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广泛实施集流节灌 挖掘农业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集流节灌对抑制水富,缓解水资源矛盾,提高农作物品质方面的意义,进而提出大力推广集流节灌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用水资源,挖掘发展潜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集雨节灌是雨水集蓄利用与节水灌溉工程的有机结合,集雨节灌工程的发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雨水利用、农业灌溉闯出了一条新路。介绍了山东省宜发展集雨节灌工程的区域情况,对山东省集雨节灌的现状和工程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山东省集雨节灌工程的发展需求、发展潜力、发展目标、投资水平、产出效益、并提出了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北方旱作农业区年降水350~600mm,且集中在7、8、9三个月,径流损失严重。而水窖集流技术则能有效地收集径流,并在播种及生育期缺水时补灌关键水,实现高产高效之目的。下面介绍其配套技术,供农民朋友们参考。1 膜下沟灌技术在传统沟灌基础上,通过在沟垄上覆盖地膜,再配合抗旱坐水播种技术,可保全苗高产。(1)整地 机械深耕,旋耕整地,使土壤细碎、无残根,土块小于3cm。按株、行距要求挖坑作垄,坑施基肥。以种植玉米为例,垄宽40cm、沟宽39cm,在沟中再挖15cm的小灌沟,每5m做一拦水结。(2)坐…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山丘区集雨节灌工程模式及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宸 《节水灌溉》2007,(4):63-64,66
立足河南省山丘区实际,提出了具有河南省山丘区自身特点的集雨节灌工程模式,并对典型代表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了传统大田农业模式对集雨节灌工程发展的制约,强调集雨节灌应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紧密结合,优质高效,突出效益.  相似文献   

5.
集雨节灌增产效应及对甘肃农业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甘肃省多年来开展大田粮食作物集雨节灌的研究和示范成果.分析提出了集雨节灌条件下,旱地大田作物的增产效益指标,并评价了集雨节灌对甘肃农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集雨节灌旱地春小麦最佳补灌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南部半干旱地区,对春小麦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覆膜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灌水30mm,与不灌水相比,均有增产效果。其中在拔节期灌水30mm产量可增加371.1kg/hm^2,水分利用率提高11.2%。考虑降雨分布等因素,认为拔节期是地膜春小麦集雨节灌最佳补水时期。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宁夏区南部山区实施集雨窖灌农业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对其集雨节灌工程投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论:集雨节灌工程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受益农户;工程资金由各级财政部门统筹管理,专款专用;要坚持“谁建设,谁拥有;谁管理,谁使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1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大部分地处高原,由于受山脉高原阻挡,季风难以深入,降水少,蒸发量大,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不断发展,水资源总量十分有限,属于干旱地区。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2373亿m3/a,其中地表水资源为2189亿m3/a,仅占全国地表水资源的1/12,地下水天然资源初步估算为1124亿m3/a,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1/8。再加上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所以缺水问题世世代代困扰着西北人民。建国后,国家在西北地区修了不少水库、抽水站、塘、渠等水利工程设施,解决了很多地方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9.
高塬沟壑区集雨节灌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塬沟壑区塬、坡、沟、川自然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多种集雨节灌形式的适宜范围,提出了各个地貌单元适宜发展集雨节灌的模式,对集雨节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集雨节灌研究工作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总结甘肃省自1996年开始实施“集雨节灌工程”以来,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的集水工程、蓄水工程以及灌溉工程建设利用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遍 适宜于在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的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模式和适宜的单元工程发展规模;根据不同的降水量分区,分析确定了各利用模式下的工程建设投资水平;根据目前雨水灌溉农业的发展现状,选定代表作物,分析了集雨节灌工程不同利用模式的经济可行性,为今后制定雨水利用发展规划,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农业灌溉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期以来,云南省的灌溉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极不适应,深入部析了云南省农业灌溉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农田灌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灌水新技术推广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使水利更好地为云南农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胶州市节水灌溉项目,介绍了项目区的概况,分析了水资源供需平衡,简单概述了示范区各种试点灌溉方式、管道布置和设备组成、灌溉制度.项目区按照"集中连片、做大规模、高效技术、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建成,形成了 "因地制宜、技术先进、分类指导、注重计量、突出效益"的节水灌溉技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区的成功建设和良好效益,为节水灌溉的规模发展起到了应有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保护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微咸水灌溉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合理利用地下微咸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对国内外利用微咸水灌溉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New water consumption pattern of rice under water-saving irrig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nce 1982 tests of rice irrigation technique of controlled soil moisture content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Mairendian Testing Station of Hohai University and Jining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 water consumption (including ec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onsumption) and output of rice vary considerab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rrigation techniques used. In this paper, the water-saving effects a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eti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ce growing and physiological indices such as soil moisture, soil air, soil temperature, leaf area index and stoma aperture etc., and rice root growth and a formation of an ideal colony. This irrigation technique makes watering quota most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The water consumption is reduced by 41% and only 46.8% of water are required for flooding irrigation. Rice yield increases by 15%. Not only are interplant evaporation and field seepage greatly reduced but also transpiration is greatly reduced under controlled irrigation. New water consumption pattern of rice growing is thus formed.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灌溉技术采用定时人工整体灌溉,不能根据土壤含水情况进行节水控制,存在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基于物联网和PLC设计了一种新的农田智能节水施灌系统,从硬件和软件两部分进行优化研究。系统硬件主要由中央处理器、PLC模块、射频信号传感器、土壤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组成,系统硬件内部PLC模块主要负责控制节水灌溉架构,在农田监测终端上所收集到的信号在微处理器中实现转化,转变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辨识的脉冲信号。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确定最适宜的浇水量和灌水时机,采用CC2591型射频信号传感器提高传感速度,选择HL-TTN1土壤传感器检测土壤的含水量,PT100型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通过物联网针对需要灌溉的土地进行网格化处理,采集传感器测试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等环境参数,引用Zigbee协同开关设置节水灌溉程序。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物联网和PLC的农田智能节水施灌系统土壤含水量计算误差在2%以内,能够达到目标值,远程网格节水控制准确度高达98%以上,使农田生长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用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水稻区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不同类型的缺水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水利设施不是,调蓄能力低;工程配套不全,老化严重,效益衰减,水浪费严重等。针对这些不同缺水类型,提出了高效用水创新组合方案,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及现有工程改造配套,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重视排灌结合,以及鼓励农民参与灌溉管理。  相似文献   

17.
节水灌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节水灌溉项目的复杂性及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在广泛调研与咨询的基础上,结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动态,论述了节水灌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提出了节水灌溉项目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及预测评价方法,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方水稻生育期降雨预报准确率评价及节水灌溉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例,收集了中央气象台2012—2015年的三季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内未来7 d降雨预报数据和实际观测降雨数据,采用正确率、漏报率、空报率、TS评分及ROC对降雨预报准确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节水灌溉策略.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晴雨预报正确率达76.3%,早稻的漏报率总体低于晚稻,空报率高于晚稻,小雨TS评分相差较小,中雨及以上量级降雨晚稻明显小于早稻;1~7 d预见期的ROC下的面积都大于0.5,表明命中率大于虚警率,都有正的预报价值,可用于灌溉管理.返青期、乳熟期和黄熟期早稻的正确率为80.1%~88.6%,如果预报结果在小雨及以上量级可不灌或少灌;分蘖前期、分蘖后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正确率稍低,为64.9%~77.2%,此期间如果遇连续无雨和小雨预报可按照需水量进行灌溉,如果预报2~3 d内有中雨或以上降水则应减少灌溉量;早稻与晚稻相比虽然预报的准确度较低,但降雨预报次数和实际降雨次数更多,尤其遇到中雨及以上量级预报时,可适当减少每次灌溉的水量.考虑降雨预报的准确度进行灌溉决策既可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又可避免灌水浪费,从而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The overall irrigation efficiency, ep, for the irrigationnetworks in the Thessaloniki plain, in Northern Greece, wasestimated from historical data, spanning eight years. Irrigationnetworks differ regarding the method of water delivery and themethod of field application. Overall irrigation efficiency is theparameter which helps to adjust water supply to meet the actualcrop water requirements. A method is introduced which calculatesnetworks ep using spatially distributed data. Efficiencyvalues for all system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Seasonally averaged ep values for eight years for 32(surface and sprinkler) irrigation networks ranged from 0.38 to0.81. Analysis of the time series ep values can identifyoperational factors that might affect network ep. Sprinklerand surface network irrigation efficiencies did not show anysignificant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20.
根灌高效节水农业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灌是一种能将水直接灌到植物根部的高效节水农业新技术,具有抗旱、保水、施肥、改良土壤和防治地下病虫害五种功能。通过与滴灌技术的比较,根灌的优越性在于:治理戈壁沙漠效果显著;种植瓜菜节水高产;用于经济果林速生丰产;种植花卉节水省工。根灌适合于经济林、瓜菜和玉米等,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