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水稻强化栽培(SRI)是一种新型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体系,具有省种、省水、节本、增产等优点,符合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可持续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一项极具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稻强化栽培(SRI)是一种新型水稻高产栽培体系,具有省种、省水、节本、增产等优点,符合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可持续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一项极具研究和推广价值的水稻新型栽培技术,生产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据报道,国外通过应用强化栽培技术都可大幅增产,亩产可达800~1000kg。我国自引入SRI以来,已有10余个省的科研、推广部门开展了相应的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为探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南汇地区的可行性及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系国外最新研究建立的水稻栽培新方法,具有省种、省工、省本、优质高产和经济效益显等特点.中国水稻所等经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水稻栽培体系,适于我国水稻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的发展方向.推广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国直播稻栽培技术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直播由于其省工、省力、省成本,高产、高效栽培的特点在当今稻作生产中引人注目,特别是随着水稻品种的改良、化学除草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水稻生产简化栽培和低投入高效益发展的需要,水稻直播栽培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简要介绍韩国直播稻栽培的一些研究现状及其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水稻三超技术即“优质超级稻、宽行超稀植、安全超高产”的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采用该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和品质,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牛态环境,对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效益型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省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常常受到早春温度低、回暖慢及倒春寒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水稻生产安全系数低,而且由于生育日数有限,一些优质中晚熟水稻品种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量效益农业的发展。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它是综合现代水稻栽培理论与高产栽培技术的新体系,是我省水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以来的又一次技术跨越,也是实现我省水稻再高产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措施。此项技术是以应用中早熟优质品种,稀播旱育壮秧,通过合理超稀植培育并形成以健壮个体为基础的高产群体,以促进穗大粒多和增加粒重,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型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优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省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常常受到早春温度低、回暖慢及倒春寒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水稻生产安全系数低,而且由于生育日数有限,一些优质中晚熟水稻品种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量效益农业的发展。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它是综合现代水稻栽培理论与高产栽培技术的新体系,是我省水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以来的又一次技术跨越,也是实现我省水稻再高产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措施。此项技术足以应用中早熟优质品种,稀播旱育壮秧,通过合理超稀植培育并形成以健壮个体为基础的高产群体,以促进穗大粒多和增力。粒重;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型水稻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水稻高产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扩大行距的超稀植栽培试验,探讨了其对水稻的生育动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提出了水稻再高产-≥10500.0kg/hm^2的插秧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前两年的优质稻米生产中,我镇着重研究推广了优质杂交粳稻超稀植扩行减本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本地区杂交粳稻栽培中因基本苗过多而引发的群体过大、病虫危害重、产量与质量不稳等问题。该技术体系具有增产幅度大、省种、优质、节水等优点。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移栽秧  相似文献   

10.
随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南汇区的应用,它与传统常规水稻栽培不同的水浆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其主要技术为旱育稀植、浅湿好气灌溉、限量用水等,对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节水省本、环境友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通过三年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示范,提出了不同时期水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三超技术即“优质超级稻、宽行超稀植、安全超高产”的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采用该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和品质,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对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放益型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综述了近年有关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栽培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指出目前已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在中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季稻栽培,产量可达12t/hm^2,生育期130-150d,颖花量5.5-6.0万/m^2,叶面积指数9-10,株高100-110cm,分蘖力偏强,表现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的潜在高产优势。通过对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及其分配、分蘖及其成穗、根系生长及其活力、适宜种植区域及其栽培期、超高产途径与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单本稀植、增施氮肥条件下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栽培环境和农艺调控技术。为了充分发挥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有必要对其足穗大穗与高结实率相互协调的高产生理机制进行酶学水平、激素水平、甚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对SRI强化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化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志华 《农业与技术》2015,(3):93-94,100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从2000年《世界水稻》杂志上引进的一种新型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是一项高产高效、易于掌握应用、技术简便、应用前景广阔的生产技术,不仅袁隆平院士用其指导超级稻培育生产,各地农业部门广泛应用,农户经过培训即懂,现场演示即会操作的栽培技术。超级稻更高产,常规品种大增产,技术人员能掌握,普通群众能学会,不分地域田块能推广。预计将是水稻大面积生产的重点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14.
寒地水稻钵体育苗垅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是绥滨县农业技术推广科技人员从96年度开始,在水稻旱育稀植和宽窄行栽培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的一项节本增效、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次创新,该项技术具有省籽、省工、节水、增温、提高肥料利用率、提质增产节本增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广泛种植,而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稻的栽培技术。文章对我国水稻栽培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水稻栽培中的品种选择、科学管理等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表现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强化栽培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新型技术。我县2002年开始了该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在我县已更趋完善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表现出了强劲的增产优势。我县2006年把该项技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突破口,推广面积将达到1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以上。  相似文献   

17.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是四川农大水稻所、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在引进国外水稻强化栽培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水稻生产“高湿度、低光照、小温差”的气候特点,经过3年联合攻关优化集成的一项新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的技术特点。2005年.我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依托”三百”粮食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积极开展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示范。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盛产水稻最多的国家,黑龙江省更是种植水稻大省。水稻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但是它的生长及产量受着气候、病虫害、栽培技术等因素影响,本研究将分析水稻栽培现状,并探讨出高产栽培技术意见,为农业生产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直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直播栽培(简称直播稻)是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省去育秧和移栽作业,在本田里直接播上谷种,栽培水稻的技术。与移栽稻相比,具有省工、省力、省本、省秧田,高产高效等优点。其栽培技术规程如下:1选择矮秆、高产品种一要选择生育期适中的早、中熟品种;二要选择矮秆,耐肥、抗倒,发根力强的大穗型高产优质品种。在浙江地区直播早稻常用品种有嘉育293、浙733和嘉育948等,浙南地区还可选用汕优48-2、红优温4号等杂交早稻组合;单晚直播一般选用秀水110、嘉花1号、甬粳18和杂交粳稻等品种(组合);连晚直播还可选择全生育期100天左右的速生晚粳型品种…  相似文献   

20.
水稻节水栽培是在采用符合我国制定的优质水稻标准的优良水稻品种的基础上,在水稻栽培工作中综合使用节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灌溉用水,提高水的合理利用率,也就是指提高了单位水蒸散量的经济产量,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方式的淹水栽培方法,创设了一种新型水稻节水栽培体系。水稻节水栽培作为现代水稻栽培的系统工程,根据水稻生长所需水量规律,在保证水稻正常生育的基础上,实行科学节省灌溉水技术,从而达到节省水源、优质、高效、高产以及低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