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火力楠、木荷、油茶3种防火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各季节3种防火树种树枝、树皮、树叶的含水率、燃点、热值、灰分含量、粗脂肪含量、木质素含量、粗纤维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以评估不同树种在不同季节的燃烧性。结果表明:各季节3种防火树种树枝、树皮、树叶的含水率、燃点、灰分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总体为木荷>油茶>火力楠;热值春季为油茶>木荷>火力楠,秋冬两季为火力楠>油茶>木荷;粗脂肪含量各季节均为火力楠>油茶>木荷;粗纤维含量各季节均为油茶>火力楠>木荷。研究结果为3种防火树种的防火效能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的一项基础设施,选择了木荷、火力楠、海南蒲桃3个树种进行防火林带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木荷、火力楠、海南蒲桃3个树种的造林成活率都较高,均达到90%以上,造林保存率也达到75%以上,海南蒲桃生长从幼苗开始就一直表现很好,生长迅速。火力楠树干圆满通直,树冠宽大,侧根发达;木荷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下表现仍然很好,适应性强,能较快形成隔离带。说明在防火林带建设中木荷、火力楠、海南蒲桃3个树种均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郑宝定 《安徽林业》2013,(1):27-29,50
在同一坡向、同一造林密度、同一抚育措施,而在不同海拔坡段条件下对生物防火林带10年生火力楠造林胸径、树高、冠幅和阻火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坡段对火力楠胸径、树高、冠幅生长有显著影响,不同海拔坡段火力楠对阻火效果明显不同。火力楠作为生物防火林带造林树种,要选择适宜的海拔坡段,以提高其生长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阻火效果。  相似文献   

4.
谈火力楠防火林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力楠亦称醉香含笑,主要分布我国广西、广东,近年来,湖南、福建亦有较大面积引种,是南亚热带常绿速生用材树种,也是优良的绿化树种和防火树种。本文仅讨论火力楠在森林防火上的应用问题,试图为营林防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火力楠的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火力楠在福建省尤溪县的引种生长表现、主要造林技术及在生物工程防火、栽培香菇、制浆造纸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指出火力楠是一种多用途的速生阔叶树种,可以大力推广造林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火力楠防火林带阻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防火工程已被生产实践证明是预防森林火灾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火力楠(Micheliamac-cluei)原产于南亚热带的广西、广东,在福建省引种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在全省各地推广造林,生长普遍良好。火力楠的防火特性问题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其防...  相似文献   

7.
防火林带营造木荷火力楠混交林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尾松低产林改造,营造防火林带木荷火力楠生长效果进行了调查,发现林木生长良好。结果显示:经过14a的培育,其林木生长不同,木荷火力楠混交林的林分生长量,比木荷、火力楠纯林的林分生长量更具优势,平均树高、胸径、树冠、枝下高、郁闭度、单株材积、蓄积量,分别比木荷、火力楠纯林林分平均树高大13.54%、8.55%,胸径粗18.39%、14.21%,树冠大8.24%、22.26%,枝下高8.75%、17.67%,郁闭度大2.13%、3.23%,单株材积大45.43%、41.18%,蓄积量大54.95%、37.54%。土壤肥力N、P、K分别提高0.9%、1.92%、1.79%,1.80%、6.00%、3.64%。木荷火力楠混交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效控制林火蔓延,可减少森林火灾和灾后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一、技术概况该技术是在研究火力楠植物精油提取研究过程中,通过探索不同火力楠植物组织利用不同提取技术后研究而来,是采用火力楠假种皮包裹的种子一起,经粉碎后,采用低温连续相变技术进行批量提取火力楠植物油。本技术具有原材料丰富且容易获取,可批量处理及提取,操作简单快捷、批处理量大、生产成本低、萃取容积大,高效、产品无溶剂,不破坏提取物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清源 《绿色科技》2014,(3):161-162
指出了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大面积栽种的林木树种,火力楠与马尾松在生长特性、环境需求方面优势互补,适宜进行混交林栽培。分析了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的可行性,拟定试验方法,选取标准地进行了实地栽培对比。经过对混交林与纯林的生长情况、林分生物量对比、林分水源涵养量等多方对比与研究,认为马尾松与火力楠混交林的综合指标优于马尾松纯林与火力楠纯林,马尾松与火力楠的混交具有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物量及水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政 《防护林科技》2004,(1):6-7,26
对马尾松火力楠行状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及火力楠纯林乔木层生物量、地上部分持水量、土壤渗透性能及贮水能力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物量大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混交林地上部分持水量大,土壤渗透性和贮水能力强,其综合水源涵养力强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不同矮化技术对火力楠采穗圃穗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矮化处理的火力楠采穗圃苗木生长差异不显著;影响火力楠穗条产量的关键是培养火力楠第一轮盘枝Ⅱ级侧枝;密度和截杆等技术不同程度影响火力楠穗条产量,但影响因子较低;要营建高产稳产火力楠采穗圃,应选择苗木粗壮优良无性系苗,采用三角形高密度配置。并对树冠采用低强度修剪,能迅速提高火力楠穗条产量。  相似文献   

12.
<正>一、技术概况该技术是在研究火力楠植物精油提取研究过程中,通过探索不同火力楠植物组织利用不同提取技术后研究而来,是采用火力楠假种皮包裹的种子一起,经粉碎后,采用低温连续相变技术进行批量提取火力楠植物油。本技术具有原材料丰富且容易获取,可批量处理及提取,操作简单快捷、批处理量大、生产成本低、萃取容积大,高效、产品无溶剂,不破坏提取物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虎皮楠、光皮烨、火力楠三种7年生阔叶树在20米宽林带中生长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树种在树高、胸径、每公顷蓄积三个方面,虎皮楠与火力楠间无显著差异,而光皮桦与虎皮楠、火力楠的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林分燃烧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火力楠纯林和杉木纯林,林分燃烧的定量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火力楠纯林的林分燃烧性均低于杉木纯林,经多目标决策认为,不同模式混交林均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和较强的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其中以3:1的杉木、火力楠带状混交林为最佳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和生物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的总生物量要高于两者的纯林生物量,但营养元素无论是在于马尾松纯林、火力楠纯林或者是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树干中含量都是最小,在叶中的含量最大。并且马尾松根系中的部分元素(等)要大于火力楠,而在叶中马尾松养分含量要小于火力楠。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火力楠是一种经济、生态、观赏等综合效益极佳的优良用材树种,在福建省得到了广泛的栽种,在国家倡导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背景下,积极研究火力楠的栽培和移植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推广火力楠的开发利用,提高林木种植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详细阐述了火力楠的栽培和移植技术,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火力楠是一种经济、生态、观赏等综合效益极佳的优良用材树种,在福建省得到了广泛的栽种,在国家倡导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背景下,积极研究火力楠的栽培和移植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推广火力楠的开发利用,提高林木种植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详细阐述了火力楠的栽培和移植技术,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开始,在闽清美菰林场开展了秃杉引种并安排秃杉火力楠混交造林试验,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比例设3:3和1:1两种,秃杉纯林为对照。人工林12年生时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与火力楠混交可以提高生长量,改善林分结构和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在该试验条件下,秃杉火力楠混交林采取3:3的比例其效果更好。秃杉火力楠混交林研究为秃杉人工林合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人工林的生长特性及改土效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火力楠的树高、胸径及材积的速生期分别在 4~ 14a间、5~ 16a间及 11~ 18a间 ,大约在 14~ 16a后 ,生长明显趋于下降。根据生长发育特点 ,在现有林分密度条件下 ,14~ 16a间应进行适当的间伐 ,以提高林分生产力 ,培育高产、优质的火力楠用材林。此外 ,火力楠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是闽南沿海山地土壤改良、低产林改造及防治松杉多代连栽地力衰退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20.
针对营造的3年生火力楠秃杉混交林、纯林的林木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秃杉混交林的平均林木生长量均大于火力楠纯林、秃杉纯林生长量,3年生的火力楠混交林树高、地径生长量为纯林生长量的1.10倍和1.15倍,而3年生的秃杉混交林树高、地径生长量为纯林生长量的1.11倍和1.16倍。在造林保存率上,火力楠、秃杉混交造林火力楠纯林造林秃杉纯林造林,混交造林保存率较高。在年均林木生长量上,混交林也优于纯林生长量。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林分营养空间,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升林木生长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