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冬小麦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综合性状好的 6个品种 (系 )为材料进行双列杂交 ,对 6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①小麦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穗粒数和百粒重 ,辅之以较高的成穗率 ,临汾麦区最佳强优势组配模式是重穗型 (均衡型 )×多穗型 ;②大部分组合正反交杂种优势差异不显著 ,但有个别组合正反交的优势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③同一亲本与不同亲本杂交 ,其杂种优势也有差异。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评选出优势较强的 5个组合 :即晋麦 65号×晋麦 61号 ,临远 315 8×晋麦 61号 ,邯 4 5 89×晋麦 60号 ,晋麦 60号×晋麦 65号 ,邯 4 5 89×晋麦 5 4号  相似文献   

2.
以9个黄淮麦区广泛推广的小麦品种为材料,按照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3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各性状的平均杂种优势均表现正向优势,穗粒质量和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最大,分别为9.64%和9.11%;单株粒质量杂种优势的变异幅度最大,组合石4185/济麦22的单株粒质量的杂种优势达52.25%;济麦22和烟农19的多个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是组配强优势组合的良好亲本。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不同组合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生态区内,选用24个不同基因型的冬小麦品系作亲本配制出12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主要改良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在不同组合中优势程度差异显著;不同组合中,杂种F1代的穗粒重、千粒重及抽穗度有较高的中亲优势乃至超亲优势。同时指出了改良指数可以作为选择强优势组合的参考指标以及F1代杂种优势与亲本差异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小麦杂种优势研究林作楫,李玉娟,章蜀贤(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我们于1978-1986年用双列杂交等方式组配了62个小麦组合,测定了其F_1和部分F_2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F_1以点播方式种植...  相似文献   

6.
选用11个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以NCII杂交设计配置30个杂交组合,研究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4个性状的F2代杂种优势、亲子相关及回归.结果表明:F2代各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均明显衰退,除穗粒数呈弱正向优势外(HMF2=0.227),其余性状均呈现负向优势,亲子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杂种F2产量各性状与双亲相应性状的中亲值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杂种F2代与双亲关系密切.因此,若选择优良亲本,注重提高双亲产量性状的平均水平,小麦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F2代.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预备试验和杂种优势测定,参试的7个冬小麦杂交组合折合产是一1.995,5-13608.0kg/hm^2,比统一生产对照品种膛1号增产19.4-35.4%,比亲本平均增产6.1-46.6%,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杂种优势的利用,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产量.进一步挖掘和协调利用好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发挥其整体效应,是今后玉米育种取得更大成效的重要途径.研究了玉米生育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可供玉米育种工作者在配制杂交组合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11个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按NCⅡ配置30个(6×5)杂交组合,对其品质性状(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降落数值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F1代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等性状在大多数组合中具有明显杂种优势。(2)F2代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强。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稳定时间和评价值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F1代,正向优势组合也明显多于F1代。(3)F2代不同组合类型中,高×高、高×中、中×中这三种组合类型在面团流变学特性上均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且不同组合类型间特殊配合力值差异较大。在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中选用高×高和高×中组合类型较好,弱筋品种小麦选育中选用低×低和高×低组合类型较好。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多代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按NICC配置杂交组合,分析了F1、F2品质性状(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杂种优势和亲子关系及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探讨杂种F1、F2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及培育优质杂种小麦的选配规律.结果表明:F1、F2代杂种优势显著,各品质性状指标与亲本呈正相关,选择高值亲本可获得较高的F1、F2组合,杂种小麦F1及F2代在生产中具有利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测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淮南片大面积推广的 5个高产小麦品种与 5个优质小麦品种 ,采用 5×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研究了株高、单株穗数、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和沉降值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 ,平均优势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 >单株穗数 >主茎穗长 >单穗粒数 >沉降值。从平均优势的方向来看 ,株高、主茎穗长的正向优势所占比例 >>负向优势 ,单株穗数、单穗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正向优势所占比例略大于负向优势 ,沉降值的负向优势所占比例 >正向优势。株高、主茎穗长、单穗粒数、单株产量的遗传均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 ,沉降值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化杀杂种小麦优势表现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化学杂交剂SC2053 诱导的小麦不育系为母本,与4 个品质优良的丰产品种配制组合108 个,研究了29 个组合各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F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主穗长> 千粒重> 主穗粒数> 主穗结实小穗数> 公顷穗数> 株高。通过试验,筛选出6 个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杂种F_2优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3 ~1994 年以5 个组合的F1 ,F2 及其相应亲本为材料,在北京、石家庄和临汾三种环境条件下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F1 和F2 在不同环境下均较其亲本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稳定性。由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某些F2 杂种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某些F2 杂种较亲本可增产10 % 以上,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5个冬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与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r值为0.6964;其次是株高、基本苗、穗长、千粒重,r值分别为0.6839、0.6820、0.6818、0.6759。  相似文献   

15.
化杀杂种小麦F_2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 1999年 ,选用化学杂交剂SC2 0 53(津奥啉 )配制的杂交种 5个组合的F1,F2 及其相应亲本为材料 ,鲁麦 14号为对照 ,研究了F1,F2 各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 ,有 3个组合F1和F2 均较其亲本和对照表现出较高的产量优势 ,F2 超标优势达 7%以上 ,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CHA杂种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化学杂交剂 (CHA)GENESIS配制了 11个小麦杂交种 ,研究了CHA杂交种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CHA杂交种在蛋白质含量、湿 (干 )面筋含量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正向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 ;而沉淀值和降落值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杂种优势较小 ,但通过合理选配亲本 ,利用杂种优势改善小麦的烘烤品质和加工品质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冬小麦产量因素及主要农艺性状与单产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冬小麦品种选育、栽培措施改进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94 ~2013年对宿州市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宿州市冬小麦各产量要素及主要农艺性状与单产之间的关系特征.[结果]不孕小穗率、子粒茎秆比、成穗率、三叶期基本苗数和单株成穗数5个要素的变异系数在20%以上.其中,以三叶期基本苗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5.52%.乳熟期有效穗数、单位面积穗粒数和三叶期基本苗数与单产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1 1、0.633 1和0.576 4,均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但不孕小穗率与单产之间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59 0(P<0.05).通径系数分析表明,穗粒重对单产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为6.245 7,成穗率最小为0.261 4.各要素与单产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均在0.6000以上,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三叶期基本苗数、单位面积穗粒数、乳熟期有效穗数、穗粒重、乳熟期株高、千粒重、子粒数、小穗数、子粒茎秆比、单株成穗数、成穗率、生育期日数、不孕小穗率.[结论]该结果可作为宿州市冬小麦品种选育和栽培措施改良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用宁夏引黄灌区水地和南部山区旱地冬小麦主栽品种和高代品系20份,对其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冬小麦品种的最高总茎数、穗数、株高、穗粒数、穗粒重、产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淀粉糊化特性中稀懈值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介于32.2%~67.8%;农艺性状中的返青期、抽穗期、株高、穗数,品质性状中的籽粒硬度、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以及淀粉性状中的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相关系数(0.46~0.88)较高,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品种在灌区、山区种植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8 ×8 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采用Griffing 方法Ⅱ及杂种优势分析方法对穗叶距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叶距杂种优势变异范围为- 25-26 % ~55-66 % ,平均优势为15-95 % ,杂种优势与超亲优势呈高度正相关,也与其特殊配合效应呈高度正相关;组合优势大小与亲本表现无关,但含共同亲本的组合优势趋于一致。穗叶距的遗传特性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遗传决定度高达91-98 % ,狭义遗传力为67-2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