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水稻抗稻瘟病广谱基因型鉴定及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掌握水稻广谱抗病基因型及病原菌的致病特征特性,对培育抗病品种、指导品种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抗稻瘟病单基因系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互作,鉴定出Pi19、Pi20、Pi12、Pi9、Piz5、Piz-t为吉林省水稻广谱抗病基因型,筛选出2014-17-1,2014-66-1等可用于抗性评价标准菌株,建立了一套以IRBL9-W(Pi9)、IRBL12-M([Pi12(t)]、IRBLta-CT2(Pib)、IRBLz-Fu(Piz)、IRBL5-M[Pi5(t)]、IRBLkm-Ts(Pik-m)、IRBLta2-Pi(Pita-2)这7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品种组成的生理小种鉴定体系,优势小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其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重庆市万州、涪陵、黔江、潼南、永川、开县、江津等24个区县征集的穗颈瘟标样进行单孢分离,采用我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对获得的189个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同时以9个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对供试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分析.测定结果为:重庆市稻瘟病菌存在ZA27、ZB11、ZB27、ZC3、ZD7、ZE3、ZF1和ZG1等7群36个小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ZB群,为58.2 %,其次是ZA群,出现频率为16.9 %;出现频率最高的小种是ZB27,为25.4 %,其次是ZB11,因此ZB群为优势种群,ZB27、ZB11为优势小种.对供试的189个菌株进行毒性基因分析表明Av-Z+和Av-sh+毒性基因频率较高,毒性基因频率最低的是Av-Z5+、Av-1+. 相似文献
4.
5.
2006年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06年采自广西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稻作区28个县(市)的13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群27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67.62%,ZB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25.18%,其次为ZB9小种,出现频率为19.42%,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对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有明显差异,而同一稻作区内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则较丰富。 相似文献
6.
7.
8.
通过对10个参测品种的抗性测定表明,秀水系统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相对稳定,从品种育成时期上可分为3个抗性层次:(1)70年代育成的品种以秀水48为代表仅对中F1等小种表现抗性;(2)80年代育成的品种如秀水04等对中D、中E、中F群等小种的大部分菌株表现抗性;(3)90年代育成的品种如秀水17能抗包括中A群在内的大部分菌株。部分品种在一些地区发病较重,系田间病菌小种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9.
10.
用135份水稻品种(系)对我省107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试验。7个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可将参试菌株分成5群46个生理小种。ZB群是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占31.78%,其次为ZA群(占28.04%)、ZC群(占25.23%)。籼型小种占绝对优势:籼型小种为42个,占总数的85.05%;ZA、ZB、ZC群出现频率高;年度间各种群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总体较稳定。抗谱测定结果表明:80年代末推广的辐8105、小品种3号、六代C堡和二九丰等一批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频谱较广,起到了抑制稻瘟病、减少产量损失的作用。但是,我省早、中稻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危险性仍很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