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毛乌素沙地从1958年开始,用运五飞机在不同类型沙地上进行飞播造林种草,经历过由失败到提高的过程,到1982年,已在内蒙古伊旗台格庙和陕西榆林红石峡获得成功。衡量飞播成功的标准,除用保存有苗面积率外,还要看它的固沙效益如何?研究飞播固沙效益,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对伊旗台格庙、榆林红石峡两个飞播区的固沙效益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3.
榆林市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形地貌大体为"七沙二山一分田"。年平均气温为8.8℃。年平均降水量350-400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份。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即使在雨季也常出现间断旱灾。樟子松原产我国东北章古台地区。榆林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引种试验并获得成功,近年来在樟子松移植苗造林栽植推广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大大提高了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固沙造林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推广飞机播种治沙造林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8年累计飞播10.33万hm^2,投入1020.7万元,产出7276.77万元,投入产出比1:7.13,播区植被盖度由播前的3%-12%,增加到50%-70%。使23.13万hm^2流沙得到的初步治理,保护农田80万hm^2,牧场31.07万hm^2同时,围护国道,省(区)道100km,围护矿区公路40km,保护煤 相似文献
5.
飞播造林作为沙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手段,在沙漠化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以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植被恢复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盖度、植被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植被恢复前5 a,植被盖度年增长为5.87%,物种密度年平均增长量为8.20株/m2,植被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达到295.33 g/m2、579.00 g/m2。经过17 a的植被恢复,植被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达到963.83 g/m2、1 741.67 g/m2;0~10cm土壤的砂粒含量由94.90%下降到57.95%,粗粉粒和物理性黏粒含量分别由3.33%和1.77%增加到29.22%和12.83%,土壤容重由1.48 g/cm3下降到1.33 g/cm3;0~1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700.54%、254.55%、248.33%、234.84%和203.30%,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表层土壤更为明显。植被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粗粉粒、物理性黏粒呈线性正相关(p<0.05),和土壤容重、砂粒呈线性负相关(p<0.05),表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1992~1998年翁牛特旗进行了大面积的飞播造林治沙,实践证明,飞播造林治沙速度快,投入少,效果好,利用飞播,进行小叶锦鸡儿,踏郎,沙蒿,沙打旺混播造林,此种模式,可在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正> 河南省于1979年开展飞机播种造林工作。多年来一直以油松<太行山、伏牛山>和马尾松<伏牛山南坡及大别山、桐柏山>为飞播当家树种,由于飞播树种的单一化,限制了飞播范围的扩大,致使一些需进行飞播造林的地区不能进行飞播。特别是一些干旱、半干旱类型区和石灰岩分布区,飞播树种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探讨解决这一问题,1984年在卢氏县进行了飞播侧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配套技术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榆林地区毛乌素沙地的各种樟子松造林模式入手,分析了不同造林模式的效益及对樟子松生长的影响,提出了较为理想的樟子松配套造林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榆林毛乌素沙地针叶树造林技术的系统研究,提出干旱沙地营造针叶林的综合配套技术是:因地选树、壮苗保湿、根系处理、合理稀植、适当深栽、覆盖保墒等,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提出合理的造林密度应为3m×3m或3m×4m,造林季节以雨季为主。初步解决了榆林毛乌素沙地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树造林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15.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的阶段与速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物的演替,可分为3个时期或阶段。第1阶段为飞播植物群落阶段;第2阶段为飞播植物+天然植物或飞播植物+油蒿群落阶段;第3阶段为天然植物群落阶段或油蒿群落阶段。从各阶段所能维持的时间或演替的速度来看,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以后,飞播植物占优势的阶段最大不超过20年,飞播植物群落阶段和飞播植物与油蒿共同占优势的时间最大不超过35年。也就是说,35年以后,天然植物油蒿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而飞播植物仅作为伴生种存在。 相似文献
16.
17.
榆林风沙区的飞播造林种草开始于1958年,至1965年为初期试验期,共播种沙蒿、花棒、草木樨、苜蓿、柠条等植物种107万亩,保存率比较低。1974年~1981年是榆林流动沙区飞播造林种草的试验阶段,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成立了由中国林科院、西北农学院、榆林治沙所、陕西林勘院等10个单位、28人组成的榆林沙区飞播 相似文献
18.
从无人机选择、播区调查、树种选择和处理、播种量确定、播种方式、播期、飞播作业实施以及播后管理、造林成效评估等方面介绍了无人机飞播造林,为推广无人机飞播造林种草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飞播造林是模拟林木天然下种更新,采用飞机撒播种子的一种造林方式。其特点是;速度快、成本低、省劳力、活动范围广,但季节性强,受天气影响较大。我区的飞播造林种草试验工作从50年代起断续进行,但截止70年代末仍成效甚微。从1981年开始揭开新的一页,在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连续进行试验。到1987年全区飞播造林种草近96万亩,分布在7个盟市、12个旗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