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城市人口迁移理论,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了北京市人口迁移动力机制分析模型,对影响北京市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工业、商业对人口迁移的重要影响作用,为北京人口疏解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才超  薛东前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7):185-188,19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现象已越来越普遍,本文以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大连市为例,基于1989年和2009年的统计数据,从地理空间角度对大连市近20年来的人口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GIS作图发现:首先,大连市人口总体呈现沿海分布特征,且城市中心区域表现为人口高集聚状态;其次,近年来的产业转移与升级使人口向近郊区乃至远郊区迁移扩散。且运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探求大连市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发现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的工资状况是影响大连市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另外,城市发展格局的改变及产业地域转移,户籍制度及流动人口自身因素等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了中国现有三种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不足,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供不应求,居家养老主体缺失的背景下,提出居家联合养老的模式。其次,对居家联合养老模式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该种模式面临的困难。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居家联合养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概括性的总结人口流动的原因,以及在现阶段由于人口流动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最后给出几点简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数量急剧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必然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其中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本文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阐述了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也是经济发展不可抗抿的规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能够使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能增加消费市场容量,可以改变就业结构偏差并填补职位空缺,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苏人口流动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纪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65-12067
以江苏省为例,收集了1978~2006年的多方面数据,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以三大产业为切入点,讨论了农村人口流动与就业的相关关系,并且从三大产业以及劳动者本身两方面给出建议,促使农村人口流动与就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深入分析了畜牧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基本特征和转化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畜牧技术成果转化的六条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桂芝  袁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67-9369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托达罗(M.P.Todaro)的经典人口流动理论加以修正,并提出有序人口流动模式,进而构建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借以描述人口流动数量的变化规模及劳动力迁移决策行为,讨论流入劳动力数量趋于稳定的条件,并给出相应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的政策和数据为例,对已有的解决流动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进行分析,试图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的具体政策建议:(1)政府牵头设立相关权威机构,促使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作常态化;(2)制定相关的暂行法规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教育权利提供法律支持和机制保证;(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4)完善城乡社区环境和教育政策体系以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环境;(5)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11.
最短路径搜索是路径分析中的热点问题.将双向链表和人口迁移算法的智能进化体制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启发式智能仿生优化算法——双向链表人口迁移算法,并用于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双向链表人口迁移算法求解最短路径搜索问题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浙江山区人口迁移的趋势与障碍,指出应依赖地方产业发展,就近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内部迁移。在分析人口内部迁移的特征和山区工业化对人口迁移的效果的同时,提出了促进山区人口内部迁移的相对对策。  相似文献   

13.
灾害胁迫下的人类生产生活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风险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灾害风险的基本内涵、形成机制、主导因素的分析,结合近年来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避灾移民工程的决策、实施的影响情况,探讨了灾害风险下的避灾移民搬迁机理、现状与对策;总结现阶段包括避灾移民在内的灾害型移民的总体特征,并发现其已有和潜在的问题;最后从系统性调控的角度,探讨了灾害风险视野下避灾移民的理念、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两个同物种大孟德尔二倍体生物群体在迁移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群体的个体数量与它们的初始个体数量和迁移比例有关,迁移比例是影响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两群体的基因频率与它们的初始个体数量、初始基因频率以及迁移比例有关,迁移比例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经过无限多时间的迁移之后,两群体的个体数量、基因频率会趋向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两群体个体数量不同,基因频率相同。模拟分析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陈健坤  万哨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08-5209,5243
分析了1997~2008年拉萨市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人口密度状况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意义,探讨了人口非农化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非农化趋势较为明显,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拉萨人口非农化与耕地协调系数均小于1,拉萨市目前的人口非农化对耕地的影响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16.
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动态特征及高产形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群体动态特征以及高产形成机制。【方法】2010年选用24个不同单穗重粳稻品种统一高产栽培,以成熟期平均单穗重聚类分析划分3种穗型,并每种穗型筛选2个具有代表性品种。2011-2012年采用大穗型品种甬优8号和甬优2640,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在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大田试验,以毯苗机插水稻为对照,系统研究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并从秧苗素质、栽后物质积累、阶段光合物质生产、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株型特征、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根系活力等方面深入探讨钵苗机插水稻高产形成机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大穗型品种增产8.71%-11.11%,中穗型品种增产6.85%-7.89%,小穗型品种增产5.30%-6.34%。钵苗机插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对照相比,钵苗机插水稻群体茎蘖数栽后增长快,高峰苗适宜,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最终有效穗数足,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钵苗机插水稻显著高于对照,拔节期两者相当,孕穗后钵苗机插水稻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叶面积指数钵苗机插水稻较对照高出5.17%-11.00%,干物质积累量钵苗机插水稻较对照高出5.36%-9.20%。钵苗机插水稻高产形成机制为带土带蘖栽插,秧苗素质高,群体起点质量优,活棵早,分蘖快,低位分蘖多,栽后地上和地下部物质积累多,为争足穗、促壮秆和攻大穗奠定生物学基础;抽穗期株型紧凑,叶系配置优,叶面积大,比叶重高,基部茎秆粗壮,粒叶比高,形成高光效高质量群体;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叶面积衰减慢,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多,灌浆充实量大,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合理。【结论】钵苗机插水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发快,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构成特征表现为“穗数足、穗型大、粒数多”。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桃叶杜鹃种群构件的特征,为桃叶杜鹃的繁殖、经营、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采用Harper构件理论结合野外调查对不同径级桃叶杜鹃种群枝、叶构件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桃叶杜鹃的分枝角度变化范围为42°~71°,在各级分枝上并无统一规律,分枝粗度以一级枝最大,二者总体均呈不同程度的波动性变化;分枝长度以一级枝最长,平均叶面积以一级枝最大,分枝数与叶片数主要以二、三级枝最多,说明,一、二、三级枝均为桃叶杜鹃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桃叶杜鹃的构件种群形态具高度可塑性,枝构件种群的结构影响着树冠的整体构型,分枝长度和分枝角度受分枝高度的影响不大,分枝率随桃叶杜鹃径级粗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  相似文献   

18.
蔬菜移栽机分插机构结构参数优化及运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稻插秧机的基础上改进的小型蔬菜移栽机,移栽的核心工作部件是采用曲柄摇杆的后插式分插机构,其性能决定移栽质量,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曲柄摇杆分插机构的运动模型,模拟了相对运动轨迹和绝对运动轨迹。运动VB软件获得运动轨迹,并进行参数优化,获得取苗角=13.2°,推苗角=68.08°,两角差值=55.50°。绝对运动轨迹高度达到300 mm,满足蔬菜移栽农艺要求,为蔬菜移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褒河森林公园实地考察及游客抽样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其客源市场为本地游客型:90%以上省内游客,且近70%来自汉中市,距森林公园250 km内的安康、西安、咸阳、宝鸡等为主体客源市场;游客以高中(专)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城镇职工及学生为主体,具有明显的中青年特征和低收入倾向;游客对旅游地选择以自然生态、水域风光、山岳风景和文物古迹型最为喜好,旅游活动以基本层次与专门层次为特色;游客感受较深的景观类型是空气、气候,湖泊、水库,森林植被和文史古迹,重游率高。针对上述游客人口学特征及其行为模式,提出褒河森林公园进一步开发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荒漠建群种种群和群落数量特征对禁牧的响应规律,明确其在不同生长季时期的动态变化,为草地的科学经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以博乐绢蒿荒漠为研究对象,对禁牧4 a后不同生长季时期(5、7和9月)植被生态经济类群重要值、博乐绢蒿种群和群落特征的测定分析。【结果】(1)半灌木、多年生草本的重要值在5和7月对禁牧的响应不明显,但在9月禁牧区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放牧区的6.5%、93.8%(P<0.05);(2)与放牧区相比,禁牧区的种群高度在7月显著增加23.1%,5月禁牧区的种群和群落盖度分别显著增加43.9%、57.0%,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19.9%、51.0%。【结论】短期禁牧可增加始牧期博乐绢蒿种群和荒漠群落盖度、生物量,改善草地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