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福安市是福建省嫩姜的主产区,通过引进、创新嫩姜冬季供热栽培模式,实现了春节期间新鲜嫩姜上市。本文作者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供热系统安装、埋管下种、浇水覆盖、供热管理、田间管理、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嫩姜冬季循环供热栽培技术,并对其种植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生姜软化栽培是在正常栽培的基础上,增加栽培密度,加强遮阳降温的措施,从而达到采收嫩姜的目的。这样嫩姜不仅收获期长,产量高,且鲜嫩质脆,皮薄节稀,食用时有清香的姜味。  相似文献   

3.
早春嫩姜促成栽培经济效益较高。为实现早春嫩姜栽培高效生产,本文作者研究了吊喷与滴灌结合的水肥管理方式对早春嫩姜栽培的影响,对生姜生长、肥料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吊喷与滴灌相结合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方式,水肥更趋于协调,节约灌溉水50.71%、减少肥料用量30%,生姜株高、分枝数和叶面积系数显著增加,促进了生姜源器官的构成和群体空间分布更趋合理,提高了源的物质合成强度,增加生姜产量,嫩姜产量比常规栽培管理方式增产55.49%。  相似文献   

4.
生姜软化栽培是在生姜正常栽培的基础上,增加栽培密度,增加培土次数,加强遮阳降温措施,促使地下根茎超常规增长,从而达到采收嫩姜的目的。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常规姜栽培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鲜食姜的需求现状,研究出了利用双膜覆盖、冬季池内加温、滴喷灌结合的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来实现一年三茬(冬春茬、夏秋茬、秋冬茬)嫩姜有机无土栽培模式,作为常规姜栽培的一种有益补充,实现了优质嫩姜的周年供应。  相似文献   

6.
生姜是姜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在生产上作一年生栽培.食用部分多为其地下根状茎,周年都可供食,近年来,人们又逐渐兴起食用其幼嫩的白化姜苗(即姜笋).姜根状茎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及姜油醇,具有特殊的辛辣味和香味,含蛋白质1.8%,糖8%,粗脂肪4%~7%和丰富的铁盐,营养价值很高,并且还具有祛寒、除湿、健胃、发汗、解毒等功效.民间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请医生也健康"的谚语.  相似文献   

7.
<正>此模式667米2产早姜(7~8月收获)1500~2000公斤,产丝瓜2000~2500公斤,常年产值5000元以上,喜食嫩姜地区(如四川)常超过万元。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棚早姜、丝瓜套种技术,可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早姜(7~8月收获)1500~2000公斤,产丝瓜2000~2500公斤,常年产值可达5000元左右,四川地区喜食嫩姜,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相似文献   

9.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和模糊数学评判确定美味泡嫩姜的最佳腌制配方。试验结果表明,美味泡嫩姜的腌制最佳方案为A2B2C3D1,即嫩姜72.5%、卤25%、柠檬酸0.3%、蜂蜜0.2%、十三香汁2%(上述百分比均为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一药方”。现在正值嫩姜上市季节,我地每千克卖到了三四元,比刚上市时的老姜还贵。嫩姜上市早,纤维少,质脆,香味清纯,除可用于加工、作调味品外,还可作为蔬菜食用,需求量大,销路好。经过多年实践,我们采用无公害技术生产,667平方米嫩姜产量达2000~2500千克。无公害嫩姜栽培关键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1.
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噻森铜悬浮剂、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8亿个/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种具有对生姜姜瘟病有防治作用的杀菌剂,进行试验,比较不同药剂的防效。试验表明: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噻森铜悬浮剂、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在生态栽培条件下,相同药剂不同处理第4次药后15d对生姜姜瘟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均在99%以上,为生姜姜瘟病防治首选药剂;相同条件下,8亿个/g蜡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不同处理对生姜姜瘟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79.14%,可以作为生姜姜瘟病防控的补充用药。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2021,(1)
正浙中地区早春鲜食嫩姜因上市时间早,且姜块纤长白嫩、口感脆嫩无渣、清香味美的特性,市场售价高,经济效益好,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值可达4万元左右,近年来在浙中地区发展很快,已形成连片区域化栽培,成为当地的特色蔬菜产业。大棚早熟嫩姜栽培成本较高,且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生姜的栽培与贮藏技术。生姜的栽培要把握土地选择、种姜选择、种姜消毒、催芽、种姜选切、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生姜收获后,可通过贮藏实现周年供应,贮藏要注意姜窖的选择、姜入窖前的处理和姜入窖后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为仔姜在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推广、农民增收脱贫提供技术支撑,对仔姜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种植成本、田间发病率、产量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短畦网格栽培集起垄与播种于一体,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成本分别较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低1020元/667m2和300元/667m2;短畦网格栽培通过降低病害发病率和严重度,增加了产量,分别较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增加收益2680元/667m2和1793元/667m2。短畦网格栽培具有轻简栽培特点,能够通过降低成本和增产达到增效目的,是西南地区仔姜栽培的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15.
常规法栽培的芹菜纤维含量高,往往因管理不精细或收割不及时而茎秆较硬,影响商品价值,甚至失去食用价值.而采用芹菜嫩化栽培方法,不但降低了茎秆纤维的含量,提高食用与商品价值,而且增加了产量,延长了收获期,市场售价提高40%以上,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益.现将其嫩化栽培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以供菜农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姜软化栽培是在生姜正常栽培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增加培土次数,加强遮阳降温措施,促使地下根茎超常规增长,从而达到采收嫩姜的目的.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嫩玉米季节性太强,不能长期供应市场,如将采收的嫩玉米穗在常温下保鲜贮存到春节销售,定会获得非常可观的市场效益。一、技术简单。嫩玉米专用保鲜剂的原料配方为:动物血清蛋白90%,硫酸亚铁4.5%,硬脂酸钙2%(以上3种原料各食用化工商店有售),淀粉2.5%(食用淀粉),良姜1%(中药店有  相似文献   

18.
姜瘟病是一种流行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较大的细菌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不少地方严重制约姜生产的关键问题.对于姜瘟病的防治,除了应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无病姜种、坚持3年以上轮作和高畦栽培、合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硼肥、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清洁田园等各项农业防治措施外,选用药剂进行防治仍是不可或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生姜是一种种植效益较高的蔬菜。近年来,蕉城区的种植户打破传统栽培模式,在冬季利用大棚或小拱棚等设施种植生姜,5月收获的嫩姜市场价格可达16元/kg,每667 m2纯收入近万元,效益显著。与传统生姜种植技术相比,冬季保护地生姜密植栽培在播种时间、播种量、采收时间都不同。笔者通过近3年的试验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姜腐烂病又称姜瘟病、软腐病,是生姜生产中最为常见,且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两年来由于我市7、8月份持续高温多雨,导致姜腐烂病大面积发生.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产,对生姜的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笔者经过1997、1998、1999年连续3年的栽培试验,逐渐探明了姜瘟病的发生规律,并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现将姜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