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新发生的病毒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播.广西迁入性白背飞虱数量大,4月13日~6月23日样本检测,带毒率最高达80%.平均带毒率8.18%.白背飞虱带毒情况及发生数量成为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广西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情况进行了小结,提出加强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做好南方水稻黑条...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重RT-PCR和DIBA快速检测法,对近年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带毒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白背飞虱平均带毒率分别为8.18%、0.93%和4.41%,早春白背飞虱带毒率较低,随着外地虫源不断迁入及本地虫源积累、繁殖,后期白背飞虱带毒率明显上升。前期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预警,对指导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科学防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金华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华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特点及原因的分析,初步明确了6月份白背飞虱的迁入虫重和带毒率、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等为该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预防为主、治虫防病的原则,提出以预防重病田出现为主,加强预测预警,抓重点田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及相应技术措施,以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2012年云南元江地区早稻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的调查研究表明,白背飞虱的虫口数量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即当白背飞虱数量较大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根据三亚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历史发生情况、水稻栽培环境及近年的防治技术推广措施表明,三亚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土壤速效磷含量高,速效钾含量低,且偏酸的稻田中容易发生;在4~6月和7~9月水稻秧苗期、本田分蘖期和孕穗期前期高温、高湿,后期高温、干旱容易偏重发生;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主要时期。以此对该病在三亚的发生进行类推预测,同时结合当地的发生规律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制定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水稻病毒病.通过研究,验证了60%吡虫啉FS 3.33 g/kg稻种处理能明显促进水稻成苗和生长,拌种14d后稻株叶鞘中吡虫啉含量0.019 0 mg/kg.60%吡虫啉FS 10 g/kg稻种处理的白背飞虱虫口减退率为69.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平均病株防效达73.6%,控虱防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锯齿矮缩病毒均可以引起水稻矮缩病。于2011-2012年,利用dot-ELISA和RT-PCR方法对江苏、浙江、江西、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的水稻矮缩病进行调查。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10.9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30.67%,水稻齿叶矮缩病毒4.62%。2012年水稻中3种矮缩病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0.4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48.38%,水稻齿叶矮缩病毒26.32%。检测结果说明2012年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害、水稻齿叶矮缩病害重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害轻于2011年。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于江苏、浙江等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广西、海南、云南、贵州、重庆、浙江等省区流行;水稻齿叶矮缩病在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均有发生,且往往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贵州省锦屏县水稻常年发生的一种病害.笔者经过11年的监测与治理研究,经统计分析,发现病害的发生与水稻品种抗病虫性、白背飞虱的虫源基数和带毒率、耕作制度、白背飞虱迁入期与水稻敏感期的吻合度等关系密切.本文根据病害的发生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以期为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方黑条矮缩病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播。该病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损失严重等特点。主要症状是植株矮化,在水稻生育前期是易感病期。笔者在分蘖期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0.136%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和《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方案》,进一步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6月16日至19日全国农技中心钟天润副主任赴黔南州平塘、荔波、三都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湖南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湖南省大面积暴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2008-2009年湖南省道县、汉寿县两地区的田间发病率、传毒介体的种群消长动态、药剂防治情况调查,结合2009年两地区稻飞虱带毒率测定,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苗期至分蘖期传毒介体量大、品种感病是2009年湖南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的部分原因;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需要防范该病害在来年扩展危害。  相似文献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上一种新发生病害,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介体远距离传播。红河州是稻飞虱从越南迁入我国的前沿地。2011年通过田间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初步明确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红河州的发生分布及为害,旨在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也为了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云南省甚至我国的发生情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由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传播的一种新病毒。为明确白背飞虱获毒的影响因子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规律,本文采用三因素试验,研究温度(22、27和32℃)、水稻生育期(三叶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和白背飞虱若虫龄期(3龄和5龄)对白背飞虱获毒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27℃和32℃下的获毒率显著高于22℃下的获毒率;在不同生育期水稻上,白背飞虱在分蘖期水稻上的获毒率高于三叶期和孕穗期;白背飞虱若虫龄期也显著影响获毒率,3龄若虫获毒率高于5龄若虫;但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白背飞虱的获毒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严重,2010年在桂林市中稻爆发成灾,一般发病田块病株率10%~30%,严重田块病株率达80%以上,给水稻生产带来重大威胁。全国农技中心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2010年9月联合举办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规律及传毒媒介防治考察活动”指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大量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直播、人工移栽及机插3种插秧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及其传播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插方式下白背飞虱发生量最低,分蘖期成虫为4头/百丛,若虫为12头/百丛,抽穗期发病轻、病株率最低,轻病株率为3%,重病株率仅1.8%;人工移栽方式次之;直播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都较前两种方式重。调查结果还表明,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直接影响抽穗期病株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丁硫克百威拌种剂对水稻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用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不同剂量对水稻种子拌种。结果表明,用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30g/kg拌种,对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对稻田捕食性蜘蛛种群数量有一定影响,但对水稻黑肩绿盲蝽没有显著影响。在水稻生产中,可采用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拌种防治秧田期水稻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相似文献   

17.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室内对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种带毒灰稻虱成虫 ,观察其传毒发病过程和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早、晚稻不同品种上的抗性表现和在不同生育期的感染敏感性有差异。分析了秧苗期与本田期的侵染机率 ,提出了秧苗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治虫防病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我国新发生水稻病毒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由斐济病毒属建议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引起。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其传播介体。依据近年田间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白背飞虱不能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后代须在病株上取食才能获毒。若虫最短获毒饲育时间为5~10min,体内循徊期为3~5d。若虫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最短传毒取食时间为5~10min,且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白背飞虱带毒率与虫源性质密切相关,采自病株的虫源明显高于采于健株的虫源。因此,对灯下白背飞虱的检测能够反映自然种群的带毒状况,对早期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田间发病表现为轻病田病株呈零星分布,重病田病株呈集团分布。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感病生育期越早,症状越严重。针对大田的应急防控,应着重做好秧田避害、治虫防病和本田初期病株清除及介体防治,加强病情监测和灯下介体带毒检测。该病害的长期治理,除培育抗性品种、提高预警能力外,降低介体昆虫的种群数量,是控制病毒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吉安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与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播,经久传毒,不能经卵传毒。2007年该病在江西省吉安市发生较重,2008年发生较轻,2009年又发生较重,2010年是最重的一年。早稻发病少,中晚稻发病重。水稻秧苗期和分蘖前期易感病,染病早,发病重,产量损失大。产量损失低则5%以上,高则60%以上,严重田块绝收。该病最典型症状一是病株矮缩,二是拔节后茎杆上形成蜡白色串珠状突起,后变黑褐色。防控措施主要是治虱防矮,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防治稻飞虱,预防该病,采取药剂拌种、秧苗期、封行前和穗期施防治稻飞虱的药剂。  相似文献   

20.
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很好的防效。大田示范结果表明,每kg稻种使用该处理剂2g拌种,在苗期可有效防治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效可达73.6%,同时用该处理剂对水稻有明显增产作用,增幅达1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