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指标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设计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措施试验形成不同产量小麦群体,分析小麦不同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及产量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群体总生物产量、提高经济系数,可以提高经济产量。拔节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穗数和成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与群体总结实粒数呈正相关,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多少显著影响可孕花数的高低,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提出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明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选育高产品种、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2个20世纪不同年代代表性小麦品种于2007-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转运特性的演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品种改良进程,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逐步提高,而20世纪60年代品种生物产量显著降低随后保持稳定;开花期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光合速率逐步提高,为花后物质积累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小麦拔节前和开花后物质积累量及群体生长速率,但降低了拔节至开花期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但降低了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小麦籽粒产量与拔节前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及花前干物质贡献率显著正相关,与拔节开花阶段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及花后干物质贡献率显著负相关。【结论】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平衡了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因此,提高拔节前营养生长、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花前物质转运是小麦产量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超高产一般是指亩产量达到和超过600千克的小麦田块。超高产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可简单概括为三句话:一是推迟春管,减少无效分蘖滋生,促根下扎,建立合理群体;二是科学运筹拔节、灌浆期水肥管理,增喷叶面肥,保穗数、促大穗、增粒重;三是搞好病虫害防治,减少病虫危害,适时收获保高产。一、超高产小麦的生育特点1.个体发育与群体结构创造充分利用光能的群体结构是超高产小麦的基础。小麦干物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花前储备在茎、叶、鞘中的营养物质,二是开花  相似文献   

4.
播期播量对豫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百农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了播期播量对豫中生态环境下高产小麦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播量对其影响不显著,晚播×小播量处理下,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表现最高(4.039g).播期对小麦群体数量的影响显著,早播处理下的小麦有效群体最大(700.8...  相似文献   

5.
小麦群体粒叶比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小麦89-联1不同粒叶比群体的叶龄,单株茎蘖及干物质积累,潜在源及产量情况的研究,得出高粒叶比群体生育前中期干物质积累多,花期以后光合源衰减慢,潜在源大,干物质积累多,产量高。因此,在适宜的群体叶面积或总结实粒的条件下,提高群体粒叶比可获得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潜力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特性与产量的差异,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烟农1212、济麦22和济麦229为材料,研究3个品种群体动态变化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以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越冬期至拔节期小麦群体总茎数表现为济麦22、济麦229烟农1212,开花期和成熟期群体总茎数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分蘖成穗率表现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②越冬期至拔节期烟农1212和济麦22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济麦229;开花期和成熟期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③开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④品种间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差异,穗粒数表现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千粒重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烟农1212的籽粒产量最高,达到10 893.44 kg·hm~(-2)。烟农1212品种无效分蘖少,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强,收获指数高,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试验,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分析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为合成更多干物质和高产奠定了基础。其中,667 m2喷施75 g处理,开花后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0 g、75 g处理可促进干物质合成,增加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占比;75 g处理增加了开花后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占比。  相似文献   

8.
依据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理论,对苏徐2号小麦高产栽培的具体要求与技术进行了试验与研究,初步明确了苏徐2号高产形成的群体、个体质量指标与特征,以及相应的栽培调控技术,提出了苏徐2号高产栽培应主攻亩穗数,使Ⅰ、Ⅱ蘖位分蘖从伸出期到拔节期的叶龄与干物质积累必须达到相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山农29为试验材料,分析5种不同的灌溉施肥模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处理下,群体茎数、干物质积累以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次之,但比较节水。因此,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是该试验条件下节水节肥高产高效的最优处理。[结论]该试验为筛选一种有效的小麦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质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氮素及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对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主要受粒重所制约,其干物质积累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花前和花后积累量对蛋白质含量均起重要作用,高蛋白基因的氮运转分配效率并不一定高。蛋白质产量和成熟期总氮量可作为高产,优质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密度试验,初步明确弱筋小麦扬麦9号和中筋小麦扬麦12号优质高产的群体与个体品质指标,并比较密度对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①弱筋小麦扬麦9号以较高密度的基本苗(240万/hm)可建立合理的优质高产群体结构及个体株型指标,协调群体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中筋小麦扬麦12号以较低密度的基本苗(150万hm)可建立优质高产群体结构及个体株型指标。②弱筋小麦扬麦9号以较高密度建立的优质高产群体及个体株型指标中,孕穗后各时期干物质量、花后干物质量总积累量、成穗数、株高构成指数、穗下节间/节间总长、(穗下节间+穗长)/株高均低于中筋小麦扬麦12号以较低密度建立的优质高产群体;但其高峰苗、花后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却明显大于优质高产中筋小麦扬麦12号的相应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根系衰老的差异,本试验选择烟农1212、济麦22和良星99共3个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比较3个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绿素相对含量、根系衰老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烟农1212开花期、成熟期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显著高于良星99;(2)不同小麦品种开花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开花后7、14、21、28 d和35 d烟农1212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3)烟农1212开花期和开花后10 d和20 d的0~20、20~40 cm土层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根系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4)烟农1212单位面积穗数与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综上,烟农1212灌浆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高、花后根系衰老缓慢,为本试验条件下高产高效小麦品种。上述结果表明,协同提高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复合群体光合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复合群体干物质积累、光合性能以及群体冠层的研究表明,小麦套种玉米带田种植高产形成机理,一是合理增加了叶面积指数且与作物生物学要求、与当地最佳自然资源相吻合;二是改善了群体的通风透光状况,表现出良好的边际效应;三是群体冠层分布合理,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率高,净光合积累多。进一步提高产量,可通过调整作物行比、提早玉米播期、适当推迟小麦播期,延长玉米生长期特别是灌浆时间来达到。其初步结论为麦田套种玉米的增产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氮肥施用技术对水稻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8个基、蘖、穗肥不同施氮比例及数量研究毕粳37号的群体。结果表明,(1)抽穗期适量的干物质积累是高产群体的物质基础。(2)适当的基、穗肥配比能极显著调控分蘖期最高苗、抽穗期群体干物积累量及有效穗,极显著提高抽穗期群体单茎重、茎鞘重/叶重比值、穗颖花数、灌浆期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和净光合产物积累量及成熟期穗实粒数。当基肥施氮比例占宜施氮量的76.5%,其余视苗情作穗肥补施时,灌浆期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净光合产物积累量极显著提高。(3)抽穗期群体适量的干物质积累是极显著提高穗颖花数、灌装期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净光合产物积累量及成熟期群体穗实粒数的物质基础。(4)增加施氮量,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将显著增加而使群体恶化。  相似文献   

15.
本项研究在我校(偃师县)试验地进行。目的是,试从小麦的个体长相着手,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探讨高肥水条件下小麦高产的群体指标并比较不同种植方式的增产效益。一、试验方法个体资料取材于小麦原始材料圃。分别在灌浆和收获期取样测定,统计分析;群体指标测定的主要供试品种是72—1104(矮车三号选系),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属于大穗多花类型。种植方式和基本情况列于表一。三叶后,每隔五天或十天(越冬期)调查一次,结合定株观察选取十株或二十个单茎(孕穗后)进行单株分析;收获时选五十株进行室内考种。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连麦2号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中强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优质高产国审小麦品种连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基追比对其籽粒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播期密度下,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以施氮量为300 kg/hm~2和氮肥基追比为6:4处理的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连麦2号小麦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运率随施氮量增加则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深耕(D)、深耕+秸秆(DS)、深耕+粪肥(DO)、浅耕(S)、浅耕+秸秆(SS)、浅耕+粪肥(SO)6个处理下小麦叶片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均能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还能够提高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但各处理蒸腾速率的变化不规律;从小麦生长和产量来看,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穗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其中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能提高开花前小麦干物质量,浅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能提高开花后小麦干物质量,DO处理具有最高的小麦产量。综合来看,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可提高小麦叶片光合效率、开花期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小麦产量,深耕条件下粪肥还田量为2 300 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氮素积累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和氮肥运筹试验,研究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在氮素吸收、积累、运转与利用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开花期不同类型群体间植株含氮率互有高低,成熟期强筋小麦含氮率优质高产群体高于普通群体,弱筋小麦含氮率优质高产群体低于普通群体。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间氮素阶段吸收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积累的高峰期均在拔节至开花期。强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氮素积累量生育前期低于普通群体,中、后期高于普通群体;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相比,氮素积累量前期较高,中、后期互有高低;弱筋小麦各生育期优质高产群体植株氮素积累量均低于普通群体。优质高产群体花后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运转量由大到小依次均为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6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氮素及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对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主要受粒重所制约,其干物质积累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蛋白质产量主要由籽粒产量所决定。花前和花后积氮量对蛋白含量均起重要作用,高蛋白基因型的氮运转分配效率并不一定高。蛋白质产量和成熟期总氮量可作为高产、优质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实现高产的最适耕作方式,研究施肥条件下,休闲期深松、深翻、免耕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期免耕处理相比,深松、深翻处理可以提高施肥后开花前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2014—2015,2015—2016年穗数分别提高4%~9%,6%~9%;产量分别提高9%~18%,19%~2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14%,14%~19%。休闲期深松、深翻后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开花前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量、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量及对籽粒的转运率、穗数、千粒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以深松效果较好。此外,施肥条件下休闲期深松、深翻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开花前土壤水分呈正相关,而与开花后呈负相关。施肥条件下,休闲期深松、深翻有利于开花前土壤水分的蓄保,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及向籽粒的运转,实现增产,且以深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