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白潜叶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2010年对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Herrich-Schaffer)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后发现,杨白潜叶蛾在河南省濮阳地区1a发生5代,代数比较整齐。以蛹茧主要在树干粗皮缝内、落叶等处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开始交尾产卵,每头雌蛾产卵26~78粒,产于杨树叶片正面,90%在侧脉旁。孵化后幼虫直接钻入叶片内潜食叶肉危害,被害处呈黑褐色虫斑,之后叶组织枯焦。幼虫老熟后有吐丝下垂习性。9月上中旬第5代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并越冬。各虫态发育历期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成虫具趋光性,♀♂比为1∶0.93。幼虫期天敌有寄生蜂3种,其中寄生率最高的一种为杨白潜叶蛾绒茧蜂(Apanteles SP)。  相似文献   

2.
为摸清杨柳小卷蛾Gypsonoma minutara Hübner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在鲁西南地区的生活史,通过室内饲养与林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观测杨柳小卷蛾成虫、卵、幼虫、蛹的形态特征,林间调查其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虫1 a发生3代,以初龄幼虫在树皮缝隙等处结薄茧越冬。5龄幼虫吐丝缀叶危害。3代幼虫的孵化盛期分别在6月中旬、8月上旬、9月中旬,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单雌产卵量平均64.3粒。研究结果可为杨柳小卷蛾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网室内观察杨白潜叶蛾在12个杨树品种上自由选择产卵后对各品种的危害,分析了杨白潜叶蛾对不同品种杨树的当年截干树和3年生树的危害差异。结果表明,杨白潜叶蛾对不同品种杨树的叶片危害率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品种的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除2 025杨和50杨外,其对同一品种的3年生树的危害普遍低于当年截干树。  相似文献   

4.
杨白潜叶蛾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濮阳选用杀铃脲等4种不同浓度杀虫剂对杨白潜叶蛾幼虫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对比试验,结果显示5%杀铃脲SC、10%吡虫啉WP和48%毒死蜱EC1000倍效果最好,喷药后11 d相对防效均为100%;其次为10%吡虫啉WP、1.8%阿维菌素EC、5%杀铃脲SC和48%毒死蜱EC 1500~2 000倍,相对防效在88%~98%。本着经济、有效、环保的原则,建议生产上在幼虫危害初期用5%杀铃脲SC 1 500~2 000倍树冠喷施或与其它3种杀虫剂2 000倍交替使用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双色鹿尺蠖Alcis bastelbergeri(Hirschke,1908)是危害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的主要害虫,2012年在内蒙古地区首次发现。作者采用室内饲养与林间笼养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明确了该虫卵、各龄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室内卵产在笼壁上,室外产在树干、树杈、杂草上,呈不规则散布,产卵量200余粒,卵历期11~15 d;幼虫共5龄,以2龄幼虫越冬;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土层中化蛹,暗红色,蛹历期20~24 d;成虫灰褐色,雌蛾平均寿命15 d,林间雌雄比为1∶1.1。  相似文献   

6.
油茶尺蛾(Biston marginata Shiraki )是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阔叶混交林内出现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空间分布调查和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7种抽样调查方法均可用于油茶尺蛾幼虫密度的调查,其中Z字形法为最佳的抽样方法。坡位、坡向、树种和树冠方位对幼虫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上坡的显著高于中坡和下坡的幼虫密度;南坡的显著高于其它坡向的幼虫密度。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理论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以Iwao回归模型为基础,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油茶尺蛾(Biston marginata Shiraki)已成为广东省中山市阔叶混交林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7种抽样调查方法均可用于油茶尺蛾幼虫虫口密度的调查,其中z字形法为最佳的抽样方法。坡位、坡向、树种和树冠方位对幼虫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上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中坡和下坡;南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坡向。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以1wao回归模型为基础,确定了最佳的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8.
杨小舟蛾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 7种聚集度指标 ,测得杨小舟蛾第 1,3代卵块在杨树林内的空间分布型属均匀分布 ;第 1代幼虫属均匀分布 ,第 3,4 ,6代幼虫属聚集分布。通过方差分析 ,F检验和SSR测验表明 ,杨小舟蛾第 1,3,4 ,6代幼虫在树冠东、南、西、北 4方位间虫口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第 1,3,6代幼虫在树冠上、中、下 3层间虫口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第 4代幼虫在树冠上、中、下 3层虫口数量差异为 :上层与下层及上层与中层间差异均极显著 ,中层与下层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应用1.2%烟碱·苦参碱乳油不同浓度药液喷雾进行了防治雷公藤丽长角巢蛾幼虫试验。结果表明:1.2%烟碱·苦参碱乳油对丽长角巢蛾幼虫具快速、高效的控制效果。1∶1000、1∶1500、1∶2000倍液试验室测定,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在24h、48h、96h达100%,药效持效期7d;林间防治害虫死亡高峰在药后2~3d,虫口减退率分别为100%、95.35%、82.64%,防治效果方差分析差异极显著(F2,6=20.2954,P0.01),其中1∶1000与1∶2000倍液差异极显著,其余为显著;喷药后第7d防治效果分别达100%、100%、96.56%。综合考虑防治效果与成本核算,生产上选用1∶1500倍液可实现对林间害虫的快速控制。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海南凹鸠蛾1龄、4龄、5龄幼虫和蛹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结果表明,1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分别为(-20.26±0.54)℃和(-19.03±1.29)℃,显著低于4龄幼虫和5龄幼虫和蛹;其他各虫态过冷却点顺序由低到高分别为蛹<5龄幼虫<4龄幼虫,冰点各虫态由低到高顺序为蛹<4龄幼虫<5龄幼虫。4龄幼虫与5龄幼虫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但其冰点差异显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南凹鸠蛾在我国的适生性区域。  相似文献   

11.
灭幼脲Ⅲ号防治杨白潜叶蛾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susinellaHerrich -Schaffer属潜蛾科 ,是杨树苗木、幼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几年来 ,杨白潜叶蛾在郓城暴发成灾 ,发生株率 97.4%,平均每百叶有虫2 41头 ,发生严重者整株叶片形成黑褐色虫斑 ,虫斑逐渐扩大 ,常由 2 - 3个虫斑相连形成棕黑色坏死大斑 ,致使整个叶片焦枯、脱落。为进一步探讨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我们于2 0 0 1年 6月在郓城何庄林场对杨白潜叶蛾进行了 2 5 %灭幼脲Ⅲ号不同浓度的防治试验 ,现报道如下。1 试验材料供试药剂 :2 5 %灭幼脲Ⅲ号悬浮剂 (广东省东莞市瑞得…  相似文献   

12.
对长鞘卷叶甲种群在绿竹干上的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虫态分布的理论最大值分别为卵在竹干7~8m处,幼虫在竹干5~6m处,蛹在竹干4~5m处,成虫在竹干底部1~2m处;随着该虫发育,种群在竹干上的分布高度逐渐下降.进行林间虫情调查时,可调查竹干4m及以下竹高范围的虫口密度,再应用Gauss模型、三次球状模型、Peal-Reed模型分别估测卵、幼虫、蛹和成虫种群在整株竹子上的发生数量.  相似文献   

13.
对同安钮夜蛾(Anua indiscriminata Moore)幼虫在桉林的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在室内测试了几种农药对其幼虫的毒性,结果表明,同安钮夜蛾幼虫在林间为聚集分布;其虫口密度在同一树冠不同方向或层次上的分布差异不显著;坡向对同安钮夜蛾幼虫的分布影响显著,南坡的虫口密度高于北坡的。在供试的农药中,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0.67 g/L液、1.8%阿维菌素乳油0.25 g/L液、保尔或锐劲特0.5 g/L液、0.3%印楝素乳油2 g/L液、1.3%鱼藤氰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g/L液对同安钮夜蛾5~6龄幼虫的毒杀效果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4.
熊文 《福建林业》2022,(3):42-45
对黄褐球须刺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观察,并进行了白僵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黄褐球须刺蛾在福建福州、龙岩一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茧中越冬,翌年6月上旬成虫羽化。第1代6-10月,第2代(越冬代) 9月-翌年6月。林间利用球孢白僵菌1×108孢子·mL-1孢子悬浮液防治幼虫,施菌后10 d幼虫死亡率为71.6%~85.0%,防治效果为69.3%~83.2%。研究结果可为黄褐球须刺蛾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形态学的角度对在浙江省板栗果实上危害的五种蛾类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简明实用的幼虫林间检索表和蛹林间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以白城市3个样点30株长白松幼树调查数据作为依据,探究树冠和分枝的基本结构.结果表明:树冠的一级枝条和二级枝条数量均与树龄呈负相关;一级枝条数为2~5个,水平分布符合均匀分布规律;分布在1~2轮枝层的二级枝条数量最多,数量随轮枝数增加显著降低,水平分布符合均匀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2011年至2013年西藏林芝地区川滇高山栎受到食叶害虫朱颈褐锦斑蛾的严重危害,但文献资料仅有该害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记载。研究朱颈褐锦斑蛾的生物学特性和完整的形态特征,以期为该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选定3个有代表性的观察基地,在每个基地中选择5株典型受害植株,每株按东、西、南、北方向随机选10枝带虫的川滇高山栎枝条,每枝条用纱网笼罩,每星期观察一次,记录斑蛾习性、形态特征等。2011年3月中旬从观察基地采集斑蛾幼虫带回后置于室外饲养,每星期更换川滇高山栎枝条及水1次,每天观察记录幼虫蜕皮、幼虫体长体宽、取食、结茧、羽化、交配、产卵、孵化、越冬等特性。【结果】朱颈褐锦斑蛾成虫雌雄二型,雄蛾头、胸、腹部黑色,腹部时有蓝色闪光,颈片朱红色,雌蛾头部和颈片朱红色,胸部黄色,腹部黑、黄相间,有蓝色金属闪光;蛹被饺子状丝质茧,茧初期为白色,渐变至土黄色;幼虫蛞蝓型,胸足3对、腹足5对,腹足趾钩二横带;卵长椭圆形,鲜黄色,半透明,孵化前1~2天渐变浅灰色。该害虫在林芝地区1年1代,10月下旬以3~4龄幼虫在栎叶及枝梢隐蔽处越冬,次年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8月上旬林间蛹开始羽化,8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随后交尾、产卵,卵6~7天后孵化。成虫白天羽化、活动,交尾当天或第2天14:00—17:00产卵,趋光性弱,食性为单食性。【结论】川滇高山栎是林芝地区的主要树种之一,近年来其受朱颈褐锦斑蛾危害严重,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每年的3月应在川滇高山栎林中对该虫的危害和虫口数量进行调查,提前采取防治措施可有效防止该害虫对高山栎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8.
栎褐舟蛾在吉林辉南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树冠中、下部小枝条上越冬。翌年四月末至五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6月中旬幼虫老熟下树在地下作茧开始化蛹。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期,成虫羽化后交尾产卵,准备越冬。采用人工采卵块、幼虫期喷洒杀虫剂和杀虫烟剂防治均可有效地控制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19.
诱导抗性作为一种新的植物抗性类型,在防御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和产卵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该项研究在室内采用选择性方法,观察了分月扇舟蛾幼虫对不同处理的杨树叶的取食选择行为。用虫害叶喂食2~3龄幼虫48 h,测定其营养效应,分析了喂食虫害叶对分月扇舟蛾的幼虫发育历期、蛹重、羽化率等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生化方法测定了杨树叶片虫害后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虫害叶对分月扇舟蛾表现为忌避作用;机械损伤叶不影响对寄主的选择性。分月扇舟蛾取食虫害叶后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蛹重增加、羽化率降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单宁和黄酮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松阿扁叶蜂4龄幼虫期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集指标法、幂指数法及m - x回归检验的测定,探讨了松阿扁叶蜂4龄幼虫期在林间树冠不同部位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该虫在林间的整株树冠上及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上均属聚集分布。用Bliachith提出的聚集均数来测定聚集原因,当λ<2时,聚集的主要原因由环境条件引起,当λ≥2时,除受环境影响外,还与成虫的产卵行为有关。把树冠内幼虫平均数与树冠各方位、各层次的幼虫均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是密切相关,而树冠北面下层更具代表性,可代表整株作为最适抽样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