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弃渣处理及渣场生态建设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公路建设产生的渣土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总结各类渣土的处理方式,以求尽可能地减少公路建设弃渣的产生。同时,介绍了渣场选择的原则和后期渣场生态建设技术,以期为北京市公路建设弃渣处理及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探求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弃渣场的土壤流失特征,以昆明—石林高速公路弃渣场为研究对象,在弃渣场边坡上布设观测小区进行了定位监测,分析了渣体粒径、降雨、堆渣坡度对弃渣场土壤流失的影响以及渣体坡面土壤流失的特点。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影响渣体坡面侵蚀因素的情况下,弃渣场渣体的土壤颗粒粒径越大、砾石含量越高,土壤流失量就越大;降雨量越大,土壤流失量就越大;坡度越大,土壤流失量也越大;在渣体坡面侵蚀中,沟蚀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流失强度高达37656 t/km2,且以细沟、浅沟侵蚀为主,细沟、浅沟侵蚀量占沟蚀总量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弃土弃渣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总结了江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弃土弃渣产生的原因,分析探讨了由弃土弃渣场地的选择、排水工程、边坡防护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为核心的弃土弃渣防治技术,并对高速公路弃土弃渣的预防监督工作提出了建议,以资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4.
 在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地形等条件影响,往往开挖弃渣点多、量大,若弃渣防护不当,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根据工程区实际情况,提出浙江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项目弃渣处理的基本原则,并以浙江省龙庆公路庆元段(545、5省道)改善工程为例,论述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弃渣处理的具体方法及针对不同类型弃渣场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杂谷脑河古城水电站为例,选取5个有可比性的弃渣场作为对象,通过1年监测,了不同防治措施对渣场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土壤侵蚀因子均相同的条件下,布置有挡护措施的弃渣场的土壤侵蚀状况要好于无挡护措施的、有截水措施的要好于无截水措施的、有平台措施的要好于无平台措施的,后期绿化的弃渣场土壤侵蚀情况要好于后期复耕的。  相似文献   

6.
无人机在高速公路弃渣场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无人机监测相较于传统的监测技术手段,不仅工作更高效、调查更全面,而且监测数据更准确。在高速公路弃渣场水土保持监测中,利用无人机可快速获取扰动土地面积和坡度等水土流失因子,估算取弃土方量和水保措施工程量,监测水土流失危害。在分析总结高速公路弃渣场特点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无人机在高速公路弃渣场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排水措施是弃渣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其对弃渣场和下游的安全及弃渣场的生态恢复、复垦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水力最佳断面对实例截排水沟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工程量减少较为显著,同时指出在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松散渣体及高陡坡面的不均匀沉降对排水措施的不利影响和管护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综合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等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基于栅格对秀山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探索一种精确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秀山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可以分为安全、较安全、预警、中警4个级别,各级别的面积分别占21.23%,43.97%,21.81%,4.99%。其中土地生态安全级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坝丘陵区;土地生态较安全级在全县均有分布,多分布在各区域坡度较小、海拔相对较低等位置;土地生态预警级主要分布在东部低山区南端、西部低山区、以及东部中山区和西部中山区中海拔相对较低的位置;土地生态中警级主要分布在东部中山区和西部中山区。综上,秀山县土地生态状况整体上良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今后应加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高土壤培肥力度,减少水土流失,以促进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谈铁路建设中弃渣场的合理布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渣,如果不妥善处理,势必会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对环境的破坏。弃渣场的布设应根据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进行科学布设。介绍了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下弃渣的排放原则和弃渣场科学布设原理,以及拦挡工程的设置原则和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0.
当在建水库必须在淹没范围内设置弃渣场时,可将库尾填高并按照人工湿地的标准进行设计和防护,消纳弃渣、净化水质、改善环境。结合实例分析论证利用弃渣建设人工湿地的可行性,从建设区地形、弃渣材质、湿地类型等方面给出建设条件,另外对建设的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水电类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坡面水土流失特性,为黄土丘陵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13年降雨数据为依托,通过肖家河水电站二期工程径流小区对不同处理下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临洮县2013年降水量为580.2mm,定义为平雨年;(2)研究区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的乘积与土壤侵蚀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85);(3)不同植被类型对弃渣场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油松与苜蓿混播能有效降低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4)表层土前期含水量对弃渣场土壤流失量有显著影响,下层土前期含水量对弃渣场土壤流失量无显著影响。[结论]水电类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土壤流失受降雨量和降雨时间乘积、植被类型和表层土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物源中的颗粒级配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起动模式,是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时需要明确的重要参数。隧道开挖形成的弃渣不同于原沟床的泥石流物质,通过对兰州市烂泥沟隧道弃渣和原沟床泥石流物质的颗粒级配、孔隙度、透水性能的差异对比,探讨了隧道弃渣颗粒级配对泥石流起动的影响。研究表明,隧道弃渣松散无黏结,粒径变化范围主要在0.075~60 mm之间,其中>2 mm的砾石级颗粒占总渣量的80.49%~85.07%,平均粒径为8.27 mm,以砾石级为主,黏粒物质几乎没有。隧道弃渣颗粒渗透系数是原沟床泥石流物质的36倍,具有极高渗透性,遭遇一般降水难以起动弃渣堆形成泥石流。结合研究区地质环境特点,构建了隧道弃渣诱发或加剧泥石流的起动模式,据此提出了隧道弃渣诱发或加剧泥石流的治理需按3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岷江上游部分水电站弃渣场的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各渣场现有堆渣量与设计堆渣量的差值,从而得出各渣场流失量与堆渣量的比值即流弃比;分析了流弃比产生的原因和组成,提出了岷江上游地区以石料为主的临河型渣场流弃比B的取值范围为10%~30%,平均取值为25.96%。针对渣场建设和堆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灌区工程为例,探讨水库灌区工程表土资源保护和弃渣场防护措施布设,以期为同类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提供借鉴。通过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勘测,结果显示:(1)按照地形地貌、工程布置、水土流失特点等,将耿马灌区工程区分为枢纽工程区与渠系工程区2个水土流失防治一级区、12个二级区和8个三级区;(2)项目区表土分布厚度为9~35 cm,表土剥离面积为374.57 hm2,表土剥离总量为93.50万m3,其中渠系及渠系建筑物区表土剥离量最高,鱼类增殖站区表土剥离量最低;(3)针对表土堆放区的临时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临时拦挡、临时遮盖、临时排水、临时绿化等;(4)根据项目区降雨量较大且集中、需考虑地震作用工况等情况,提出了修建混凝土排洪沟、浆砌石排水沟、盲沟、钢筋石笼挡墙、浆砌石框格护坡和撒播草种、林草结合恢复植被等弃渣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公路弃土场边坡沟蚀发生发展规律,以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宜长段)为例,从弃土场沟蚀发育特征、发生发展规律和与沟间侵蚀的关系3方面对弃土场沟蚀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弃土场边坡沟蚀与降雨有密切的关系,沟蚀在坡面土壤侵蚀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弃土场坡面沟蚀发展呈加剧发展趋势,随着观测时间的变化,细沟侵蚀在整个坡面土壤侵蚀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相对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由此形成的水土流失已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为探讨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弃土场渣体侵蚀规律,在沪蓉西高速公路宜长段Ⅰ标区弃土场布设观测小区进行定位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量与弃土场渣体侵蚀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不考虑影响坡面渣体侵蚀其它因素前提下,随降雨量的增大,渣体侵蚀量逐渐加大。(2)研究区堆渣体沟蚀发生严重,局部坡面渣体侵蚀量高达92848t/km^2。调查发现沟深下切深度基本在40cm以内,受坡面汇水面积影响,从坡上到坡脚,堆渣侵蚀量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8.
公路建设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挖方,填方路基,边坡,弃土石场以及施工过程中乱挖,乱堆,乱倒现象,危害建设区内的河流,水库,农田和村庄,污染周围环境,以往对这类事件是发生后再来治理。本文试图通过对拟建工程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进行预测和综合分析,提出在建过程中加以治理的各种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武家塔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境内,所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露天开采,共占用土地375.4hm2,每年增加土壤侵蚀量4.67万t。在水土保持方案的指导下,通过采取整体包围、分层治理,建立人工防护、排水系统,坡面构建多种植被恢复模式的综合治理,基本控制了矿区内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了输入黄河的泥沙。  相似文献   

20.
利用NDVI数据,以陇南市为案例区,研究了2000年以来西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空特征.采集2000-2010年6--10月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设计了植被覆盖度(Vc)的计算方法,结果显示,2000 2010年陇南市植被覆盖度变化呈基本稳定态势,与同期温度和降雨的变化显著相关.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标准差方法,分析了Vc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土地面积将近90%的区域表现为稳定趋势,Vc的年际波动较小,空间分布与林地的分布区域基本吻合;将近1/10的区域表现为上升趋势,Vc的年际波动较大,主要分布在徽成盆地、西礼盆地、白龙江河谷阳面山坡等区域,与耕地、草地分布区域基本吻合,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对植被覆盖度增加的贡献显著.论文为20世纪末以来西秦岭地区生态建设的成效提供了证据,也为当地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