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用9个普甜玉米(Zea mays L.sacchorata Sturt)自交系作测验种,用新选育的10个普甜玉米自交系作待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对待测系配合力测定中的测验种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甜玉米自交系可筛选出用于测定甜玉米待测系的产量及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的测验种;对测验种的株高选择不严格,而穗重、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生育期及秃尖长对测验种的选择较严格。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栽培品质蛋白玉米(Qpm)能提高食用和饲用玉米产品的营养价值。CIMMYT、得克萨斯A&M大学、Natal大学、南非的育种计划已经培育出了高赖氨酸自交系。有关不同来源的优良QPM自交系在杂种中的配合和表现方面的知识能促进杂交育种中的亲本选配和育种策略制定工作。本文旨在估计不同来源的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间籽粒产量和二级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从而鉴定出它们之间的潜在杂种优势关系。  相似文献   

3.
玉米测验种数目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测验种数目评价李小琴,刘纪麟(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华中农业大学武昌)在玉米配合力测定中,究竟选用几个测验种才能经济有效地测出待测系的配合力,前人的大量研究结论不尽一致,迄今尚未见结合测验种遗传基础的复杂性来研究其最佳数目的系统报道。本……  相似文献   

4.
高油玉米自交系的培育与改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宋同明 《作物杂志》1991,7(3):13-14
一、高油玉米自交系培育的历史与状况卑在40年代,美国伊利诺埃大学的C.M.伍德俄士(WoodWorth)和R.W.尤根海麦(Jugen-heimer)把普通玉米自交系与伊利诺埃高油(IHO)系进行杂交,接着进行几次回交和自交,结合对大胚面籽粒的选择,把一批普通玉米自交系,如WF9、L317和B37等转换成了高油系。这些系原来的含油量为2~5%,新转育的高油系达4~10%。  相似文献   

5.
自交系是玉米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优良的自交系,就不可能组配出优良的杂交组合。因此,长期以来,玉米育种工作者都把选育优良的自交系作为育种工作的中心环节,千方百计拓宽种质资源、丰富育种材料,以期筛选出配合力高、综合性状优异的自交系,为培育有突破性的杂交种创造条件。本文就丰产、优质、抗病、高配合力自交系豫自871的选育研究结果作简要介绍,以期为育种工作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987年,以外引杂交种87001的F2 群体为基础材料,从中大量选株,按系谱法连续多代自交分离纯合,最终获得稳定的自交系。在分离纯合过程中,对选自87001的30多个基本株的早……  相似文献   

6.
含有玉米远缘种质的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用NCⅡ分析方法,对6个含有玉米远缘种质自交系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郑311、郑314和郑388的一般配合力高,可直接利用;而郑312、郑315和郑389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利用;郑312×BT1和郑314×齐319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在玉米育种工作中,对株高等8个性状宜早代选择,而对轴粗应进行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甜玉米二环系选育的早代判别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惠学  陆作楣 《种子》2006,25(5):30-34
本文设计了二环系选育的早代判别法,尝试在二环系选育的早代进行农艺性状选择的同时进行配合力选择,提高组合早代筛选效率。试验利用2个优良甜玉米品种苏甜8号(35×33)和晶甜3号(403×452)的4个亲本配制4个新单交组合;同时利用35和33两个自交系进行测交,得到403/35//33、403/33//35、452/35//33和452/33//35四个测交组合,比较分析了测交组合的农艺性状,淘汰劣势组合,将选留的2个优势组合按常规育种的方法分别得到5个和6个选系,分别与相应的测交自交系35和33进行测配,得到11个验证组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5和4-6是能显著增产且综合性状优良的二环系。试验表明:从早代筛选出的优势组合中选育出优良二环系的概率是比较大的,但要注重自交后代不同单穗选系之间的比较筛选。  相似文献   

8.
河南主要优良玉米自交系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择9个河南省当前玉米育种的主要优良自交系按Griffing方法4设计组配36个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等15个性状的配合力及不同性状配合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除了出籽率外,各自交系其余14个性状的配合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自交系单株产量GCA与籽粒长、穗位高GCA之间显著相关;昌7-2、洛06、济533、郑22利用潜力较高,豫8701、中72、868利用潜力中等,洛1544、郑58利用潜力较低;自交系总配合力效应(TCAˊ=gi+ssi.)能够直观地反映自交系利用价值的大小,是较好的的配合力综合评价指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作者对这些自交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自交系的改良和利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高油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和优势模式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分属Lancaster、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外引种质群等5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代表性自交系Mo17、7922、K12、丹340和8701为测验种,以来自于BHO、ALEXHO、RYD HO、SYN DO等4个不同高油群体的20个自交系为被测系,利用NCⅡ设计分析了被测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及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 20个高  相似文献   

10.
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及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6个玉米自交系的单株粒重等15个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各性状配合力在P1、P2组内不同自交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1组亲本配合力总效应大小顺序为:ZK01-1>ZK01-2>郑58>9058>248>ZK01-3>齐319;P2组亲本配合力总效应大小顺序为昌7-2>ZK02-2>ZK02-1>LX9801>永35-2>H21>ZK02-4>ZK02-3>黄早4。郑58改良系ZK01-1、ZK01-2在玉米育种中有较大利用价值;昌7-2改良系ZK02-2、ZK02-1在玉米育种中有较大利用价值。行粒数和粒长是决定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在玉米育种中应作为优先考虑的性状。  相似文献   

11.
7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配合力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模式4设计,对7个自交系主要穗部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1)D902、苏65、1043单穗粒重GCA效应较高,丹大粗混穗粗,穗行数GCA效应较高.(2)21份组合中,苏65×1043、丹大粗混×96-132、丹大粗混×D902、1441×1043、1043×交51等组合单穗粒重SCA较高,为强优势组合.(3)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4个性状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大,宜早代选择;株高、行粒数、穗位高、秃尖、单穗粒重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大,宜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选系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8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新选的15个自交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以及主要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表现突出,且构成产量因子性状GCA表现也较好的新选自交系有GP2-1,GP5-2和GP5-5;SCA值高、杂种优势强的组合是48-2×GP3-3和ES40×GP1-2;在穗长、秃尖长、穗粗等12个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而穗重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非加性效应。因此,对于高产组合的选配,至少要选择1个GCA高的材料作亲本,并在此基础上兼顾SCA的选择,而利用群体自交选系则应根据性状遗传特性决定其选择时期和选择强度。  相似文献   

13.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配合力,可以为探明自交系的应用价值提供技术支撑。选用11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7个玉米地方种质新选的自交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以及主要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表现突出,且构成产量因子性状GCA表现也较好的新选自交系有P1-1、P1-16和P1-14;SCA值高、杂种优势强的组合是P2-4×P1-10;在株高、穗位高、穗行数等4个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而穗长、秃尖长、百粒质量等5个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非加性效应。因此,对于高产组合的选配,至少要选择1个GCA高的材料作亲本,并在此基础上兼顾SCA的选择,而利用地方种质选系则应根据性状遗传特性决定其选择时期和选择强度。  相似文献   

14.
以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140份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0.4 mmol·L-1的AlCl3溶液处理玉米幼苗,测定其相对根长、相对叶绿素含量、相对株高、相对鲜重和相对干重等值并汇总排序,进行耐铝性鉴定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系统聚类分析将140份甜玉米自交系分为4个类群,类群Ⅲ中自交系平均耐铝水平较高.分析140个甜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