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华苦茶是湖南省珍贵的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之一.近年来,对永州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主要围绕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多个乡镇,对其他县区涉及很少.从永州地理及自然环境特点上看,适合野生茶的生长区域应更为广阔.因此,对其具体分布情况和种群特征作进一步研究十分必要.对永州3条山系分布的原始型茶树资源进行采样比对分析,所调查区域的野生茶资源...  相似文献   

2.
大理茶是栽培型茶树的野生近缘种,了解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于大理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利用30对茶树核心SSR引物,对3个代表性的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居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在所有大理茶样本中都能扩增出特异性产物,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14个,PIC范围为0.041...  相似文献   

3.
明溪县地处闽西北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森林覆盖率高达81.3%,享有"绿海明珠"之美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县,是新兴的乌龙茶、绿茶、红茶多茶类生产区,属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2011年"明溪野生茶"被列入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管护品种,品种编码号:闽GY007。因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明溪至今尚保存着丰富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实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闽东茶区宁德市的部分至今幸存的稀有野生茶资源状况,观察记载了梅鹤姑娘坪的门头厂、乌坑和八都镇洋头村大车坪等多种“苦茶”的生物学性状;同时介绍了产地自然环境条件;提出了保护利用野生茶资源的建议意见。为今后深入研究我省茶树物种起源及遗传育种提供宝贵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本文从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特性、叶片解剖学与细胞学特点、茶叶主要生化组分、茶类适制性及品质特征、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初步推断分布在福建茶区的野生茶树多为栽培类型;通过茶叶生化组分测试和感官品质鉴定,从中筛选出具有咖啡碱含量较低或味苦且品质表现优异的野生茶树种质(单株),可为福建提供良好的茶树遗传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6.
茶树资源考察组在安溪和永春两个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的带领下,考察了当地分布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结果有新的发现。野生茶与栽培品种比较,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分布海拔较高,植株为小乔木或乔木型,叶大较薄而硬脆(上表皮革质层较厚、叶肉石细胞较多),叶尖长,栅状组织单层,分枝能力差,少花少果。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潮州野生茶树资源中发现了以可可碱为优势生物碱的种质资源14份,可可碱含量在29.87~55.94mg/g,其优势儿茶素为GCG,含量在20.99~42.21 mg/g,未检测到EGC和ECG。这14份茶树种质资源在生物碱及儿茶素特征上与‘南昆山毛叶茶’较为相似,可能为茶种近缘植物或天然杂交种,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其余11份资源以咖啡碱为优势生物碱,其优势儿茶素单体为EGCG,含量在43.54~96.89 mg/g,可能为茶种。在特异生化成分种质资源方面,发现高咖啡碱资源1份(含量56.64 mg/g)、高可可碱资源5份(Tb> 50 mg/g)、高EGCG茶树资源1份(含量96.86 mg/g)和高EGC茶树资源2份(EGC> 30 mg/g),可为相关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调查发现英德市石门台、五郎嶂等地有野生茶树分布。研究表明英德野生茶树单株生化成分组成及含量变化差异大,部分资源表现出水浸出物含量高、咖啡碱含量高、富含EGC等特征。发现水浸出物含量在48%以上的资源有3份,EGC含量超过6%的优质红茶资源有18份,高咖啡碱资源有6份。这些特异资源的发掘为英德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东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地处华南中心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地方品种和野生茶资源,如粤北的白毛茶、粤东的高香型凤凰单丛、粤中的可可茶、粤西的白云茶以及分布在各茶区的客家中小叶茶资源和特色苦茶等。经过几代茶人的努力,目前收集和保存了1200多份茶树种质资源,为茶树品种的创新选育、深加工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茶树花青素的组成、代谢及其影响因素等种质对茶树花青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讨论了该种质其他生化成分的特点,并从新品种(系)选育和高花青素茶产品开发两个方面综述了高花青素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的进展,旨在为茶树花青素的代谢和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至今,广西金秀县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金秀野生茶树资源调查及研究项目,对金秀县境内原生野生茶的资源、种类及性状进行系统研究。普查工作组在了解、收集古茶树、古茶园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深入金秀、长垌、罗香、大樟、六巷、忠良等8个乡镇及4个野生茶片区,实地察看野生茶生态环境、生长状况,测量、记录野生茶树数据,并进行了植物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主要生理活性研究,从野生茶树资源中选育了10余个优良新品系  相似文献   

12.
选用"茶树"作主题词,词频并含"种质资源",对CNKI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收集1997~2017年国内发表的有关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文献,可获得期刊来源有效题录218条,以齐普夫第二定律为依据可筛选出30个高频关键词.通过构建相异矩阵,由SPSS进行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显示,20年来国内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主题可以划分为4个类别,即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生化成分的分析和茶树育种是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主题结构及热点研究领域,整体表现为研究主题明确,但热点研究领域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3.
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是华南茶区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区,其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及野生茶树资源非常丰富,是作为茶树选种、育种非常重要的原始材料。因此对华南茶区茶树种质资源品种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促进华南茶区茶叶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项目组参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行动,对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普查、调查和征集、收集,共普查、调查和征集、收集茶树种质资源165份,涉及45个农业县(市、区),范围为东经109.176821°~114.005865°、北纬24.943720°~29.819774°、海拔31.33~1469.00m,并对湖南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是茶树种质资源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茶树育种的基础理论工作。本文拟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175 3年林奈氏 (C Linnaeus)将茶树命名为Theasinensis,并以此为模式建立了茶属GenusTheaL 1881年孔茨氏 (O Kuntze)给出了茶树的拉丁学名CamelliaSinensis (L )O Kuntze . 1874年戴尔氏 (W Dyer)将茶属并入山茶科山茶属 ,建立了茶组Sect Thea (L )Dyer 175 8年席勒氏 (J R Sealy)…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派员参加的桂西山区作物种质资源考察队茶叶专业组,在1992年的桂南宁明、龙州、防城、凭祥、上思等地的考察中,接连发现野生茶树,其中地处中越边境的大青山、公母山以及十万大山的边远山区,茶树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金花茶与野生茶常混生其  相似文献   

17.
本书总结了历年来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和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茶树)成果,并从资源收集与保存、资源创新利用、品种选育和产业开发等方面对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及保靖黄金茶等五大地方特色茶树资源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鹧鸪茶是具有海南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代茶饮料植物和药用植物,已开发成为广受欢迎的特色旅游产品,但大规模的人为无序开发对野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通过对海南野生鹧鸪茶进行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保护利用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海南全省10个市县共13个调查地点中,仅2个地点的野生鹧鸪茶基本未受到人工影响,其余地点的野生植株长势较弱,人为破坏较严重,部分生境已受到人工开垦的影响;先后收集保存285份鹧鸪茶种质资源,并在异地建设种质资源圃安全保存;对收集保存的285份资源进行5个描述性状和6个数值性状的植物学鉴定评价,其中描述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9~1.74,数值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93~2.11,说明收集保存的鹧鸪茶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可为人工培育优良鹧鸪茶无性品系提供了资源基础和评价数据。  相似文献   

19.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生产最根本的物质资料。通过调研,摸清了浙江省长兴县栽培型茶树、野生古茶树和本地培育的新品系等茶树种质资源现状与各类面积及其比重,从适制性、开采期和抗逆性三个角度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最后针对现存的三个不利因素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变异,加上劳动人民在茶事实践中不断地选育,形成了种类繁多的茶树种质资源。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始于30年代,但系统的研究还在建国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家加强了对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