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商丘试验区属引黄补源灌溉与井灌相结合的灌溉类型区,引黄灌溉对试区土壤及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表明:引黄补源环境效果较为显著,试区地下水位长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遏制;浅层地下水质得到了改善;引黄补源致使土壤盐分下移对作物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北方干早、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天然降雨在年内年际时空分布不均,不能满足农作物在生长季节适宜的水分需求。建国以来,为了克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引黄等河水灌溉中,曾普遍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发生大面积次生盐渍化。70年代以来,北方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井灌,黄淮海平原次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北京市昌平区不同层位地下水埋深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方法】基于2021—2022年北京市昌平区98处地下水自动监测井(浅层井75处、深层井16处、基岩井7处)的实测地下水埋深数据及降水观测数据,结合克里金插值法和Cross-correlation方法,分析了昌平区不同层位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时间动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结果】昌平区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整体为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浅层地下水埋深在2个观测年度均存在1处降落漏斗,深层地下水在2021年存在1处降落漏斗,但于2022年消失,基岩地下水埋深无降落漏斗。深层地下水埋深分布的空间变异性明显高于浅层和基岩层;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在各月呈同步增长或下降趋势,埋深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21年6月和2022年5月,最小值出现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12月。基岩地下水埋深的月变化规律与浅层及深层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月尺度上不同层位地下水埋深整体表现为基岩层>深层>浅层。【结论】2021年的地下水埋深整体高于2022年,这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关;不同层位地下水对月降水量的响应不同,其中基岩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4.
沧州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仅农业灌溉就占了用水量的80%左右,为维持本地区的生产和民众生存,不得不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和引调外源水,并由此而引发了诸如地面沉降、机井报废、工程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地下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沧州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得浅层咸水、微咸水分布广泛,水量比较丰富,仅咸水的可开采量就达4亿m3,就此咸淡混浇技术的原理和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探讨。  相似文献   

5.
排水技术围绕生产上的两个基本需要而发展着:1.保证农业土壤具有充足的透气性能;2.用于控制土壤盐碱化。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灌溉仅仅是为了补充降雨的不足。而不含盐的浅层地下水对补充灌溉尤为有利。因为,植物能从浅层地下水中汲取所需水量。浅层也下水还能适应灌溉制度,并能为更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创造条件。这些,正是本文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黄河水资源逐年紧缺,河套灌区迫切需要提高区内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井渠结合采用抽取地下水和引黄水共同灌溉,在不减少灌溉用水的情况下减少了引黄水量,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节水措施。应用Visual MODFLOW建立了河套灌区的地下水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率定与验证,较好地反映了河套灌区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可用来预测该地区地下水运动及水资源状况,分析该地区采取井渠结合节水措施后对地下水的影响。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实施井渠结合节水措施后,可减少黄河引水约4.09亿m3,井渠结合区内生育期平均地下水埋深由2.17 m增至2.68 m,秋浇期由1.91 m增至2.82 m,冻融期由2.28 m增至2.50 m。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平罗县不同水位分布区的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更好地指导合理用水和防治土壤盐渍化。【方法】选取2007—2017年平罗县不同地下水位分布区内9眼地下水位观测井的月观测数据以及引黄水量、地下水取水量、水稻种植面积、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等数据,分析了平罗县不同地下水位分布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平罗县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幅度大于年际,随月份呈"W"形变化,随年份呈平缓波浪形变化,5—8月和11月—次年1月,各观测点地下水埋深变化曲线呈聚集状态,其他月份则呈离散状态;不同地下水位分布区地下水埋深年际间变异系数表现为:高地下水位中地下水位低地下水位,年内无明显规律。与中、低水位分布区相比,高水位分布区地下水埋深不稳定;从各观测点年均地下水埋深与降雨量、平均气温、水稻种植面积、引黄水量和地下水取水量相关性来看,平罗县高、中水位分布区地下水埋深变化更多地受引黄水量影响,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对降低高水位分布区地下水埋深起到了积极作用。【结论】建议平罗县高、中水位盐碱地的改良应减少引黄水量、利用浅层地下水或农田退水灌溉以降低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8.
研究洱海近岸菜地浅层地下水埋深是合理调控浅层地下水位和防止土壤氮磷随浅层地下水流失的基础。通过对洱海近岸菜地2 a(2014年6月—2016年5月)浅层地下水埋深进行监测,分析了浅层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洱海近岸菜地 5 个高程浅层地下水埋深均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 25.21~45.07cm,变异系数在 0.26~0.43 之间。浅层地下水埋深旱季深、雨季浅,其月变化和雨、旱季不同期,存在滞后现象,雨季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异系数大于旱季。旱季和雨季浅层地下水埋深空间变化随等高线均呈不规则带状分布。洱海水位、降雨、灌溉、潜水蒸发和土壤物理特性的空间变异均是影响洱海近岸菜地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1 966 m高程浅层地下水埋深与洱海水位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二者互为连通,相互补给;其他高程浅层地下水埋深与降雨量和灌溉量显著线性相关(p<0.05),随降雨量增加,浅层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浅,随潜水蒸发量和灌溉量增加,浅层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深。距洱海由近及远土壤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到第四纪红黏土,使得不同发生层土壤渗水性由强变弱,造成离洱海越远,海拔越高,浅层地下水埋深越浅,变幅越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支撑能力高度矛盾的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定量探讨冬小麦生育期"春浇一水"限水灌溉模式可否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方法】应用改进的SWAT模型对灌溉量相异的8种情景进行模拟,并对不同灌溉方案的压采与节水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针对浅层地下水位止降回升这一约束条件,以冬小麦减产最小为目标,结合0-1规划,在22个子流域对灌溉方案进行了优选。【结果】(1)冬小麦"春浇一水"方案能使得研究区的浅层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平均减缓至0.34m/a以内,但这将以冬小麦平均减产大约25%~40%为代价。(2)在空间分布上,位于研究区北部的大清河淀西平原具有相对较好的地下水涵养效果,而南部的子牙河平原内冬小麦产量相对更高。(3)优化后"春浇一水"模式的具体区划为:在保定地区的大部分县(市)域,主要推荐实施灌溉定额为50 mm的方案;在邢台和邯郸地区,主要推荐实施灌溉定额为40 mm方案;在石家庄地区的西南部,主要推荐实施灌溉定额为30 mm的方案。【结论】在研究区内大约70%的面积上可通过实施"春浇一水"方案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本文可为这个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的井灌区为压采而实施冬小麦"春浇一水"限水灌溉模式提供定量化的科学支撑和差异化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0.
洱海近岸菜地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洱海近岸菜地浅层地下水埋深是合理调控浅层地下水位和防止土壤氮磷随浅层地下水流失的基础。通过对洱海近岸菜地2 a(2014年6月—2016年5月)浅层地下水埋深进行监测,分析了浅层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洱海近岸菜地5个高程浅层地下水埋深均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25.21~45.07cm,变异系数在0.26~0.43之间。浅层地下水埋深旱季深、雨季浅,其月变化和雨、旱季不同期,存在滞后现象,雨季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异系数大于旱季。旱季和雨季浅层地下水埋深空间变化随等高线均呈不规则带状分布。洱海水位、降雨、灌溉、潜水蒸发和土壤物理特性的空间变异均是影响洱海近岸菜地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1 966 m高程浅层地下水埋深与洱海水位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二者互为连通,相互补给;其他高程浅层地下水埋深与降雨量和灌溉量显著线性相关(p0.05),随降雨量增加,浅层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浅,随潜水蒸发量和灌溉量增加,浅层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深。距洱海由近及远土壤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到第四纪红黏土,使得不同发生层土壤渗水性由强变弱,造成离洱海越远,海拔越高,浅层地下水埋深越浅,变幅越小。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山东省引黄灌区的农业用水状况 ,提出引黄灌区需遵循引黄补源、以井保丰 ,井渠结合的基本农业生产用水思路 ,在区域范围内合理规划调控地表水、地下水 ,以保证灌区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并通过工程及节水配套的应用与集成 ,总结出黄河下游灌区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灌溉模式多是井渠双配套,导致工程重叠,土地占压多,引沙量大,且浪费有限的水资源。为实行开源节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应用,在引黄灌区部分区域开展纯井灌溉是非常必要的。茌平县阁三里位于位山引黄灌区中游,周围引黄条件好,却一直利用地下水实行纯井灌溉。该井灌区(以下简称试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动态及水文地质资料,开展阁三里纯井灌水均衡及效益研究,对于指导当前水资源合理调度及工程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证明在引黄灌区内部分区域开展纯井灌是必要的、合理的、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山东禹城引黄灌区非充分灌溉配水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制定有多种作物且灌溉水源为动态变化的灌区的配水计划,提出了由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2级模型组成的配水模型。其中非充分灌溉配水模型包括优化模型和模拟模型2部分,优化模型的方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模拟模型的方案便于实施。模型中联合运用引黄水和地下水,可减少因黄河缺水对农业造成的重大损失。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山东禹城灌溉配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界面友好,实用性强,基本上可灌溉灌区的管理需要。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二期)引黄项目区,插花分布在10个县,水资源时空变化大,灌溉水源除当地水外还引用黄河水补充灌溉,引黄水和当地水丰枯遭遇不同,因此进行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对项目立项和建成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典型年净平衡和水平衡模拟模型2种方法,对引黄项目区农业灌溉水资源水平衡进行了分析计算,使农业灌溉水资源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位山灌区泥沙淤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渠首地区泥沙淤积是整个灌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位山灌区渠道特性及引水引沙特性,说明了渠道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与淤积分布状况,进而阐明了渠首地区多年累积引沙清淤带来占压耕地、土壤沙化、环境恶化等不利影响,并针对灌区泥沙淤积状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研究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对河南省大中型引黄灌区引水的影响,河南省组织了多个部门联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调查,经过近3年的研究,证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主河槽下切,黄河水位下降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各引黄灌区引水困难局面已逐渐显露。提出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对河南省引黄灌溉引水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东营市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现有灌溉面积14.2万hm^2,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量越来越大;黄河水资源日益紧张,黄河断流的影响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针对东营引黄的实际,提出了如下引黄供水的对策;进行灌区老化工程技术改造;修建平原水库;充分利用灌溉间隙,引黄蓄灌源;加强经济调控,合理调整水价;节约用水;严格控制退水,充分利用退水。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引黄滴灌对大田葡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3 a生克伦生葡萄为供试材料,开展全生育期黄河水和地下水滴灌的大田对比试验,监测全生育期内2种水质滴灌处理条件下葡萄的各项指标,分析黄河水滴灌对葡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黄河水能显著影响克伦生葡萄生长发育、浆果外观品质以及果实营养物质含量,能促进新梢枝条生长发育、促进果实膨大、提高果形指数C和硬度P,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和桨果可溶性糖含量WSS分别较地下水处理提高了21.26%和13.59%,Ta含量降低了15.79%.综合分析表明,黄河水滴灌对促进克伦生葡萄新梢枝条生长发育、提高葡萄产量和改善浆果营养品质具有积极意义.试验可为葡萄引黄滴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SALTMOD模型的灌溉水矿化度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套灌区沙壕渠灌域为例,运用SALTMOD模型探讨了区域尺度灌溉水矿化度对根层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层土壤盐分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加,加大排水沟深度和提高渠道衬砌水平可缓解高矿化度灌溉水对土壤积盐的影响;采用地下微咸水和黄河水混合灌溉可有效控制盐渍化的发展,混合比在1∶1范围内时,根层土壤处于脱盐状态,最高脱盐率为23%,脱盐率高于引用黄河水灌溉的脱盐率(4%)。因此,适度利用地下微咸水灌溉,可有效的控制地下水位,节约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的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后,引黄水量大幅度减少。在河套灌区内选择一块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河套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方案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可行性以及井渠结合的合理模式。以MODFLOW软件为计算工具,对不同水井布局方案在某一确定的地下水开采强度下计算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井渠结合区每年开采1200 m3/hm2条件下,连续多年运用能够保持采补平衡。不同的水井布局方案的计算表明,1200 m3/hm2开采水平下,以局部集中布井的布局形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