟叶较尚熟和欠熟烟叶单叶重降低的幅度低;烤后烟叶叶片厚度降低了0.04~0.08 mm;充分成熟和欠熟烟叶烤后烟叶中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2.38和2.33个百分点,而尚熟鲜烟叶烤后烟叶还原糖含量降低1.48个百分点;烟叶外观和评吸质量有改善,烟叶香气质、香气量和浓度均有提高。与剥叶采烤方式相比,半斩株采烤可以提高成熟度不够鲜烟叶烤后烟叶外观和内在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提高了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集烘烤工艺对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优化密集烘烤工艺,在湖北中烟公司原料基地进行了优化密集烘烤工艺与常规烘烤工艺的对比试验,并对烤后烟叶质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密集烘烤工艺与常规工艺相比,显著改善了烤后烟叶的评吸质量、外观质量和等级结构,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较为协调,优化的密集烘烤工艺显著提高了烤后烟叶的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密集烘烤不同风机转速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为优化密集烘烤工艺及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G80上部叶(15~17叶)为材料,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探讨密集烘烤不同风机转速对其化学成分可用性与外观质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常规密集烘烤(风机转速保持不变),密集烘烤过程中适当降低风机转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明显改善烤后外观质量,提高烤烟品质,其中以变黄期和定色前期风机转速1440 r/min、定色后期960 r/min、干筋期720 r/min的效果最佳。【结论】密集烘烤过程中适当降低风机转速能明显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与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烤烟上部烟叶的可用性,以上部带茎烟叶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了定色期42~45℃、>45~50℃2个烘烤阶段不同湿球温度(T1,35、36℃;T2,36、37℃;T3,37、38℃)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较佳;T3处理烟叶纵向收缩率、横向收缩率和厚度收缩率最大,处理T2次之,均显著大于处理T1;两糖比、糖碱比和钾氯比以T2和T3处理较为适宜;烤后烟叶感官质量评价得分T2处理最高(84.5分),T3处理次之(83.5分),T1处理最低(81.0分).总而言之,定色期42~45℃、>45~50℃烘烤阶段设置36、37℃的湿球温度处理(T2)能进一步提高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和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烘烤工艺对上部叶带茎烘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7,(3):35-38
为提高上部叶的质量和可用性,开展了不同烘烤工艺对上部叶带茎烘烤质量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的烘烤工艺相比,烤后烟叶的颜色以橘黄为主,外观质量改善;烤后中上等烟比例增加了4.48%;感官质量评吸效果有较明显的改善,降低了刺激性和杂气等;且烘烤耗时整体降低了11.1%。因此,改进后上部叶带茎烘烤工艺对提高烟叶的烘烤质量和可用性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密集烘烤不同风机转速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为优化密集烘烤工艺及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G80上部叶(15~17叶)为材料,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探讨密集烘烤不同风机转速对其化学成分可用性与外观质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常规密集烘烤(风机转速保持不变),密集烘烤过程中适当降低风机转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明显改善烤后外观质量,提高烤烟品质,其中以变黄期和定色前期风机转速1440 r/min、定色后期960 r/min、干筋期720 r/min的效果最佳.[结论]密集烘烤过程中适当降低风机转速能明显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与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的途径,采用连续流动法测定化学成分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采烤方式对烤烟上部6叶烘烤质量及可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带茎挂杆密集烘烤比较,上部6叶一次性采收散叶堆积烘烤可增加装烟量和装烟密度,减少用工成本和耗能成本,提高烟叶均价和上等烟率,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协调烟叶化学成分,提高感官评吸质量,有助于提高上部烟叶的可用性和经济效益。不同采烤方式顶部1~2叶位烟叶可用性和经济效益较低,建议弃烤。  相似文献   

14.
烘烤条件对烤烟不同组织水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7,(5):78-82
为了研究不同烘烤工艺对烟叶烘烤过程中水分变化的影响,采用不同的烘烤工艺对巫山烟区的中上部烟叶进行烘烤,对烘烤过程中叶片水分、主脉水分、整烟片叶的水分,以及常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并对烟叶的烘烤效果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的水分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是叶片水分的保持,第2阶段主要是叶片水分的散失,第2阶段主要是主脉水分的散失。优化烘烤工艺不仅能够延长烟叶叶片水分散失,加速主脉散失,还能够显著提高烟叶烘烤质量,降低烤坏烟比,能够降低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提高糖含量。研究认为,优化烘烤工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烟叶叶片与主脉失水的协调性,能够提高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以云烟87为试材,探讨了在烘烤过程中,不同变黄时间对烟叶叶绿素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变黄时间12 h后,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含量适宜,钾氯比值最高,化学成分最协调,工业可用性较好,综合经济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密集烘烤过中稳温时间对上部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烟叶香气质量及密集烘烤工艺的优化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在气流下降式烤房对比研究42℃和54℃两个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上部烟叶致香物质和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适当延长稳温时间有助于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提高;当以42℃持续12 h、54℃持续12 h进行烘烤时,其致香物质总量、棕色化反应产物类、类西柏烷类、类胡萝卜素类致香物质和新植二烯含量最高,且明显提高巨豆三烯酮总量(19.970 μg/g);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上部烟叶的烟碱和淀粉含量,使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增加,糖碱比和氮碱比较适宜,其感官评吸得分最高。【结论】42℃和54℃均持续12 h能明显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提高上部烟叶的香气质量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7.
以云烟87为试材,探讨了在烘烤过程中,不同变黄时间对烟叶叶绿素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变黄时间12 h 后,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含量适宜,钾氯比值最高,化学成分最协调,工业可用性较好,综合经济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密集烘烤工艺和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以上部烟叶为试验材料,对密集烘烤定色期不同升温速度对其化学成分可用性与外观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密集烘烤过程中,适当降低定色期升温速度能明显改善上部烟叶的化学成分可用性,明显改善烟叶的烤后外观质量和提高烟叶品质,其中以处理T2(42~47℃以1℃/2 h升温,47~54℃以1℃/2 h升温)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找出烟叶在醇化过程中外观质量和烟叶内总植物碱、总糖、总氮和钾离子等化学成分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不同的烘烤工艺对烟叶进行烘烤,烘烤结束后取样进行醇化试验研究,探索烟叶在醇化过程中外观质量和内在成分的变化。[结果]在醇化过程中,中温中湿烘烤工艺对烟叶颜色和油分稍有影响,对成熟度、身份和色度等外观质量影响较小,其他烘烤工艺对其外观质量均影响较小;3种烘烤工艺对烟叶总植物碱和总糖含量变化影响较小;T2烘烤工艺下烟叶还原糖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3种烘烤工艺下烟叶总氮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T3烘烤工艺对烟叶钾离子含量影响较大;T2和T3烘烤工艺对烟叶氯离子含量影响较大。[结论]应针对不同的卷烟配方需求,选取适宜的烘烤工艺,使烟叶有较好的外观质量和较优的内在成分,提升全国烟叶卷烟上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密集烘烤过中稳温时间对上部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为提高烟叶香气质量及密集烘烤工艺的优化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在气流下降式烤房对比研究42℃和54℃两个关键温度点稳温时间对上部烟叶致香物质和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适当延长稳温时间有助于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提高;当以42℃持续12h、54℃持续12h进行烘烤时,其致香物质总量、棕色化反应产物类、类西柏烷类、类胡萝卜素类致香物质和新植二烯含量最高,且明显提高巨豆三烯酮总量(19.970μg/g);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上部烟叶的烟碱和淀粉含量,使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增加,糖碱比和氮碱比较适宜,其感官评吸得分最高。【结论】42℃和54℃均持续12h能明显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提高上部烟叶的香气质量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