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冷式猪床冬季保温措施对妊娠母猪小群饲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水冷式猪床保温措施对妊娠母猪小群饲养的影响,试验选用16头配种4周左右的母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圈栏,每圈栏4头。在试验组猪床单元两端设有门帘来提高猪床内环境温度,测试各组环境温度及观察母猪行为。结果表明:单个猪床单元内1头猪躺卧时,试验组单元内温度比对照组和舍内温度平均分别高3.2和6.9℃,当试验组和对照组舍内温度分别高于11和12℃,均未出现2头猪挤在1个单元内躺卧。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母猪每天平均躺卧时间(18.6和17.8h)和饮水次数(18.5和23.3)差异显著(P<0.05),咬链次数(14.0和19.0)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在猪床单元内排便和排尿分别占总次数的1.8%和12.1%,而试验组分别为0和3.2%。研究结果表明,猪床门帘可提高母猪躺卧区的局部温度和减少母猪的刻板行为。  相似文献   

2.
夏季水冷式猪床的降温效果及其对母猪躺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成年母猪夏季热应激问题一直是困扰现代养猪生产的一大技术难题。该研究利用猪场井水为自然冷源,开发一种水冷式母猪用降温猪床,试验研究不同舍内环境温度(以下简称舍温)条件下,小群饲养母猪的猪床降温效果和母猪对躺卧区域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舍温31.3℃、降温猪床进水温度21.5℃,猪床内的黑球温度较床外低2.7℃;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母猪的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显著降低;舍温23~27℃,77%的猪选择在舍外运动场上躺卧,舍温在27~31℃时,有50%的猪躺卧在降温猪床内;舍温>31℃时,选择在猪床内躺卧的比例达到75%。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躺卧在降温猪床内猪的头数增多。该降温猪床可有效地减缓猪的热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该文论述了影响猪排泄地点的选择和圈栏内污染程度的各种环境(温度、湿度、光、气流速度、垫草)、设备布局(圈栏尺寸、形状、设备相对位置、隔栏方式)、管理(调教、喂料)等因素,并对评价圈栏内污染程度的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指导科学布置圈栏,将圈栏设计成长窄形,漏缝地板设在短向一侧;并尽量育成和育肥分开饲养,避免在育成阶段饲养面积偏大;通过工程手段实现漏缝地板处和躺卧区在温度和气流速度上的差异,以实现猪群在局部漏缝地板排泄。在生产管理中,避免饲养密度过大;通过通风系统控制圈栏内的温度以及空气污染;转群时进行调教,喂料有规律并对疾病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都能降低圈栏污染程度,以实现真正意义的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4.
该文论述了影响猪排泄地点的选择和圈栏内污染程度的各种环境(温度、湿度、光、气流速度、垫草)、设备布局(圈栏尺寸、形状、设备相对位置、隔栏方式)、管理(调教、喂料)等因素,并对评价圈栏内污染程度的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指导科学布置圈栏,将圈栏设计成长窄形,漏缝地板设在短向一侧;并尽量育成和育肥分开饲养,避免在育成阶段饲养面积偏大;通过工程手段实现漏缝地板处和躺卧区在温度和气流速度上的差异,以实现猪群在局部漏缝地板排泄。在生产管理中,避免饲养密度过大;通过通风系统控制圈栏内的温度以及空气污染;转群时进行调教,喂料有规律并对疾病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都能降低圈栏污染程度,以实现真正意义的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型式分娩哺育栏对母猪行为的影响,该试验设计了组合式分娩哺育栏,并进行了饲养试验,同时与普通矩形分娩哺育栏进行了比较。分别记录母猪在哺乳期的采食量以及仔猪的日增质量。在母猪哺乳期的第9、11、14、18天,采用监控设备对8头母猪的行为进行了录像。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式和矩形分娩哺育栏内母猪的站立时间分别占各种行为发生时间的22.74%和6.73%,坐立时间分别占2.22%和7.72%,躺卧行为分别占72.50%和84.55%,组合式分娩哺育栏内母猪走动时间占1.13%,矩形分娩哺乳栏内母猪不发生走动行为。组合式分娩哺育栏组母猪的姿势转换次数高于矩形分娩哺育栏组,每天平均数分别为99次和53次。组合式分娩哺育栏组和矩形分娩哺育栏组每头母猪的采食量分别为5.92 kg/d和5.24 kg/d,仔猪日增质量分别为229.93 g/d和224.85 g/d。组合式分娩哺育栏增加了母猪的活动空间,减少了对母猪身体的限制,母猪可以自由的表达各种行为,母猪的活动量增加,提高了母猪的福利状况,母猪的采食量和仔猪的日增质量因此而得到提高,提高了母猪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
圈栏面积、形状和隔栏方式对猪排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猪在圈栏内的排泄行为是直接影响粪尿在舍内的收集方式和清洁生产的首要环节。在不同的舍饲环境和饲养方式下猪的排泄行为随之变化,该文就育成育肥猪在常见的圈栏饲养方式下,对两种圈栏面积(14.4m2和9.6m2)、两种圈栏形状(长宽比为1︰1和1.5︰1)和隔栏方式(开敞和封闭),进行了两个重复的对比试验,研究这三个因素对猪群排泄区地点和排泄区面积大小的影响。将每个圈栏划分为15个网格区域,利用摄像仪记录猪的排泄行为后,通过observer软件分析落在每个网格区域的排泄频次,将排泄区定义为80%以上的排泄行为发生所在区域之和。结果表明圈栏面积对排泄区地点和面积大小有显著影响(Mann-WhitneyUTest,P<0.001),圈栏形状和隔栏方式影响不显著。并随着猪龄的增长,排泄区地点向漏缝地板方向移动,排泄区面积明显加大(Fridman Test,P<0.05),污染更加严重。应在育肥和育成阶段分开,并设计合理的圈栏尺寸,以实现猪到漏缝地板上排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饲养密度和玩具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行为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确定育肥阶段适宜饲养密度范围。该研究基于中国相关标准和生产实际,采用3×2双因素设计(3个饲养密度水平×有/无玩具),分别设置0.75、1.05和1.35 m2/头密度水平,在各饲养密度水平下设置玩具组和空白组。结果表明,1.35 m2/头饲养密度下,猪的日均质量增长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水平,料重比显著低于0.75 m2/头组(P<0.05);随着密度升高,猪只在群体稳定期的躺卧和饮水时长减少,采食和其他行为时长增加(P<0.05),猪只体表温度、血清皮质醇和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设置玩具能够增加猪只在圈栏内行为多样性,有效减少饮水消耗和异常行为(P<0.01),显著降低血清IgG和炎性细胞因子浓度(P<0.05),有利于增加采食量和质量增长。饲养密度和玩具在影响育肥猪耗水量、躺卧和采食行为上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基于试验结果和国内外研究分析,认为在提供福利设施条件下,1.05~1.35 m2/头的密度范围在发挥育肥猪生产性能、提升福利水平和质量效益方面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
自由式分娩猪栏设计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克服分娩限位栏和传统分娩猪栏固有缺点,增加母猪运动量,降低仔猪死胎率和压死率,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自由式分娩猪栏,并对其生产使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分娩限位栏、传统分娩猪栏和自由式分娩猪栏的死胎率分别为(10.5±3.2)%,(4.1±2.5)%和(4.2±2.6)%(P<0.001)。无仔猪防压构件的传统分娩猪栏母猪从站立到躺卧时的后驱下落时间为3.9 s,产后24 h的翻滚频次高,仔猪被压死的风险较高,其仔猪压死率达(25.5±9.8)%,而分娩限位栏与自由式分娩猪栏的仔猪压死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0.8±3.6)%和(9.24±5.5)%。与分娩限位栏相比,自由式分娩猪栏及传统分娩猪栏的仔猪断奶质量和日增质量都较好(P<0.05)。该研究认为自由式分娩猪栏有利于改善母猪及仔猪的健康与福利。  相似文献   

9.
舍温对母猪行为与仔猪保温箱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分析分娩猪舍温度与保温箱温度对母猪行为和哺乳仔猪保温箱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了高温(30.4℃)和低温( 15.3℃)2个组,选取12头约克夏母猪(每组6头)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低温组的仔猪保温箱利用率(62.4%)较高,而高温组的仔猪保温箱利用率仅为1%:低温与高温组母猪从站立到躺卧的行为转换时间分别为4.0和3.4 s(P<0.05).低温组母猪坐立-腹卧或腹卧-坐立的行为转换频次比高温组母猪的低(P<0.01).低温组未有仔猪被压死,而高温组的仔猪压死率达15.2% (P<0.001).低温组的仔猪增重也相对较快.维持保温箱与分娩舍间适宜温差有利于提高仔猪的保温箱利用率,实现降低仔猪压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养猪微生物发酵床真菌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是一种新型环保的养殖方式,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在分解消纳、去污除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大栏养猪微生物发酵床的真菌空间分布特性,通过空间格局采样、分离鉴定发酵床中的真菌并统计其在不同空间的种类与含量;利用空间分布频次、空间分布型指数、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特征等指标,评估发酵床真菌种群的空间分布特性,为养猪发酵床管理、猪粪资源化利用、猪病防控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32个空间样本中共分离鉴定出真菌18个种,归于10个属,其中种最多的是曲霉属,包含7个种。发酵床不同空间样本的真菌种与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种数为1~4,数量为4×102~5.8×105菌落数·g-1。高频次分布的种有总状毛霉和橘青霉,分布频次大于10次;高数量分布的种有短柄帚霉、构巢曲霉和亮白曲霉,大于2.00×105菌落数·g-1。利用6个空间分布型指数和Taylor幂法则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床的真菌种群呈聚集分布型。32个空间样本种群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除两个空间样本仅分离到1个种类外,其他30个空间样本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多样性,为集聚分布和不均匀分布。空间样本2-A和3-D真菌种群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包含出现频次和数量较高种类,如总状毛霉、尖孢枝孢菌、橘青霉和构巢曲霉。空间样本1-A和1-B的真菌数量最大、种类也较多,但它们的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均较低,所包含的多为出现频次低于3次的种类,如亮白曲霉、短柄帚霉和白地霉。生态位特征的分析表明:发酵床中真菌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总状毛霉和尖孢枝孢菌生态宽度值大,分别为7.60和5.18,为广适应种;而亮白曲霉、薛氏曲霉、土曲霉、短柄帚霉、水贼镰刀菌和毛壳属菌等6个种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小,仅介于1.00~1.10,为窄适应种。总状毛霉可与其他12个种存在重叠,但尖孢枝孢菌仅与其他2个种存在重叠。总之,养猪微生物发酵床的真菌种群呈现明显的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特性为聚集分布和不均匀分布,总状毛霉和尖孢枝孢菌为优势种群,在发酵床中分布广、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1.
智能电子饲喂系统下猪采食时间对行为节律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智能电子饲喂系统猪的采食行为分布,该研究分析了种猪性能测定站(Pig Performance Testing Station,PPTS)和母猪电子饲喂系统(Electronic Sow Feeding,ESF)中猪只采食次数、采食量、采食时长的昼夜分布,结果表明,智能电子饲喂系统在应用中由于猪只轮流采食普遍存在猪群夜间采食的现象,其中ESF使约1/4的猪仅在夜间采食,说明群体等级制度也是造成猪只采食时间紊乱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探究猪只采食时间对猪行为节律和生长的影响,选用26只香猪分别采用白天饲喂和夜间饲喂以模拟智能电子饲喂系统引起的采食时间变化,发现白天饲喂使生长猪采食量提高了135.68 g/d,但两组间日增质量没有显著差异。白天饲喂使生长猪主要在白天采食、饮水和蹭痒,夜间躺卧休息;而夜间饲喂使生长猪的采食行为主要集中在19:00喂料时刻和7:00昼夜交替时刻。白天饲喂分别提高了猪采食、饮水和躺卧行为时长44.28、14.22和61.95 min/d,降低了站立行为时长48.75 min/d、走动行为时长 57.40 min/d和蹭痒行为时长20.30 min/d,改善了猪只舒适性。因此,智能电子饲喂系统会破坏部分猪采食节律,增大猪个体生长差异,该研究为智能电子饲喂系统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平  高腾云  刘伟  贺丛  傅彤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4):132-134
饲养动物对畜舍的利用存在差别。该文选择泌乳中后期荷斯坦牛68头,观察其在不同时间段内对散栏饲养体系各场所的利用及对不同地面卧栏的选择性;以其中的12头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其对散栏饲养体系各场所的利用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的奶牛,对散栏饲养体系各场所的利用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整个牛群在不同时间段对散栏饲养体系各场所的利用和对不同地面卧栏的选择性差异均显著(P<0.05),对沙土地面卧栏的选择多于橡胶地面卧栏。  相似文献   

13.
及时准确识别母猪的发情行为可以有效增加受胎率和产仔量,对提高养殖企业的繁育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针对生猪养殖过程中母猪发情行为识别存在主观性强、智能化水平低、假警报和错误率高、识别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飞蛾扑火算法(Moth-Flame Optimization,MFO)优化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的母猪发情行为识别方法。利用安装在母猪颈部的姿态传感器获得母猪姿态数据,然后使用姿态数据训练MFO-LSTM姿态分类模型,将母猪姿态分为立姿、卧姿和爬跨3类。通过对姿态分类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以爬跨行为和活动量2个特征作为发情行为识别依据,使用MFO-LSTM分类算法判断母猪是否发情。以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丰养殖场的试验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以30 min为发情行为识别时间时的识别效果最好,发情行为识别的错误率为13.43%,召回率为90.63%,特效性为81.63%,与已有的母猪发情行为识别方法相比错误率降低了80%以上。该方法在保证识别准确率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错误率,可满足母猪养殖生产过程中发情行为自动识别要求。  相似文献   

14.
Shrinking–swelling and crack formation influence soil physical behavior and productivity. Soil factors affecting crack formation and dimensions are clay content and mineralogy, aggregate stability as well as total concentration (Ct), and sodium adsorption ratio (SAR) of soil solution. Tillage intensity, which determines aggregate size, may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rack formation and dimensions. In the present work, total length, mean width, total area, and cover percentage of cracks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in beds of two aggregate sizes (<1 and 2–1 mm) of a Vertisol. The beds were saturated, equilibrated with sodium chloride (NaCl)/calcium chloride (CaCl2) solutions of Ct 2, 5, 10, 20, and 30 mmol/L and SARs 0, 2, 5, 10, and 20 (mmol/L)1/2, and allowed to air‐dry. After air‐drying, pictures of the samples were taken and us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rack parameters by a scanning progra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ggregate size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crack parameters: the cracks formed in beds of aggregates <1 mm were wider and of a smaller total length, total area, and cover percentage (p < 0.05) than those cracks formed in beds of aggregates 2–1 mm in size. It was also determined that changes of Ct resulted in a greater influence on crack characteristics than changes of SAR in the equilibrating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5.
解救被压哺乳仔猪是提高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其中电刺激是最新技术之一,为优化目前电刺激技术研究参数单一,母猪过度反应等问题,该研究基于反应有效性和惊吓指数两类参数分析了产后母猪不同身体部位在不同刺激电压下的反应,确定了电刺激技术参数适宜值,并验证了该参数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装置通电0.5 s后,母猪在刺激电压2 000和2 400 V下的有效反应率皆为75%以上,且这2种刺激电压下发生有效反应的概率极显著高于1 200 V(P<0.01)。母猪腰部的有效反应率为70.8%,该部位发生有效反应的概率比侧腹部和大腿根部高将近3倍左右。当刺激部位为腰部,刺激电压为2 400 V时,母猪惊吓指数上限高于60%;当刺激部位为腰部,刺激电压2 000 V时,惊吓指数上限低于60%,综合有效反应和惊吓指数结果,建议电刺激适宜参数为:电压2 000 V,刺激部位为腰部。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哺乳期,执行电刺激适宜参数的试验组母猪的平均日采食量(5.50 kg)和断奶窝质量(58.91 kg)略高于对照组的日采食量(5.45 kg)和断奶窝质量(58.42 kg),但...  相似文献   

16.
狭缝型分布板流化床提高核桃壳颗粒的流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Geldart D类大颗粒物料在流化床中的流化效果,该文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的狭缝型气体分布板,进行了核桃壳颗粒(2~2.8 mm)的流态化试验,结果表明狭缝型分布板比传统多孔分布板提高床层膨胀率约5%,降低最小流化速率约8%。在欧拉-欧拉法的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力学理论基础上,建立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在8%以内。利用数学模型对2种分布板流化床内大颗粒流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了2种分布板结构对流化床内床层压降、床层膨胀率、颗粒相体积分数及气固两相的流化速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狭缝型分布板的"V"型气流通道结构,使得气流易于集束向上运动,形成大气泡对床层造成扰动,从而增大床层压降波动幅度,提高床层膨胀率,并在流化床内形成4个小环流,促进气体相和颗粒相之间的混合,使得核桃壳颗粒流化均匀。该研究为大颗粒物料处理过程中流化床分布板的设计和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哺乳母猪精准饲喂下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满足哺乳母猪获得最大采食量并达到精准饲喂控制等需求,以哺乳母猪为试验对象,设计了一种新型哺乳母猪精准下料控制系统。研究通过控制电动杆的推杆速率、输入电压及电源功率的协同工作,以获得稳定的下料量;采用预设的个性化的采食量模型与变容积的精确控制技术,实现对预设饲喂量的准确投喂。系统设计了下料控制系统,主要由定量仓体、电动推杆、堵料上球及堵料下球等部件及嵌入式控制系统组成。试验结果表明,1)当电源功率为150 W时,推杆启动时电压变化略小,对单机下料的精准性影响较小,且当电动推杆速率为60 mm/s,输入电压为11.5 V,下料效果最好(P0.001),变异系数(CV=3.526%)最小;2)预设的采食量曲线接近哺乳母猪的采食规律,且采食量曲线收敛于对数曲线;3)智能饲喂系统采用4次/d的饲喂频率及与采食曲线的协同工作,与人工饲喂对比,能进一步促进采食量,且采用变化的饲喂时间间隔(06:00,10:00,15:00及22:00),并在不同时间点的饲喂采食量比例分别为30%、20%、20%、30%时,总的采食量最大。综上,该文设计低成本的哺乳母猪精准下料控制系统,采用基于电动推杆的控制机构与嵌入式系统的协同工作,设备控制简单,下料稳定,计量准确,与进口设备及以螺旋输送原理为基础的过往系统比较,成本具有明显优势,适合在中国大、中、小型的种猪场的哺乳车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猪舍不同发酵床垫料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发酵床养猪过程中的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特征,分别选取3种不同原料的发酵床:稻壳+锯木屑(FD)、稻壳+菌糠(FJ)、稻壳+酒糟(FW)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体,对1个养猪周期内(140 d)的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垫料的氨挥发高峰期呈现出一定的时间顺序:FW主要出现在饲养前期,FJ出现在前中期,而FD则集中在饲养中后期。3种垫料的氨挥发总量具有显著性差异,FW发酵床在整个养殖周期内的氨挥发总量最大,为9.06 kg;其次是FJ,氨挥发总量达到4.83 kg。3种发酵床垫料的氧化亚氮排放规律具有一致性,即排放高峰期主要集中在饲养中后期;其排放总量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氨挥发总量一样,FW的氧化亚氮排放总量最高,达到2.06 kg;其次是FJ,氧化亚氮排放总量为1.74 kg。通过物质流分析发现,以氨气和氧化亚氮转化损失的氮量占氮素总损失量的23%~36%,说明气体转化是发酵床养猪过程中氮素的主要损失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妊娠母猪按个体定量饲喂及剩料难以控制等问题,以妊娠母猪为试验对象,设计了一种妊娠母猪自动饲喂机电控制系统。采用低频(134.2 KHz)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识及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对母猪个体的自动识别与数据交换;利用全机械式通道,实现单头母猪进入与离开的自动连锁设计;通过嵌入式芯片(ARM LPC1766)的模块饲喂器控制,配合下料直流无刷电机的单圈旋转以及与接近传感器触发的协同工作,实现对预设饲喂量的准确投料及剩料的前移控制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预设的日饲喂量可以2次饲喂完成,不论饲喂的内、外环境应激如何,出现剩料比例仅为2.1%;不同妊娠期(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母猪,可以实施有差异的精确饲喂。该文为妊娠母猪自动饲喂系统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