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蔬菜废弃物快速堆肥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蔬菜废弃物快速堆肥化利用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设置了地下厌氧、地下好氧、地上厌氧和地上好氧4个处理,并对各处理的理化指标进行观测比较。结果表明,好氧处理较厌氧处理温度上升快,持续时间长,肥料含水率下降快,腐熟程度好;其中地上好氧处理最高堆温达52℃,高温期能够保持10 d,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最高,分别达25.01 g/kg、11.00 g/kg、72.92 mg/kg和749.16 mg/kg,是一种较好的蔬菜废弃物快速堆肥方法。  相似文献   

2.
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农业废弃物堆腐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猪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细菌数在堆腐3 d达到高峰值3.85×1012CFU/g,放线菌在第5 d达到高峰值6.25×108CFU/g,真菌数在堆肥第3 d就达到高峰值8.29×106CFU/g;未加菌剂的堆腐处理细菌数在第8 d达到高峰值7.54×1010CFU/g,放线菌数在第5 d达到高峰值4.22×108CFU/g,真菌数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在堆腐后期上升。在以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细菌数在第2 d达到高峰值5.62×1012CFU/g,放线菌数在堆腐第3 d达到高峰值1.46×1010CFU/g,真菌数在堆腐第1 d达到高峰值1.13×109CFU/g;未加菌剂的堆腐处理,细菌数在第4 d达到高峰值2.01×1011CFU/g,放线菌数在第3 d达到高峰值1.46×1010CFU/g,真菌数在堆腐第1 d达到高峰值8.51×108CFU/g。在整个堆腐过程中,真菌数一直较低,细菌和放线菌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污泥高温好氧堆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污泥高温好氧堆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污泥高温好氧堆肥中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缩短达到高温期的时间以及增加堆体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效果不显著,但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高温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提前3d达到腐熟。  相似文献   

4.
屠宰场不同家畜废弃物堆肥的基本性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屠宰场不同家畜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基本理化性质变化和微生物区系的消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羊废弃物堆肥升温最快,但整个过程中猪废弃物堆体温度最高;各堆肥在前21 d左右p H值一直呈上升趋势,然后趋于稳定,在21~90 d堆体p H值在7.9~8.5之间变化;随着堆肥的进行,各处理种子发芽指数(GI)逐渐增大,堆肥中后期,羊废弃物堆肥的GI普遍较高,而猪废弃物堆体GI最低;各堆肥草籽种子活力、大肠菌值在堆肥过程中逐渐降低;从开始堆肥后7 d,堆肥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都有所增加,细菌增幅最大;猪废弃物堆肥真菌数量在整个堆肥过程中高于牛、羊废弃物,呈极显著差异;堆肥中前期3种家畜废弃物放线菌数量差异较小,中后期牛废弃物堆肥放线菌数量最大,而猪废弃物堆肥放线菌数量在堆肥30 d后急剧下降。与生物有机肥国家标准相对照,不同家畜废弃物堆肥90 d后,其p H值、有机碳及养分含量、大肠菌群值、蛔虫卵死亡率均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5.
生活垃圾微生物强化堆肥对放线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微生物强化堆肥对生活垃圾好氧堆肥过程及堆肥过程中放线菌群落的影响,在堆肥过程中接种高效细菌复合菌剂和真菌复合菌剂,并以不接种的堆体为对照,对堆肥过程的温度变化和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效率进行了测定,并借助于PCR-DGGE方法对堆肥过程中放线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强化堆肥能缩短堆体起爆时间,并能有效提高堆体降温期和二次发酵期的温度;和自然堆肥相比微生物强化堆肥使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提高8.95%、12.72%和10.13%。DGGE图谱显示:2种堆肥方式的放线菌多样性指数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微生物强化堆肥能增加堆体中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能有效提高腐熟期的放线菌群落多样性,有利于堆肥腐熟。优势条带测序结果表明:在接种堆肥过程中检测到了放线菌门的棒杆菌属、分支杆菌属、链霉菌属、热孢菌属、迪茨菌属、糖丝菌属和放线菌属。  相似文献   

6.
覆盖模式及小麦根系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平皿分离培养法研究了5种栽培模式和小麦根系对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连续2年的定位测定结果表明:覆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5种栽培模式中,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数量均以覆膜模式下最高,分别为116.8×106cfu·g-1和86.7×106cfu·g-1;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以垄沟覆膜(垄上覆膜、垄沟播种)模式下最高,分别为3.0×103cfu·g-1、1.4×103cfu·g-1和18.9×105cfu·g-1、19.7×105cfu·g-1。不同模式下小麦根系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影响较大,表现为根区高于根外;而根系对放线菌影响较小,只有补灌和覆膜2种模式为根区高于根外。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覆膜与其他模式之间细菌数量差异极显著,根区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与根外存在显著差异。覆盖和根系能大幅度增加根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强化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差异。  相似文献   

7.
秸秆对猪粪静态兼性堆肥无害化和腐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促进猪粪静态兼性堆肥产品无害化和腐熟,通过添加玉米秸秆调控堆体物理结构特性和碳氮比,采用传统自然发酵方式进行为期90d的静态兼性堆肥试验,分别设置纯猪粪处理(P)和秸秆调控处理(PC)研究静态兼性堆肥过程腐熟度指标、粪大肠菌群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调控增加了堆体孔隙率(提高19.41%),促进氧气向堆体内部扩散,增强了好氧微生物对有机质的降解,降低NH4+-N,可溶性有机氮(dissolved total nitrogen, DTN)等植物毒性物质含量,提升了堆肥腐熟度,两组处理堆肥产品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40.84%(P)和114.60%(PC)。静态兼性堆肥经过30~40 d自然发酵后,粪大肠菌群数量达到卫生安全标准,堆体温度、NH4+-N和有机酸含量均会影响粪大肠杆菌的活性。堆体中微生物以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的菌门为优势菌门,堆体自上而下由好氧菌属演替为厌氧菌属,并形成好氧、兼性、厌氧的微生物分层。秸秆调控增加了堆体的好氧区域,促进和提高了猪粪...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鸡粪和锯末为原料,采用自行设计的有效容积为18、24、30和42 L的堆肥装置进行好氧堆肥试验,通过研究高温发酵期间(堆肥前期12 d)堆肥物料的温度、全碳、C/N、水溶性碳和微生物变化,以了解不同有效容积堆肥装置的实际堆肥效果,确定堆肥装置的有效体积。结果表明,随着堆肥体积的增大,堆体持续高温的时间加长;堆肥体积在30 L以上的两个处理的腐熟进程快于30 L以下的两处理;细菌的数量在整个堆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真菌在高温期迅速下降,在高温期,30 L以上两个处理放线菌数量明显较18和24 L处理多。在无外加热设备的情形下,堆肥装置的有效体积应该为30 L以上。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梨园表层(0 ~ 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 ~ 40 cm)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垂直分布的特征,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梨园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均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与覆草1年相比较,覆草3年的梨园土壤除表层土壤细菌含量无显著差异外,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与自然生草、覆膜、常规灌溉处理相比较,覆草与覆膜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连续覆草3年显著提高了梨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覆膜处理使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下降,覆膜结合覆草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不同体积堆肥装置下的鸡粪堆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该文以鸡粪和锯末为原料,采用自行设计的有效容积为18、24、30和42 L的堆肥装置进行好氧堆肥试验,通过研究高温发酵期间(堆肥前期12 d)堆肥物料的温度、全碳、C/N、水溶性碳和微生物变化,以了解不同有效容积堆肥装置的实际堆肥效果,确定堆肥装置的有效体积。结果表明,随着堆肥体积的增大,堆体持续高温的时间加长;堆肥体积在30 L以上的两个处理的腐熟进程快于30 L以下的两处理;细菌的数量在整个堆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真菌在高温期迅速下降,在高温期,30 L以上两个处理放线菌数量明显较18和24 L处理多。在无外加热设备的情形下,堆肥装置的有效体积应该为30 L以上。  相似文献   

11.
堆肥隧道式后发酵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采用发酵隧道对堆肥进行后发酵处理,并测定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值、含氮量、微生物的变化,旨在为集约化生产双孢蘑菇培养料提供理论依据。该技术可以对堆肥进行10 h以上的巴氏灭菌(温度在57~62℃之间)处理和5 d的腐熟处理(温度在45~53℃之间)。处理后发酵堆肥中氮质量分数从1.58%增加至1.85%;pH值从8.7下降到7.5。嗜热细菌的菌落数从5.2×108 cfu/g上升到7.3×108 cfu/g(第3天),发酵结束时降低为2.88×108 cfu/g;放线菌和嗜热真菌菌落数发酵开始时分别为2.4×105 cfu/g 和3.2×104 cfu/g,发酵结束时分别为19.6×105 cfu/g和10.1×104 cfu/g。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隧道式后发酵的堆肥适合于双孢蘑菇生长需要,隧道式后发酵技术可以用于规模化生产优质双孢蘑菇培养料。  相似文献   

12.
对油田高矿化度废水不同污染程度土壤中微生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旱地土壤中石油浓度>0.5%、废水浓度>0.1%时,对异养菌、放线菌和固N菌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而真菌、酵母菌数量随石油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当水田中石油浓度>3%时即对好气民养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废水浓度>0.1%时即对厌氧异养菌和施线力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research determined whether addition of β-cyclodextrin (β-CD; 0, 0.15, or 0.25%) improved the two-stage composting of green waste (GW).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during composting or in the final product: moisture content; volume; biochemical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humic substances; C/Nsolid and C/Nsoluble; microbial numbers (culturable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enzyme activities (pectinase and xylanas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mponents; contents of phosphorus (available and total), potassium, sodium, calcium, and magnesium; and toxicity to germinating seeds. The two-stage composting of GW was optimal with the addition of 0.15% β-CD. A mature and stable compost was obtained in only 28?days with the optimized two-stage composting rather than in the 90–270?days typically required for traditional composting.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农业上常见致病菌灰霉菌、枯萎菌、镰刀菌的分布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特别是氮磷钾配施循环猪圈肥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施用氮磷钾和氮磷钾配施循环猪圈肥均提高了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但化肥配施有机肥降低了真菌数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分布存在差异,有机物料归还量较大的荒地和林地微生物数量较高,每年移出地表植物的割草处理略低,而裸地处理最低,细菌和放线菌分布规律一致,均为:荒地>林地>割草>裸地,真菌分布略有差别,为:荒地>割草>林地>裸地,土壤微生物含量和比例可大致反映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生态系统中,灰霉菌、枯萎菌、镰刀菌的分布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致病菌数量普遍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枯萎菌,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检测到;微生物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在七月左右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全膜覆土穴播方式可明显增加冬小麦各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除自生固氮细菌)以及微生物量C和N。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全膜覆土穴播方式和全膜不覆土穴播方式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分别平均提高32.07%和10.23%,31.27%和10.57%,44.56%和26.51%;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分别平均提高32.54%和37.80%,79.20%和107.22%;微生物量C和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29.90%,20.68%%和29.41%,18.02%。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整体从小麦返青期开始升高,到拔节期或抽穗期达到峰值,生长后期有所下降。[结论]全膜穴播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土壤随土层的加深呈减少的趋势。全膜覆土穴播方式有利于冬小麦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分离培养和16S r DNA序列分析法对我国甘肃白银地区半干旱荒漠草原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群落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了荒漠草原和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现荒漠草原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为1.23×106、0.19×106、0.18×106cfu·g-1,耕地三类微生物数量分别是3.03×106、0.53×106、0.05×106cfu·g-1。荒漠草原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低于耕地,而真菌数量高于耕地。从荒漠草原分离出14株细菌,分别属于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噬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皮球菌属(Kytococcus),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亮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土壤芽孢杆菌属(Solibacillus)、气球菌属(Aerococcus),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和噬冷杆菌属。耕地分离出可培养细菌19株,分别属于ɑ-变形菌纲(ɑ-Proteobacteri)根瘤菌属(Rhizobium)、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微球菌属(Micrococcus)、考克氏菌属(Kocuria),以放线菌门细菌为主(占57.9%)。从荒漠草原分离放线菌共8株,分别属于链霉菌属(A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spora)、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而耕地主要为链霉菌属(A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spora)。荒漠草原真菌主要是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耕地土壤真菌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属(Mucor)、链孢霉属(Coniothecium)。试验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与耕地土壤微生物都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但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同一区域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存在差异,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荒漠草原。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北方寒区规模化养牛场牛粪无害化处理模式,确定牛粪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编制牛粪无害化处理操作规程。2007—2008年,以牛粪为原料进行了不同调理剂、翻堆次数、接种剂和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无害化处理试验,对牛粪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调理剂都能完成牛粪无害化处理过程,调理剂不同可影响堆肥的养分含量,调理剂的选择要根据应用目的而定;翻堆次数对牛粪无害化处理指标影响不大,为节省成本,可3d左右翻堆1次;不同环境温度对牛粪无害化处理进程影响较大,环境温度≥10℃时,牛粪可在7~10d内完成无害化处理,环境温度在10~-10℃时,无害化处理时间一般为15~20d,北方寒区能满足这一条件的时间是每年的4—11月;环境温度低于-10℃,需采取保温措施才能完成牛粪无害化处理过程;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接种菌剂对牛粪无害化处理进程影响不大,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接种菌剂可促进牛粪无害化处理进程。  相似文献   

18.
设施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定点取样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生物量碳和5种酶活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随季节变化不一致,细菌数量先升后降,高峰出现在6月,10月最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在3月最多,而后逐渐减少。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微生物总数逐渐增加,但真菌和放线菌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与露地相比,设施栽培中真菌增加快于细菌。(2)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3月和6月含量最高,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也增加。(3)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明显,除过氧化氢酶外,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高峰主要出现在3月,土壤酶的总体活性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产酸克雷伯氏菌提高盐碱土壤生物学活性的效应,深入理解其缓解作物盐碱胁迫的机理,开发适用于盐碱土壤的微生物菌肥.[方法]首先,诱导保存的产酸克雷伯氏菌产生可遗传的耐300μg/L抗生素利福平的特性.然后,将产生抗性的菌种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于30℃、180 r/min培养24 h,经离心、洗涤后用蒸馏水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