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在黄瓜设施大棚中应用新型病菌捕捉仪,捕捉气传病害的病菌孢子,明确了秋黄瓜主要生育期内病菌孢子种类,以黄瓜白粉病病菌、霜霉病病菌、炭疽病病菌为主,同时研究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的病菌孢子捕捉动态与田间病害消长的关系。该仪器可作为改进黄瓜病害测报调查方法的有效途径,即从常规的目测病斑提前到调查病菌孢子的释放和数量消长,经2014年试验得出,设施秋黄瓜在病菌孢子始见后7~15 d即为防治适期,从而为真正在病害发生前适时用药、增强对病害的预防效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种病菌孢子计数方法在同一抗性品种上监测到的孢子浓度动态相近。此外,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空气中的白粉病菌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孢子浓度分别建立了基于累积孢子浓度的田间病情估计模型。分析发现,基于两种孢子浓度测定方法建立的病情估计模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real-time PCR定量技术测定的孢子浓度在构建白粉病病情估计模型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该结果为real-time PCR定量技术与病菌孢子捕捉技术相结合用于小麦白粉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和2013两年度采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对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监测结果表明,小麦冠层内、外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冠层内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明显高于冠层外;田间空气中分生孢子的浓度逐渐升高,到小麦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度田间空气中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均符合ARIMA(1,1,0)模型且与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建立了基于温度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预测模型,模型回归效果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田间白粉病病情与空气中病菌分生孢子和关键气象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空气中分生孢子浓度,以及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田间白粉病病情预测模型,其中基于分生孢子浓度的预测模型普适性要优于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田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4.
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pm5.1和PM5.2是黄瓜上的2个白粉病抗性位点,本文对7份不同抗病基因型的黄瓜自交系进行了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并开展了黄瓜白粉病菌侵染过程的研究,对侵染后12、24、72 h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基因型为PM5.1PM5.1 pm5.2pm5.2时,黄瓜病情指数最高,表现为高感白粉病;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 PM5.2和pm5.1pm5.1pm5.2pm5.2时,表现为中感白粉病;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PM5.2时黄瓜自交系病情指数最低,表现为抗白粉病。分生孢子在抗、感黄瓜自交系植株叶片上均能萌发,但只能在感病黄瓜材料上完成整个无性生长周期,产生分生孢子。此外,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感病材料上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均高于抗病材料。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区黄瓜霜霉病流行速率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广州地区黄瓜霜霉病 4点 4年的系统调查 ,初步明确了该地区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 ,对该病的流行速率及其相关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组建了广州地区黄瓜霜霉病流行速率的预测模型 ,利用历史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检验 ,其预测 5d和10d的病情指数的准确度分别为88.16%和68.11% ;用该模型预测2000年黄瓜霜霉病的病情指数 ,其预测5d和10d的病情指数的准确度分别为94.47%和69.43%。  相似文献   

6.
张莲梅 《植物医生》1999,12(5):33-34
日光温室栽培黄瓜,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但问题是病害的防治,往往一旦发病,单纯使用化学药剂,难以控制病情。轻者损失10%左右,重者全田毁灭。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只有从栽培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治,才是解决日光温室黄瓜病害的根本途径,现简述如下。一、日光温室黄瓜病害的发生种类及危害日光温室黄瓜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病毒病、炭疽病和疫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沤根等病害。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是前3种。霜霉和白粉病,每年3~6月为发病高峰期;灰霉病在每年1~3月份若遇阴…  相似文献   

7.
枯草芽孢杆菌CAB-1抑菌蛋白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子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AB-1所产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显著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其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效果分别为73.33%和76.85%;EC50分别为175μg.mL-1和125μg.mL-1。利用曲利苯兰染色法检测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菌Sphacrotheca fuligine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有效降低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及萌发的芽管个数,造成菌丝顶端畸形膨大呈球状并减少新生分生孢子的个数。接菌3 d后,对照的孢子萌发率为36.98%,而经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的孢子萌发率仅为4.8%;接菌7 d后对照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7个,多数5~6个;而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2个,大部分为1个。  相似文献   

8.
黄瓜是宝应县主栽蔬菜品种之一,黄瓜霜霉病是棚室栽培中最常见的病害。2016年,用5种不同药剂对黄瓜霜霉病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0%唑醚丙森锌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9.
黄瓜黑星病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标勋 《植物医生》2002,15(3):29-29
黄瓜黑星病是黄瓜生产上近年发生的危险性病害 ,严重地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 ,病瓜重量下降 ,味变苦 ,完全失去食用价值。黄瓜黑星病为真菌性病害 ,病菌传播主要是种子带菌 ,其次是土壤带菌。本病发生和气温与湿度关系很大。病菌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5℃ ,低于5℃或高于30℃不生长。相对湿度93 %以上分生孢子产生 ,有水滴时分生孢子萌发。露地黄瓜黑星病的发生发展与当年的雨量和雨日有很大关系。夏季连续冷凉多湿天气容易发病。如果黄瓜定植后 ,遇雨日多或灌水过量 ,就容易发病并迅速蔓延。1发病症状1.1苗期发病发病率高低和…  相似文献   

10.
瓜类白粉病和霜霉病在各种瓜类上均有发生,尤以黄瓜、苦瓜和西瓜等受害严重。在长江中下游,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霜霉病在适合发生的春秋两季发生猖獗。传统杀菌剂如腈菌唑和甲霜灵锰锌仅能防治其中一种病害,腈菌唑对白粉病防效优异,但容易对十字花科蔬菜造成药害;而甲霜灵锰锌用于防治霜霉病已有30年之久,霜霉病菌对该药的抗性严重,防效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1.
20%唑胺菌酯EC、20%SYP-3998 SC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候选杀菌剂,为探索两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作用方式,采用盆栽植株喷雾-叶碟法、叶碟喷雾法、盆栽植株喷雾-叶碟法分别测定两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治疗及持效期,并采用离体叶片法、叶碟法测定二者对黄瓜霜霉病的铲除作用.结果表明:20%唑胺菌酯EC和20%SYP-3998 SC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及铲除作用.两药剂的铲除作用表现在能抑制黄瓜霜霉病菌病斑扩展、孢子囊产生及孢子囊再侵染,与孢子囊混合接种能显著降低孢子囊的致病性.此外,20%唑胺茵酯EC和20%SYP-3998 SC具有7~10天的持效期;20%唑胺茵酯EC预防、治疗、铲除效果及持效性均优于20%SYP-3998 SC及对照药剂25%嘧菌酯SC.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KCl及NaCl电解水对黄瓜生长、果实品质及病害防效的影响,以3种电解水定期喷施大棚黄瓜,测定黄瓜生长指标及果实外观与营养品质,并测定其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除KCl微酸性电解水组的黄瓜叶面积显著高于农药组外,喷施电解水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喷施KCl电解水可提高果实横径和果形指数,显著降低果实弓形高度,与自来水和农药对照组相比果实维生素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9.3%和37.6%,单果质量均提高11.0%,但总产量增加不明显;喷施NaCl电解水可显著增加果实糖酸比。NaCl和KCl电解水对黄瓜白粉病防效分别为72.2%和69.0%,与农药组防效相当;KCl微酸性电解水组防效稍低,为61.1%。NaCl和KCl电解水及KCl微酸性电解水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较差,分别为30.5%、26.4%和9.4%,显著低于农药组。研究表明,与NaCl电解水相比,喷施KCl电解水不但可替代农药防治黄瓜白粉病,还可显著提高黄瓜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3.
弱光胁迫下黄瓜霜霉病抗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弱光胁迫下黄瓜霜霉病田间发病规律及遗传特性,筛选抗霜霉病黄瓜品种,以15份黄瓜自交系为试材,在弱光条件下通过子叶接菌诱导寄主植株发病,同时结合田间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调查进行复合抗性鉴定,进而筛选抗病组合,并对其分离世代进行抗性鉴定与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供试15份材料中共筛选出4个典型品系HB1、HB2、HB3和HB4,其病情指数分别是14.17、28.71、63.33和78.33,分别属于高抗、抗病、感病和高感病类型。这4个亲本的F1代及分离世代群体中霜霉病抗性与亲本抗性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抗性亲本的后代表现出较强的抗性;F2代群体病株分离现象比较明显,呈偏态分布,有明显的主基因+多基因存在特征,表明弱光胁迫下黄瓜霜霉病受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效应值较大。经田间抗病性鉴定分析,初步筛选出组合HB12、HB13和HB21为抗霜霉病组合,可用于后续抗病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4.
室内模拟塑料大棚黄瓜白粉病流行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通过人工接种和模拟高温高湿环境的方法研究了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采用SAS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黄瓜白粉病始病期与流行程度的预测模型。始病期预测模型的RMSE值在2以下,流行程度预测模型的RMSE值在6以下,表明模型可对塑料大棚黄瓜白粉病始病期和流行程度进行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15.
防治西葫芦和黄瓜白粉病的生物制剂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瓜类白粉病是蔬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加大对该病害的生物防治力度,本研究采用课题组研发的1×109cfu/g玫瑰黄链霉菌水剂和10亿芽胞/g枯草芽胞杆菌悬浮剂以及市场上常用的枯草芽胞杆菌、哈茨木霉菌、寡雄腐霉、武夷菌素、多抗霉素等多种生物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几种生物制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生物制剂对西葫芦白粉病的防效为57.65%~84.98%,其中3%多抗霉素水剂600倍液的防效最好,为84.98%,且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增产率达12.65%。其次为1 000亿芽胞/g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武汉天惠)4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600倍液和3×108 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可作为西葫芦白粉病防治的选用药剂。1×109 cfu/g玫瑰黄链霉菌水剂对西葫芦和黄瓜白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效,分别为78.68%和73.59%,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四氟醚唑对黄瓜的安全性及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明确四氟醚唑对黄瓜植株的安全性,采用浸种及茎叶喷雾处理的方法测定其对不同生长时期黄瓜植株的影响,采用子叶保湿培养法测定白粉病菌对其敏感性,并在田间进行防治白粉病的药效试验,综合评价了四氟醚唑对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浸种处理后,黄瓜子叶上白粉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对黄瓜株高和根长的抑制率、茎周增长率及叶绿素含量增加率与己唑醇相比均较低;发芽期及幼苗期的黄瓜植株使用四氟醚唑处理,新生节间均出现轻微的抑制伸长现象;4%四氟醚唑水乳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EC50为0.8146mg/L,敏感毒力高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田间间隔期10天喷雾,在末次药后7天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76.02%~85.77%,与5%己唑醇水乳剂防效相当,明显高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表明四氟醚唑对黄瓜生长安全且用药间隔期长,是防治白粉病的高效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7.
白粉寄生孢寄生黄瓜白粉菌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AQ)接种离体条件下赛璐酚上黄瓜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Poll.]和活体条件下黄瓜白粉菌后,通过棉兰染色和显微观察分析,初步明确了白粉寄生孢的侵染寄生过程。白粉寄生孢分生孢子产生芽管可入侵黄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分生孢子梗;有时黄瓜白粉菌串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可被2~3条白粉寄生孢的菌丝寄生,随着寄生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黄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无色的椭圆形或球形,其上逐渐产生由黄色至褐色的白粉寄生孢的分生孢子器,器内含有大量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8.
多功能生物制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多功能生物制剂多霸2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应。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先施用多霸2的100、200倍液后接种病原菌,可显著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防效达到72.0%和69.2%,差异极显著(P<0.01);先接种后喷药多霸2的100、200倍液,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原菌的扩展,也具有防治作用,相对防效达到26.5%和23.1%,差异显著(P<0.05)。田间调查表明,在黄瓜苗期开始施用或未发病前施用多功能制剂,能有效预防白粉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应。多霸2的100、200倍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与清水对照和常用药剂粉锈宁相比,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多霸2的100倍液使用效果最好,优于200倍液。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温室瓜菜白粉病菌的分类地位,对采自该地区温室的南瓜、黄瓜和甜瓜上的白粉病菌基于ITS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利用孢子捕捉器对温室中甜瓜白粉病菌的孢子量进行监测,分析环境因子、孢子量和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温室甜瓜白粉病的流行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结果,3种瓜菜白粉病的病原菌均为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发病期间,每日温室中甜瓜白粉病菌的孢子量在12:00—16:00时段最多,占24 h内总孢子量的34%~81%,20:00—08:00时段最少;白粉病菌孢子的释放与光照强度有关,相关系数为0.602。第t天的病情指数与标准累积温度、标准累积湿度、t-4 d前08:00—12:00时段的累积孢子量、第t-4天16:00—20:00时段的孢子量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0.938、0.956和0.921。以标准累积湿度和第t-4天16:00—20:00时段的孢子量为预测变量构建了温室甜瓜白粉病流行预测模型,决定系数为0.962,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