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明确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浸提液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取食、产卵选择性及杀虫活性的影响,制备八角茴香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浸提液,用这2种浸提液处理的水稻饲喂白背飞虱后,测定八角茴香浸提液对白背飞虱的杀虫活性,并观察对其取食、产卵量以及蜜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水稻相比,白背飞虱在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浸提液处理的水稻上取食和产卵量都极显著地减少,产卵量分别仅为对照水稻的31.5%和40.2%。在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提液处理水稻上取食的白背飞虱分泌的蜜露量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分别仅为对照的59.61%和48.71%。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浸提液对白背飞虱有较好的杀虫活性,72 h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59 μL/mL和0.46 μL/mL。2种八角茴香浸提液对白背飞虱乙酰胆碱酯酶都具有抑制活性,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33 μL/mL和1.13 μL/mL。说明八角茴香中存在对白背飞虱行为调控和杀虫活性物质,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虫剂用于田间防控白背飞虱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云南稻区香型软米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和蜘蛛发生动态的影响, 以地方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云恢290’‘文稻11号’‘红香软7号’为供试品种, ‘Taichung Native 1’(TN1)为感虫对照, 系统调查了白背飞虱?黑肩绿盲蝽和蜘蛛种群田间发生量?结果表明:大田期3个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田间虫量均略超过‘TN1’, 表现为感虫; 水稻分蘖期白背飞虱的峰期虫量2 500~3 863头/百丛, 其中低龄若虫占80%以上?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黑肩绿盲蝽发生高峰期比白背飞虱滞后1周, 而蜘蛛田间种群数量随生育期逐渐上升, 在水稻成熟期达最大值?在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 益害比接近1∶40?分蘖期低龄若虫对后期的发生量有重要影响, 是防治关键期; 水稻拔节期至蜡熟期可充分利用黑肩绿盲蝽?蜘蛛等天敌对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诱导水稻防御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2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差异,于室内测定了水稻在分别受褐飞虱或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其茉莉酸、水杨酸、乙烯、H_2O_2以及挥发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尽管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的为害均可以诱导水稻茉莉酸、水杨酸、乙烯和H_2O_2等防御相关信号分子以及一些水稻挥发物含量的增加,但是二者的诱导作用存在差异。水稻在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茉莉酸的含量在3 h时就显著升高,12 h时含量达到最高;而受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6 h时茉莉酸含量才显著升高,72 h时含量达最高;并且在2种稻飞虱为害的3~48 h内,白背飞虱为害诱导的茉莉酸含量始终显著高于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24 h后诱导的水杨酸含量、为害48 h后诱导的乙烯含量、为害72 h后诱导的H_2O_2含量及为害24 h后诱导的挥发物释放量分别是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1.28、1.45、4.10和1.77倍。表明水稻能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为害,从而做出针对害虫种类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并且水稻对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所做出的防御反应比对褐飞虱的更强烈。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鉴定的定量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法、分蘖期蜜露量测定法和成株期(孕穗期-收获期)田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法,研究了55个新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①可将供试品种划分为抗虫类(抗级≤3.0,蜜露量≤1.1mg/·24h和虫量≤27.3只/丛)、中抗-中感类(抗级3.1~7.0,蜜露量1.1~5.0mg/·24h和虫量27.4~92.4只/丛)和感虫类(抗级≥7.1,蜜露量≥5.1mg/·24h和虫量≥92.5只/丛);②在两种或三种测定方法组合下表现一致的水稻品种都存在,中感-中抗类和抗虫类品种在各种情况下的分布较为均匀,而感虫类品种多数属于在苗期鉴定与成株期抗性一致;③在田间自然鉴定条件下,杂交稻比籼稻和粳稻品种更明显地感白背飞虱;④要准确地评价一个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须在苗期群体筛选鉴定的基础上进行成株期田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或蜜露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在植物诱导抗虫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克隆1个水稻ERF转录因子基因OsERF7,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反向遗传学及生物测定,探究其在水稻防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机械损伤处理与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均能在中后期诱导OsERF7的表达。沉默OsERF7能显著降低水稻上褐飞虱及白背飞虱卵的孵化率,并延长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与野生型水稻相比,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沉默突变体品系R1和R30上的卵孵化率分别只有野生型水稻上的62.5%~68.3%和68.0%~76.0%,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则延长0.37~0.45 d。沉默OsERF7不影响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水稻防御相关信号分子—茉莉酸(JA)、水杨酸(SA)、乙烯(ET)和过氧化氢(H_2O_2)的含量。表明转录因子OsERF7作用于防御相关信号途径的下游,并且负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在印度马海阿,普拉德西,龙塔·普拉德西和皮贾贝引起严重损失。该虫与褐飞虱一起生活在水稻植株的基部并造成危害。我们用两个水稻抗虫品种研究了抗虫遗传,这两个品种是 Balamawee 和 ARC10464。将两个品种与不抗虫品种 TN_1杂交。同时也将 Balamawee 和 ARC10464杂交,以了解抗虫基因的等位关系,通过群体筛选评价 F_1代和 F_2代群体对白背飞虱的抗虫反应。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华南双季稻区水稻抗稻飞虱种质资源‘Rathu Heenati’(RHT)和广东省超级稻主栽品种‘玉香油占’上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田间捕食性天敌的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玉香油占’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1年内在华南双季稻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晚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高于早稻,其中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要大于褐飞虱,而晚稻情况相反,褐飞虱的发生数量显著大于白背飞虱。当害虫虫口密度较低时,‘玉香油占’对上述两种害虫的控制作用与‘RHT’水稻差异不显著,但当稻飞虱数量急剧增加,‘RHT’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就显著强于‘玉香油占’。抗性水稻‘RHT’和‘玉香油占’田的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盲蝽和隐翅虫虫口密度均低于感虫对照品种‘Taichung Native 1’田。捕食性天敌年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蜘蛛在3个品种水稻上早、晚稻各有1次发生高峰;盲蝽在晚稻有1次发生高峰,在早稻发生数量很低;隐翅虫在早稻有一个发生高峰,晚稻发生虫口密度较低。通过比较3个品种上害益虫口比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早、晚稻3个品种的害益虫口比均呈现“双峰型”,‘RHT’和‘玉香油占’对水稻害虫稻飞虱具有十分显著的控制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华南双季稻区抗虫品种的培育和改良以及与其他防治措施配套综合防控稻田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云南籼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抗虫性及其影响产量的水稻关键生育期,为抗虫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苗期和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成株期(移栽期—乳熟期)田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等方法,测定了云南籼稻区31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及其产量。结果表明,苗期有7个品种表现高抗,23个品种表现中抗—中感,1个品种表现高感;分蘖期有20个品种表现高抗,有11个表现中抗—中感;成株期田间自然种群鉴定,31个品种成株期白背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累计虫量都超过了对照品种TN1,均表现为感虫。单株接虫鉴定多数品种表现抗虫,而大田期自然种群鉴定则全部表现为感虫,一定程度说明了云南籼稻区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具有耐害性而无抗生性。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百丛虫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的百丛虫量是造成有效穗数少和产量低的关键因子。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防治白背飞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背飞虱是都匀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自2008年以来连年大发生.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白背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基部吸食水稻汁液。使水稻生长受阻,同时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媒介…。药剂防治是有效控制大田期白背飞虱在水稻上传毒为害的重要措施嘲。目前用于防治白背飞虱的药剂品种较多.为了解不同药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我们于2011年用7种药剂对白背飞虱进行了田问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0.
周操  杨航  杨洪  王召  金道超 《农药学学报》2016,18(5):651-655
为探究溴氰虫酰胺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稻茎浸渍法,分别以LC10和LC25浓度的溴氰虫酰胺胁迫白背飞虱3龄若虫,观察受胁迫后试虫发育历期、产卵量和雌虫寿命的变化情况,并组建了其F1代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结果表明:经LC10和LC25浓度溴氰虫酰胺胁迫后,F0代白背飞虱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分别减少了40.41%和41.36%;F1代雌虫比例(Fr)及孵化率(Ha)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其繁殖力(Fd)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4.41%和16.31%,预测的后代数量(N)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也均低于对照组。经溴氰虫酰胺LC10和LC25浓度处理后,白背飞虱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78和0.64。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在田间施用溴氰虫酰胺防治水稻害虫时,不仅对当代白背飞虱有致死效应,对其后代种群的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耐性和抗生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2.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ASD7、IR36、粳籼89(JX89)、Mudgo四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和感性品种TN1为材料,比较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这些品种上的行为反应。褐飞虱对抗性品种表现出明显的非嗜好性。褐飞虱自4h、白背飞虱自8h以后,各品种上的着虫量与TN1差异显著,而其它各品种上的虫量无明显差异(Mudgo除外)。白背飞虱选择各抗性品种的百分率明显大于褐飞虱(Mudgo除外);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飞虱数量无时间上的规律性。两种稻飞虱在抗性品种和TN1上的取食量差异显著。取食同一品种时,白背飞虱在IR36、JX89上的取食量大于褐飞虱,且相互间差异显著。两种稻飞虱在四个抗性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明显多于TN1;两种飞虱在ASD7和JX89上的取食痕数量差异显著,白背飞虱的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在所有水稻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与取食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禾谷缢管蚜对三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禾谷缢管蚜对3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XM800’(高抗)、‘Selkirk Yr27’(中抗)和‘兰天24号’(高感) 3种不同抗蚜小麦品种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为害初期幼苗体内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禾谷缢管蚜为害后,在一定时期内3个小麦品种的SOD、POD、PPO 活性都呈上升趋势,且品种抗性越强,酶活力增加越明显;3个小麦品种之间SOD、POD、PPO 活性差异显著(p<0.05)。[结论] 3个小麦品种SOD、POD、PPO 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对黑肩绿盲蝽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研究了4个对褐飞虱具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IR26(R)、TN1(S)及丙97-34和丙97-59(MR)对黑肩绿盲蝽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的卵历期和若虫历期在4个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卵历期在丙97-34上较短,在其余3个品种上较长;若虫历期在TN1上相对较长,在其它3个品种上相对较短。黑肩绿盲蝽的产卵前 期在4个品种间无明显差异;雌成虫寿命在TN1和丙97-34上较长,在IR26和丙97-59上较短。黑肩绿盲蝽卵期和若虫期的存活率在IR26上较低,仅约50%的卵能发育为成虫;在其余3个品种上较高,约有75%-85%的卵能发育为成虫。在TN1和丙97-34上,黑肩绿盲蝽的产卵持续时间长,雌性比、产卵量、内禀增长率高;在丙97-59上次之;在IR26上产卵持续时间短,雌性比、产卵量、内禀增长率低。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温度条件下白背飞虱对环氧虫啶的敏感性,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在18~32 ℃下环氧虫啶对白背飞虱的毒力、白背飞虱蜜露量以及酯酶 (EST)、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 (P450) 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s) 3种解毒酶的比活力。结果显示:环氧虫啶对白背飞虱的毒力随温度升高而提高,32 ℃下对白背飞虱的LC50值是18 ℃下毒力的15.6倍,表明环氧虫啶对白背飞虱表现为正温度系数;温度影响白背飞虱的取食量,随温度升高,其蜜露排泄量显著增加; EST和P450比活力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其中EST比活力随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钟形”变化趋势,P450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且处理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而GSTs随温度变化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取食量和解毒酶 (EST和P450) 可能是导致不同温度条件下白背飞虱对环氧虫啶敏感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麦品种对白粉病抗病性鉴定及抗源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初筛和病圃复筛,对6515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重点材料结合苗期、分蘖期鉴定和异地鉴定,筛选出免疫或高抗材料52份,慢白粉病抗性材料59份,并发现具有Mla、Mla6单基因和Mla Mlat、Mla Mlh Mlp多基因组合的国外已知抗病基因品种,在浙江舟山和福建莆田表现抗病。统计分析表明,二棱大麦抗病性较多棱大麦强;抗病品种发病较感病品种迟;抗性材料大多来自国外,英、德、瑞典、叙利亚、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品种,筛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phosphine at exposure periods of 24, 48 and 120 h on hatching and mortality of 0- to 1-day-old eggs of susceptible (TN6) and resistant (FC10) strains of Rhyzopertha dominica of field origin was investigated. The fumigant affected hatching in both the strains. In a 48-h exposure at 27 (+/- 2) degrees C, the LD99 doses for the eggs of TN6 and FC10 were 0.56 and 3.25 mg litre-1,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hatching was observed in treated batches with progressive increase of phosphine dose in the first 2-3 days. On subsequent days the numbers hatching were often similar to those in controls, and sometimes exceeded control hatch, especially following a 5-day exposure. A critical change in the order of susceptibility of egg and adult stages of the two strains was noticed. In 48-h exposures, eggs of the susceptible strain were more tolerant than their adults, whilst the reverse was true in the resistant strain.  相似文献   

18.
共生菌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缺乏共生菌情况下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1的褐飞虱少,而取食抗性品种IR26、Mudgo和ASD7的2龄田间种群褐飞虱若虫的共生菌减少量均超过了50%。在感虫和抗虫水稻品种上,缺乏共生菌的褐飞虱若虫历期均显著长于正常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生长速率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正常褐飞虱。正常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时的若虫历期均无显著差异,但缺乏共生菌的生物型1在取食抗虫品种Mudgo和ASD7时的若虫历期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品种TN1时的若虫历期。推测共生菌在褐飞虱适应水稻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蘖盛期单株鉴定法初步测定了183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筛选出19个高抗水稻品种,然后用水稻苗期群体筛选鉴定法和成株期自然种群鉴定法,进一步测定了19个初筛鉴定的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江农早1号和三粒寸)在3种鉴定方法条件下均表现为抗性或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