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种植-养殖-沼气”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养殖-沼气"循环农业技术是指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以种植业为前提,以畜禽饲养为中心的种植、养殖、沼气、水产等多业结合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系统,探索并建立"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包括沼气池的建造,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3.
武山县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地带,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147.1小时,无霜期125~193天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总耕地面积62.01万亩,其中旱地57.8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6.43%,既是以种植  相似文献   

4.
技术内容;适用范围;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高功 《农家致富》2015,(5):46-47
一、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即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功能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该模式依托当地优质猪、牛、鸡等养殖资源和杂粮、蔬菜、林果等种植资源,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组织运行方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循环经济模式,延伸价值链条,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该模式的特  相似文献   

6.
丁强  王鸿磊  邹积华  崔从光  宋俊芬  慕美财  高民  马云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525-16526,16535
[目的]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高效处理和利用。[方法]以山东久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总结了以食用菌为纽带所建立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对该模式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大量农牧业废弃物(麦秸、畜禽粪便等)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培养料的规模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实现区域内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同时对产生的大量菌渣进行多途径的利用,不仅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大量废弃菌渣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从业者的收入,实现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最大化。[结论]该模式能充分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减轻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显著增加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从事高产量、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活动。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追求农业生产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生产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生态循环农业的实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其中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就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一、连云港市赣榆区1.稻麦-蔬菜-果树“腐熟粪肥(或商品有机肥)+配方肥”技术模式针对稻麦作物,亩施用腐熟粪肥350~4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50~200公斤)作基肥,机械撒施,耕翻入土,替代化肥比例20%~25%;针对蔬菜作物,亩施用腐熟粪肥1~1.5吨(或商品有机肥500公斤)作基肥,同时配合施用配方肥,机械撒施,耕翻入土,替代化肥比例30%~40%;针对果树作物,秋冬季亩施腐熟粪肥800~1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400公斤),沟施或穴施,同时配施配方肥或高钾复合肥,施肥后覆土,替代化肥比例约50%。根据果树养分需求规律,适时适量追施化肥,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肥一体化,做到水肥耦合。  相似文献   

9.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循环农业进展缓慢,为推动农业发展,降低农业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针对当地环境气候探究一种全新的高原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本文结合高原丘陵地区气候特点,以棚室养殖形式为基础构筑种养循环一体棚模式,探索了生猪的立体养殖途径,节约了养殖空间和土地成本,减小了系统内物质能量交流的距离,使种养循环高效运行,将种植、养殖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三者的联动耦合效应.通过对种养循环一体棚模式进行价值流分析,其经济产投比为1.48,成本利润率在47.89%左右,属于高产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模式投资回收期为2.98年,投资回收期较短,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河州果园种草养畜循环模式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州果园种植面积大,由于果树的季节性,一般利用水热生产有机物生产水果产生效益的时间为半年,另一半年的时间占着土地浪费资源。为充分利用资源,挖掘红河州草牧业的发展潜力,红河州探索"果园种草-牧草养畜-畜粪还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经实践,2个产业结合起来水果品质得到改善,促进水果有机品牌效应,同时,原来的废弃物及污物得到综合利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达到环保的目的,实现果畜双丰收,一举多得。果园种草养畜是红河州畜牧业,尤其是草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缓解环保压力和农村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开发山区农田资源的持续高效循环利用,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清流县在东华等乡镇开展西瓜—优质稻水旱粮经轮作农田资源持续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示范,引导农民替代传统的低效型的双季稻种植模式,充分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促进山区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种植与养殖高效循环农业技术,建立了玉米种植、育肥猪养殖、蚯蚓养殖、林下鸡养殖、玉米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分析其成效,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循环农业鸡-沼-粮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农业鸡-沼-粮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鸡沼液的产量和产值虽然比施用化肥分别低318.60kg/hm^2、541.50元/hm^2,但纯收入则比施用化肥的高1564.50元/hm^2,其产投比高于施用化肥,因而鸡-沼-粮模式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湖南鸿源果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在临武县南强镇十字铺村建立333公顷南丰密橘基地,2016年逐步发展到800公顷。为充分保障基地有机肥供应,2009年公司在基地的生产中心无偿划出3公顷土地对外招商,在基地办生猪养殖企业,唯一的条件是养殖方需无偿为基地提供10年的沼渣沼液有机肥。当年由临武县顺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中标后,在基地办起了规模5000头的生猪养殖场,并配套建设了800立方米的新型搪瓷灌大  相似文献   

15.
任月丽 《当代农业》2009,(22):47-47
一、模式原理 牛、羊等反刍家畜消化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瘤胃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作用,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类物质降解为单糖,并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秸秆中的蛋白质被瘤胃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和菌体蛋白质被畜体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任月丽 《农家致富》2009,(22):47-47
一、模式原理 牛、羊等反刍家畜消化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瘤胃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作用,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类物质降解为单糖,并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秸秆中的蛋白质被瘤胃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和菌体蛋白质被畜体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沼-果"循环经济型现代农业是在我国南方的一种典型的循环农业模式。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技术经济效益的分析。分析表明,在财政补贴下的"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文章最后提出沼气池运行成本高及其正外部性,国家财政补贴应该高于现有1000元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因地制宜地构建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研发配套关键技术并集成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其有效实施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福建省在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优化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与应用成效,系统阐述了养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菌业高效生产、农牧菌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与有效链接技术、农牧废弃物-食用菌循环农业综合开发体系及调控技术,深入探索了有益微生物菌剂筛选、主要接口技术优化、高效栽培基质研发、温室气体有效减排、复合体系碳中和等集成创新及其技术集成应用,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与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作用,提出深化现代循环农业的研究方向及其重点技术攻关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建立速成丰产桑园(一)合理密植丰产桑园一般每667m2植桑1500~2000株。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宽窄行栽植,一是宽行行距2米,窄行行距0.67米,株距0.33米,每667m2栽1500株;二是宽行行距1.34米,窄行行距0.67米,株  相似文献   

20.
薛爱军  尹琴  马学文 《新农业》2023,(6):99-100
本文通过对不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探索,旨在引导农业生产创建绿色低碳高效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和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