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百棉2号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百棉2号新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之间此长彼消的变化规律,以便明确其高产主攻目标。根据2002-2004年河南棉花区试及生产试验百棉2号的资料,特对百棉2号产量构成因素667m2的总铃数、单铃重、衣分进行了偏相关及通径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总铃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衣分次之,铃重最小。因此,在大面积推广百棉2号的生产实践中,百棉2号高产途径和主攻目标是:主攻铃数、争铃重、稳定衣分及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棉花新品种秋乐5号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及高产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秋乐5号区试和生产试验数据.对其产量构成各因子与皮棉产量进行变异性、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总铃数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单铃重和子指.衣分最小。因此,在大面积推广中实现秋乐5号高产的途径是:提高有效铃数,适当增加铃重,保持子指和衣分的稳定适中,促进各因子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常规棉与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偏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河南省常规棉和杂交棉2004年区试资料的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棉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作用最大,其次分别是单铃重、衣分;杂交棉衣分对皮棉产量作用最大,其次分别是单株铃数、单铃重。据此结果,提出常规棉和杂交棉品种选育策略和栽培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常规棉与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偏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004年河南省常规棉和杂交棉区试资料的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皮棉产量构成因素中,无论常规棉和杂交棉,单株结铃数受环境影响最大;对常规棉,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作用最大,其次分别是单铃重、衣分;对杂交棉,衣分对皮棉产量作用最大,其次分别是单株铃数、单铃重.据此结果提出常规棉和杂交棉品种选育策略和栽培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海岛棉新海系列的棉花品种(系)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株高、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单株铃数与株高、果枝数呈显著正相关;果枝节位与强度、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它各性状均呈一定程度的正或负弱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衣分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度、细度、强度与各品质性状呈一定程度的不显著正或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铃数对单株皮棉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单铃重和衣分的贡献率较大.其它各性状对单株皮棉产量产生的正向或负向效应都不大.但是株高、果枝数、比强度通过单株铃数产生的间接效应的正向作用较大。研究各性状的相关关系可以指导我们对育种目标性状的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代棉花品种产量构成、纤维品质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对50年来我国自育的有代表性的棉花品种20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单产呈递增趋势,90年代棉花品种比50年代品种皮棉增产17.73%,平均每年增产皮棉3.384kg·hm-2,产量增加主要是衣分和单株结铃数增加所致,衣分呈递增趋势,年均递增0.1002个百分点;单株结铃数增加1.6个。新品种的子指变小,衣指变大;棉花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003**),衣分对棉花产量贡献最大( P3y=0.5810),单株铃数次之(P1y=0.2858),铃重最低(P2y=0.1326)。棉花纤维品质逐步得到改良,绒长变长,纤维强度变大;棉花遗传基础狭窄。  相似文献   

7.
运用中早熟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对其产量构成各因子与皮棉产量进行遗传变异、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总铃数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衣分和单铃重,子指最小。在高产栽培与育种实践中,应注意合理密植,提高优质、有效铃数,适当增加铃重和衣分,促进各因子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百棉1号为丰产、稳产、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的棉花新品种.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铃重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密度,株铃数居三,衣分最小.其高产途径以合理密植、稳铃重、争株铃、促衣分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9.
陆海BC4F3和BC4F4代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更有效地对棉花农艺性状进行选择,缩短选择育种的年限,通过采用相关、偏相关、通径以及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陆海高代回交自交后代BC4F3和BC4F4群体的6个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铃重、衣分、铃数、果枝数、株高与单株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铃数是决定单株皮棉产量最主要的因素,在BC4F3和BC4F4代对单株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650、0.6689,其次是铃重和衣分,两者的贡献大小相当;果枝数和株高可以通过铃数对单株皮棉产量起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最优回归方程显示,铃重、衣分、铃数和株高对单株皮棉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明确了棉花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为提高棉花选择育种效率和实现高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了以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的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追氮量、果枝数、模拟被害蕾和被害幼铃五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信息表明:低密度或高果枝数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减;受害铃达3个·株-1以上时,增加追氮量(大于180kg·hm-2)将会伤失棉花群体的补偿能力;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多寡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模拟计算表明:百株允许被害蕾608~642个和允许被害幼铃196~214个,采取6.69~6.795万株·hm-2的密度、留果枝数14.7~15.02个·株-1和追氮量154.5~166.5kg·hm-2的农艺措施,可望获得皮棉1350kg·hm-2以上。最后提供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相似文献   

11.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plant density for maximum yield in Japan is usually from 16 to 25 plants m−2.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especially node number between square- and zigzag- (an equilateral triangle-planting pattern or plants in the row offset from each other) planting patterns within a range of plant populations (16, 20 and 25 plants m−2).
Field experiments with cultivar Enrei (Maturity Group VII) were conducted in the field at Niigata University on a loamy sand soil in 1991, 1992 and 1993.
Yield increased as density decreased in 1991 and as density increased in 1992 and 1993. This result seemed to be due to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 during seed filling in 1991. Yield tended to be higher in zigzag- than in square-planting patterns except at 20 plants m−2. Seed number m−2 due to increased yield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branch node number. The yield increase was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total node number, especially branch node number m−2 (about 60 % contribution at 16 plants m−2 and about 40 % contribution at 25 plants m−2).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产量形成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小麦生理生态学理论,建立了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最终产量模拟模型(WYSM),作为小麦生长模型的子模型。模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孕穗期水分、低温霜冻、高温及生长后期干热风对冬小麦粒数的影响,将灌浆期分成3个阶段,引入3个品种参数,考虑每个阶段最大灌浆速率,并利用温度、水分、籽粒体内N/C比等因子进行修正,考虑源库限制,最后采用产量构成因素方法建立小麦最终产量模型。利用北京地区和河南地区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WYSM模型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及最终产量的模拟效果很好,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高,粒数、粒重、产量及灌浆过程模拟的相对均方差(NRMSE)为4.2%~10.9%,相对误差(RE)绝对值的平均值为2.9%~6.7%,决定系数R2为0.88~0.99,说明模型不仅具有较强的机理性而且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等性状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 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对于育种上探讨以改良大豆粒荚性状为途径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产田氮磷钾肥对油菜产量性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高产田氮磷钾肥处理及氮磷钾效应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以‘秦油2号’和‘中油821’品种为材料,设置施纯氮0、180 kg/hm2,磷(P2O5)和钾(K2O)各为0、90 kg/hm2,采用裂区设计,分析了N、P、K以及互作效应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比对照(空白)增产25.7%,比单施N、P、K分别增产21.6%、18.0%、37.9%;两个品种的产量均以N 180 kg/hm2+P 90 kg/hm2最佳,‘秦油2号’为3850.70 kg/hm2,‘中油821’为3096.26 kg/hm2。‘秦油2号’在9个处理中都比‘中油821’极显著增产,平均增产22.2%,是营养基因型差异所致;综合效应分析得出氮磷交互效应对产量具有正向作用,但未达显著水平,而氮磷各自效应明显。进一步剖析增产原因,氮磷交互效应对‘秦油2号’单株角果数影响较大,对‘中油821’的株高和千粒重增加显著;磷的单独效应对‘秦油2号’的千粒重和‘中油821’的单株角果数影响最明显。本研究表明,氮磷配施的产量显著高于单施,配施增产主要原因是各自单独效应的累加;关中高产田氮肥用量180 kg/hm2、磷肥90 kg/hm2。  相似文献   

15.
赵双进 《作物杂志》2000,16(2):13-15
1997年我国大豆平均单产1770kg/hm2,比世界平均水平2070kg/hm2 低14.9%,比美国2520kg/hm2低30%。据报道,日本奥白目品种单产达6600kg/hm2,美国半矮秆品种采用高密栽培单产6000kg/hm2 。我国也有小面积单产4500kg/hm2 的报道,但连续几年稳定单产4500kg/hm2 的品种未见报道,说明选育的超高产品种还不成熟。本文报道了产量结构及产量性状与超高产关系的研究结果,供超高产品种选育和栽培研究人员参考。1 材料与方法本文选择密度、单株有效结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作为模拟寻优因子……  相似文献   

16.
棉花产量目标和产量结构的动态知识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分析和提炼棉花皮棉产量及产量结构的最新研究资料,在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和栽培技术水平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棉花产量目标和产量结构的动态知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肥力和不同栽培技术条件下的产量目标以及基于品种特性的产量结构。利用不同生态点资料对知识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供钾水平对棉花产量构成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采用34个棉花材料,于2007-2008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供钾水平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二者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在气候条件不利的2008年表现更为明显;铃数受供钾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铃重,衣分受影响最小.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缺钾条件下衣分与产量的关系相对密切,而供钾水平对...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量潜力预测的中国水稻单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水稻三个方面的产量潜力分析了我国水稻单产不同时期最高增产幅度:光能利用率潜力、历年产量演变趋势外推潜力、AEZ(农业生态区划)模型计算的我国水稻单产潜力。指出我国不同时期水稻单产的最高年增幅为:1977年以前10%、1980年以前9%、1986年以前8%、1990年以前7%、1996年以前6%和2003年以前5%。任何高于以上增幅的水稻品种或栽培技术都只能是局部推广的或有统计误差的。这对指导我国水稻生产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监测数据显示,在当前栽培管理条件下,贵州省锦屏县油茶人工林第5年开始有产量,第5~8年产量增长较快,但产量不高,且后期出现的结果大小年现象,限制了其产量的增长。为提高油茶人工林的产量,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通过分析当前基地栽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和推广普及适宜的综合化技术标准奠定基础,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