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福建茶树的营养繁殖技术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多数无性系地方良种的选育、生产已达一、二百年。经对农家选育历史较久的地方无性系品种铁观音、福鼎大白茶与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用杂交后代单株选育的无性繁殖系品种福云6号的细胞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品种减数过程染色体行为的不规则现象明显高于育成品种,它们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树龄高繁殖代次少的铁观音的染色体行为的规则性又高于繁殖代次多的普通茶园的铁观音,表明长期多代次营养繁殖会导致茶树品种细胞遗传的不稳定性,从而降低品种的生活力。文中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15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6,自引:11,他引:46  
陈亮  高其康 《茶叶科学》1998,18(1):21-27
应用十聚体随机引物.对原产于福建、湖南、浙江、陕西、贵州、江西和湖北等省的15个无性系品种及其中2个品种的扦插繁殖后代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在15个品种中共扩增出105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52.5个,每个品种70个位点。在得到的137条谱带中只有8条是所有品种共有的(单态的),129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达94.2%,证明了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在DNA分子水平上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类平均法聚类结果表明,可将15个品种分成五个类群:A类群为江苦2号、蓝山苦茶、蓝标1号、北斗1号、福建水仙和政和大白菜等6个品种,B类群为早春早芽、乌牛早和黄叶早等3个品种,C类群为蒿坪茶、狗牯脑、大方贡茶和恩标等4个品种,汝城早芽、龙井43单独成为二个类群。从类群内多态度来看,类群B多态性最低,类群C次之,类群A最高。从类群间平均多态度和净遗传距离反映出类群A与B、B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且基本相似.而类群A与C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3.
茶树品种间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48个茶树品种为材料,按单因子方差分析法估算了茶树叶绿素含量的广义遗传力(h~2B%)为55.86%,遗传变异系数(GCV%)为17.42%。但不同的品种间其遗传参数差异很大,如h~2B%最大者云旗(90.67%)比最小者绿芽佛手(7.91%)大11.5倍;GCV%最大者龙井长叶(34.5%)比最小者早黄茶(8.01%)大4.32倍。 当选择率定为5%时叶绿素含量的遗传进度(△G)为2.1823mg·dm~(-2),相对遗传进度(△G′)为26.82%。  相似文献   

4.
采用 BSG 法,研究了6个茶树品种花蕾的染色体 C-带。结果表明,各品种多数染色体皆具有着丝点带,只有少数染色体同时具有端带或中间带。各品种染色体 C-带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带纹的有无,位置和宽狭上。每个品种的同源染色体间的带纹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作者对茶树染色体 C-带研究结果上的差异和品种间 C-带带纹的差异原因、研究 C-带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普洱市主要茶树景观所用的茶树品种.对普洱市4个典型茶树景观基地的土壤进行采样,测定这4个样地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K及有效P含量,运用模糊综合判断法对这4个样地土壤的肥力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以下结果:普洱机场0.449,茶苑路0.554,帝泊洱0.589,茶树良种场0.509.结合普洱市...  相似文献   

6.
4个茶树品种自交后代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 EST-SSR 对茶树品种紫玫瑰、金牡丹、茗科1号(金观音)、悦茗香及其自然杂交后代,进行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分析。16对 EST-SSR 标记共检测到等位位点125个,反映位点多态性水平的PIC 值平均值为0.617,变幅为0.159~0.840。参试材料的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Nei′s 基因多样性、Shannon 信息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579、0.639、0.632、1.281。结果表明,参试自然杂交后代有较强母本遗传效应,4个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遗传组成特征,Structure 软件适宜茶树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7.
茶树品种营养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营养元素,多为酶或辅酶的组成成分,它们的作用机制有很强的专一性,因而不仅深刻影响着茶树体内的物质代谢和生命活动,并且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也有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茶叶微量元素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多限于测定方法和各类成品茶含量的研究,在茶树品种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是“优良茶树品种品质鉴定指标研究”课题的一部分,重点探讨茶树新梢中铁、锰、铜、锌、硼、钼、镁、铝这些营养元素的含量幅度和在茶树品种间的差异程度及与茶叶内含化学品质成分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士炎  叶大鹏 《茶叶科学》1989,9(2):117-126
对从二倍体茶树品种凤凰水仙中获得的1株高度不孕的三倍体茶树的形态特征特性、核型和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表明:其核型组成为2n=3x=45=36M+9SM。可区分出3个基本相同的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组3个成员的形态极为相似。终变期观察到1—9价体、多价体环或链等构型,所有细胞可见1—12个三价体,三价体在每个细胞中平均出现次数较高,为6.13次。后期Ⅰ∶86%的细胞具有1—6条落后染色体;到达每极区染色体数变化于12—29之间,82%的细胞具有18—24条染色体。后期Ⅱ∶93%的纺锤体中具有1—4条落  相似文献   

9.
准确鉴定无性系茶树品种的遗传差异是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实验对金观音同胞及半同胞茶树品种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31个SSR标记分型结果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共扩增出117个等位位点,单个标记为2.0~8.0个,平均3.77个。基因型数为2.0~11.0个,平均5.16个。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5~0.80,平均0.54。基因杂合度范围为0.17~0.94,平均0.61。引物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14~0.77,平均0.48。引物鉴别力范围为0.07~0.73,平均0.29。参试品种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0~0.52,平均0.35。遗传多样性大小顺序为:同胞茶树品种半同胞茶树品种非同胞茶树品种。利用系统发育树可将参试茶树品种分为5类,与茶树品种的叶色、制茶特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任意两个品种同时在6个核心引物处(基因座)的基因型存在相同的可能性很低,为3.85×10-5,这组核心引物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可将参试茶树品种完全鉴定。  相似文献   

10.
闽东产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茶类齐全,是福建省重点绿茶、白茶、红茶产区。现有茶园面积4.87万hm~2,占全省的37%,茶叶产量4.5万吨,占全省的36.6%,毛茶产值6.3亿元、占全省的35%。茶叶是闽东农业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我市茶树品种结构过于单一,茶类结构不尽合理,使茶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制约了茶农收入的提高。因此调整闽东茶叶品种结构和茶类结构,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提高茶农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闽东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凌云白毫茶嫩芽为外植体,建立凌云白毫茶无菌体系,探讨抗褐化措施,建立白毫茶组织培养体系,为白毫茶优良品种产业化种植提供种苗技术基础。结果表明:以白毫茶树带腋芽茎段和顶芽为外植体,浓度为0.1%HgCl2溶液对外植体进行灭菌10 min,污染率最低;在此基础上,预处理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抗褐化效果和降低污染率都较明显,褐化率低至30%;选用腋芽茎段的褐化率和污染率均比顶芽低,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1.5 mg/L,能降低褐化率至16.7%。凌云白毫茶初代培养使用6-BA诱导腋芽效果好,浓度为2.0 mg/L的诱导率达到100%;对无菌芽增殖来说较适宜的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1 mg/L NAA+7g/L琼脂+30 g/L蔗糖,增殖倍数为3.3,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12.
茶树短穗扦插不同品种与密度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扦插密度对茶苗的生产效果有较大影响。本文依据茶苗的成活率、成活数、出圃率和出圃数4方面对茶树不同品种的扦插密度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按照茶苗出圃数的指标确定各品种的最适扦插密度。  相似文献   

13.
罗志义 《茶叶科学》1997,17(2):201-206
迄今在茶树上发现的粉虱有8种,即: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杜鹃穴粉虱Aleu-rolobusrhododendri,山茶褶粉虱Aleurotracheluscameliae,归亚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guyavae,番石榴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psidi,流苏子瘤粉虱Aleurotuberculatusthysanosper-mi,桔裸粉虱Dialeurodescitri,和杨梅类伯粉虱Parabemisiamyricae。本文对上述8种粉虱的形态、寄主、分布和天敌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茶叶贮藏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以及目前应用于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以概述,以期为茶叶的深加工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婉清  朱海燕  周虹 《茶叶通讯》2019,46(2):243-248
纪录片作为展示国家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近年来受到较大关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常常受到纪录片制作方的青睐。本文阐述了茶纪录片发展的时代需求,梳理了近年来茶纪录片的数量、题材,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与主要作品,并讨论茶纪录片在不同传播平台播放的优劣对比。  相似文献   

17.
根据茶树在台刈更新后茶叶产量和自然品质的变化趋势,推导出了茶树和台刈更新适宜周期。在通常载培条件下,其更新周期为10─11年;若侧重于品质,则以9─10年为宜;若侧重于产量,则以13年为其适期。  相似文献   

18.
茶尘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一鸣 《茶叶科学》1993,13(1):37-44
对我国的眉茶、花茶、工夫红茶、乌龙茶和红碎茶等主要茶类,在精制过程中产生的茶尘粉体的浓度、分散度、堆积密度、真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浸润性、比电阻、控制点的吸入速度和生化成分及有害物质含量等20个理化参数,反复进行了现场测试、实验室试验和分析研究,基本上探明了茶尘的性质和参数,从而为茶厂除尘工作,特别是茶厂除尘系统的设计、选型、维护管理和鉴定防尘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对茶尘的危害性及综合利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茶树鲜叶含硒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三茶区茶树鲜叶含硒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主要因素,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由于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不同,茶树鲜叶含硒量竟相差11倍(黄品种)和18倍(水仙品种);其次是茶树品种间的差异,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含硒量高低相差近4倍;第三是季节间的差异,茶树鲜叶含硒量表现为头、四茶显著高于二、三茶,高低相差为2倍左右。茶叶加工过程对茶叶含硒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Huang HT  Yu JZ  Wang XB  Zhou TF  Ao C  Zhang W 《茶叶》2013,(4):259-263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ld resistant mechanism of tea plant,two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cold resistances were studied.The activities of catalase (CAT),peroxidase (POD),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polyphenol oxidase (PPO)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contents of soluble protein,sugar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were determined in fresh tea leaves in the autum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POD and the content of soluble sugar were both much higher in the variety with strong cold resistance,and the content of soluble protei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cold resistance,while the cold resistance of the plant was not relat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the CAT,SOD and PPO,and the content of MDA.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activity of POD and contents of soluble sugar could be used as indicators to identify the cold resistance of tea var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