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当量因子法分析2010—2016年该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小,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设用地增加163.91 hm~2,增加最多;草地减少137.92 hm~2,减少量最大; 2)灵丘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30亿元以上,7年间生态价值总体有稍微下降趋势,共减少667.02万元,水域生态价值减少幅度最大,减少384.24万元;3)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水域、林地、园地、草地及未利用地呈正相关。总体上,灵丘县土地利用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但也不能忽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该进一步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保护生态用地,积极探索基于生态保护的生态资产运营模式和机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中各类型土地的碳排放量及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甘肃省为例,在分析1995—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并运用LMDI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交通用地变化幅度显著;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1 882.07×104t增加到2012年的7 503.23×104t,年均增加341.48×104t;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到2012年有所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规模增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抑制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结论]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影响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是今后甘肃省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土地的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也随之改变.基于2005—2010年宁夏银川市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情况,核算银川市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5—2010年银川市城区交通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生态服务价值不断下降;郊区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耕地、牧草地减少,生态服务价值也呈总体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决定生态服务价值,而生态服务价值则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在生态方面的优劣,通过增加林地、牧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4.
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例,研究了2010—2016年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时建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联系,以期为缓和该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甘州区土地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变化显著,其中建设用地变化率最大,主要由耕地和水域转入。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耕地,面积逐年下降。耕地面积总体有所增加,呈先增后减的特点。林地、草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变化幅度较小,且均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强烈,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逐渐降低,主要由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和水域面积减少所致。因此,政府应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低山丘陵区域生态用地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转移,以泗水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泗水县的生态用地变化特征及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生态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7年,泗水县生态用地面积变化明显,呈不断减少趋势,共减少3.60×103 hm2,2007-2017年生态用地的总体转移速率远大于1997-2007年间的转移速率,草地的转移面积占比最大,且转出部分大于转入部分,属于减少型生态用地,而林地、水域和耕地属于增加型生态用地。1997-2017,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共增加1.42×108元,耕地和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林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到河流的距离、人口密度和到乡镇中心的距离是影响生态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泗水县生态补偿和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也可为山区生态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有着重要的影响,近15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同时造成了一些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虽然较轻微但也会在局地影响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上海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对水土保持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研究发现,上海市近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如下:2000—2015年,研究区总体上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变化不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耕地、草地与未利用土地变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与林地。  相似文献   

7.
以石油开采导致短时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的典型区域大庆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RS技术分析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修正的相对生态价值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和水域呈减少态势,同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频繁,转移量占主导的是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从1987年的2增加到2005年的4,土地利用类型由农业主导转为以工业为主导;研究期内大庆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态势;1987-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同时存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并且改善程度小于恶化程度,导致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8.
徐春迪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65-7367
利用1988年9月、2000年5月、2004年6月3个时期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宝鸡市金渭2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选取了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4个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利用RS和GIS信息处理技术,对宝鸡市金渭2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趋势和基本特征是: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园地面积迅速增加,同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林地呈现减少趋势,而未利用地有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衡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结合RS和GIS分析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对中心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进行测算,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在历史趋势发展情景下203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衡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10年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和空间上转换显著。②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2000—201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4.59亿元下降到23.65亿元,水域和林地为对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地类。③根据马尔科夫模型的预测结果,2030年衡阳市中心城区耕地和林地会大幅减少,建设用地会大幅增加。衡阳市中心城区除水域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用地生态价值均呈下降趋势,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将继续呈下降态势。在新型的城镇化扩张中,需要慎重权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Markov-FLUS模型,探究了于田县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及其2030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于田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地。2000—2020年,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林地、冰川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幅程度不同,其中建设用地变幅最大。耕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主要来源是未利用地;2030年在惯性发展情景下,耕地和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和冰川变化微弱,草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将得到制约,增加幅度明显降低,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全部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的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变化,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利用1996年、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数据资料,应用Con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首先分析了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两个时段的宁波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再对由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间,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呈上升趋势。1996~2000年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呈下降趋势,而2000~2005年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选取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中部干旱带为研究区,利用1989、1999、2006和2016年4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与速度、土地利用转型特征、景观格局时空特征、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大小及空间分布格局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水浇地、建设用地面积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旱地面积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V"型趋势;林、草地面积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U"型趋势;水域面积变化呈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N"型趋势;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三个阶段中,促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驱动力分别是: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限制开发的需求.②景观格局空间异质性在减小,景观形状不断复杂化,破碎度加深.③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各期有波动,但整体呈增长趋势,表明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移民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辽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对分析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2010年辽河流域16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对辽河流域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信息熵与均衡度均呈现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系统混乱度增加,均衡性减弱;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及变化幅度均大于0。[结论]该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小江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1974-2005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速度及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30多年来,小江流域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均显著增加,林地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草地面积相对变化不大,未利用土地面积研究期间共减少12.9km2;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速度在下降,1974-1987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同时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在增加,表明小江流域土地利用仍然处于发展期。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深受该地区历史原因、人口增长以及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发土地生态退化的重要因素。以黄河三角洲季节性干旱区山东省无棣县为例,基于RS、GIS技术,采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分析199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 20年来,无棣县土地利用呈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盐田及养殖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四增三减"特征;各地类间呈流转量大且频繁复杂的关系,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综合变动率达39. 00%。(2)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先减少后增加、总体减少趋势,年均减少0. 35%;耕地、林地、盐田及养殖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 26%、0. 83%、2. 57%,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减少,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 78%、-2. 14%、-1. 91%;所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均有所减少,尤以水文调节功能减少量最多。(3) 20年来无棣县万元GDP生态价值年均负增长率达12. 94%,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付出了较高的生态代价。表明无棣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动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今后应强化土地生态利用,严控建设用地扩张、加强农地和水域保护、推进未利用地生态开发,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为塔里木河上游合理规划绿洲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全球变化及陆表过程模拟提供有价值的小尺度空间信息数据。【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以位于塔里木河上游的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以1990,2002,2008,2017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系统分析了研究区4个时期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结果】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年递减,林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草地。1990-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其中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增幅次之,主要由未利用地转化而来。通过空间重心转移分析发现,重心迁移距离依次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斑块个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聚合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总体则呈上升趋势。【结论】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趋势与之相反;总体而言阿克苏绿洲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将沈巷镇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TM影像图进行解译,结合ArcGIS软件平台的空间分析能力,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对这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沈巷镇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5年,草地面积在5个时期没有发生变化,重心也没有偏移;水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变化幅度不大,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且呈现出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移的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一直在增加,在2010—2015年变化最大,其补充来源多为耕地,重心向东北沿江方向偏移;耕地的面积逐年减少,变化幅度较大,大部分转为建设用地。皖江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带动了沈巷镇经济发展,促使各土地利用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银川市土地利用时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志玲  张晓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96-6799
根据2003~2007年银川市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数据,分别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以及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对这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银川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每年下降的幅度最大;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水域用地迅速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每年的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和林地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跨越式发展下的乌鲁木齐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乌鲁木齐市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5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2005─2010年间,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各个类型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与草地的面积有了明显的下降,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的面积增长显著。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总体变化看,乌鲁木齐市的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耕地及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明显降低。在各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中,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的服务价值下降明显,而娱乐文化功能有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年、2008年和2013年3期土地矢量数据,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其动态变化;针对城乡接合部特点,考虑建设用地生态负效应,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系数进行修正;采用Costanza等计算方法,估算各土地类型的ESV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城乡接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ESV之间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快速减少,建设用地比重上升;ESV总体呈下降趋势,降幅达16.10%,各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也有不同程度减少;各镇空间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是离中心城区越近变化越显著;ESV与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草地、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为降序排列,与建设用地面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