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群体庞大,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中,并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抗生素为假单胞菌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竞争手段,同时也是生防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机制之一。本文介绍假单胞菌产生的抗生素种类、作用机制、不同浓度下抗生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假单胞菌抗生素在医学和农业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棉花体内的假单胞菌及其对棉苗根病的防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含有荧光假单胞菌自身启动子PP303的中间质粒载体pGFP.然后利用mini-Tn5转座子,通过接合转移,将两个带有不同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分别整合到荧光假单胞菌P303染色体上,获得了在488nm波长下发光稳定的P303m1和P303m3菌株.PCR鉴定和Southern印迹结果均证明绿色荧光蛋白已随机插入P303染色体.SDS-PAGE结果表明,含有PA1/04/03启动子的P303m3菌株GFP表达量低于含有PP303启动子的P303m1菌株,染色体标记的GFP表达量低于质粒标记.室内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P303m1与出发菌株P303抑菌活性相当,对九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定殖、生存竞争能力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在自然土壤中和大白菜根际都具有较强的定殖能力.P303和P303m1在自然土壤中第60天的菌量分别为1.63×104和3.3×102cfu/g土(湿重),大白菜根际第50天的菌量分别为3.29×106和4.1×104cfu/g根(湿重).  相似文献   

5.
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平  沈崇尧 《植物保护学报》1994,21(3):220-220,230
棉苗疫菌和棉铃疫菌分别是造成棉花苗期和棉铃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以往鉴定证明,棉苗疫菌与棉铃疫菌是同种疫菌——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但它们存在一些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不同,因而又将它们划为不同生理小种(籍秀琴等,1982)。本文在收集了10省(市)25株棉铃疫菌和7株棉苗疫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鉴定,着重研究比较了它们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6.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2P24是根围促生细菌(PGPR),具有Ⅲ型分泌系统(T3SS)。为了在2P24中表达植物过敏反应激发子harpin,赋予生防菌诱导抗病性能力,本文选择可在2P24中表达的来自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的avrPto1基因启动子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 pv.oryzicola harpin蛋白编码基因hpa1进行融合,实现了harpin蛋白在2P24的表达。重组菌株通过T3SS分泌harpin蛋白,可激发烟草产生过敏反应(HR),激活HR途径的HIN1基因和HRS203J基因以及病程相关蛋白PR1a基因的转录表达。harpin重组菌株与2P24一样,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棉花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具有抑制作用。这为利用植物-病原物互作中激发植物产生抗病性的激发子来遗传改良生防微生物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枯菌无毒菌株和荧光假单胞菌诱导花生产生抗病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相似文献   

8.
边缘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arginalis是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植物病原细菌,能引发百合软腐病、草莓花疫病、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马蹄莲块茎软腐病等,还可引发洋葱、莴苣、中国白菜、大蒜、姜、花椰菜、水稻等软腐病。边缘假单胞菌具有如此广泛的宿主致病性取决于其生理特点,尤其是在0 ℃生长良好、5 ℃能大量繁殖等特点。2007年在我国甘肃发现由边缘假单胞菌边缘致病变种引发的马铃薯腐烂病,而有关边缘假单胞菌分离鉴定和特性的研究则鲜有报道。本试验从苗木中分离得到边缘假单胞菌,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并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进一步验证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9.
假单胞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已感染香蕉枯萎病的果园中分离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抑制作用很好的菌种,命名为G1。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法从不同角度证实了G1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1的发酵液、无菌滤液、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平均抑菌率分别为92.5%、27.4%、73.8%、57.7%,可见抑制作用与活菌体有直接关系,其中产生挥发性物质尤其重要。液体培养的病原菌浓度为1.0×107cfu/mL经G1作用10d后,取样镜检发现G1通过抑制病原菌菌丝正常生长以至不能产孢,从而导致菌丝消融;通过吸附在孢子的周围,融解细胞壁,造成原生质泄露致使孢子死亡。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R标记对水稻稻瘟病菌适合度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2个对水稻抗病基因Pi-1(t)有致病力的突变菌株和它们的各自原始菌株共同接种高度感病的品种CO39。第一轮接种后,采集病叶并收集分生孢子用于下一轮接种,同时分离单孢菌株。经过3或4轮接种后,共分离905个单孢菌株。然后,利用稻瘟病菌的一段倒位重复序列Pot2所设计的一对引物,Pot2-1和Pot2-2,直接进行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各菌株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结果表明,2个突变体均比各自的原始菌株有更高的适合度,突变体RC1(4+5)141与原始菌株9248-6组合中,前者由第1轮接种循环的71%上升到第4轮的100%;突变体MC1(3+4)57-9与原始菌株101-7-2-1-1组合中,前者在各代中均比原始菌多一倍。2个突变体适合度也相差很大,经过3代接种循环后,MC1(3+4)57-9则逐渐消失,RC1(4+5)141完全占优势,达到100%。突变体RC1(4+5)141的产孢能力是其它菌株的2~3倍,这表明,稻瘟病菌菌株在自然条件下成为优势群体,除了致病力发生突变外,还要在产孢能力上有明显的优势以适应新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棉苗病害在我國所有植棉地區普遍發生[2,3,7,8,9,10,12],發病率一般為30-80%。每逢陰冷多雨之春,死苗常達三成,局部地區甚至被迫改種其他作物。  相似文献   

12.
棉田土壤木霉种群分布和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中木霉种群及其分布是影响木霉用于生物防治的重要生态学内容。迄今尚未见到关于棉田土壤木霉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3.
 植物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learuw E.F.Smith)是一种重要细菌性病毒,在我国马铃薯、甘薯、花生、番茄等许多种农作物上造成很大危害。近年国际上对青枯菌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已在分子水平上开展了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14.
苎麻疫霉对棉苗致病力的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分离自江苏省棉铃疫病病组织的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野生型菌株JS-5为亲本,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苎麻疫霉对棉苗致病力在游动孢子无性系和卵孢子后代的遗传。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连续两代稳定遗传,而在单卵孢第1代(OG1)则发生连续性变异。从OG1中选致病力强、弱2个单卵孢株为亲本,分别建立单卵孢第2代(OG2)和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并测定其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为上述2个单卵孢株的游动孢子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均与其各自亲本相似,而在它们的单卵孢株群体(即OG2)中对棉苗的致病力继续发生复杂的连续性变异。上述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对棉苗的致病力可能由细胞核杂合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用棉花的4个品种(Stoneville 825,CABCS′-1-81,LE~2BOS-1-82和Tamcot CAMD-E)来鉴定从大豆、棉花和花生(编号为MP7,MP9,MP14)上分离到的菜豆球壳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的致病力。3个分离物对4个棉花品种均能侵染。花生分离物(MP14)致病力较强。受侵棉花幼苗较健株矮。病菌不需经伤口就能侵入。在幼苗阶段,品种TamcotCAMD-E和CABCS′-1-81对MP14更易感病,而品种Stonevill825较其他3个品种抗病。说明品种之间对M.phaseolina的抗性有差别。受害棉株有时表现为死株而不落叶,不严重时肉眼看不出根部伤痕,但主根的中柱部份以及根、主茎下部的木髓部变色,从棕褐色到黑色。从病部能分离到该菌的菌核。  相似文献   

16.
活性氧及膜脂过氧化与棉花对枯萎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萎病菌侵染后,抗病品种棉苗及经氟乐灵诱发处理产生对枯萎病诱导抗性的棉苗茎与根组织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膜系统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表明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H2O2的积累水平及脂氧合酶(LOX)活性也明显增加,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与此相反,感病品种棉苗受侵后MDA含量、O2·产生速率、H2O2的积累及LOX酶活性增加幅度较小,SOD及CAT酶活性则明显上升,膜系统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有小幅度下降。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可诱发棉苗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同时也增加了LOX酶活性及活性氧(O2·、H2O2)的积累。这些结果说明,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活性氧的积累、LOX酶活性的上升以及由此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可能在棉苗对枯萎病的抗性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棉田间种红花招引草蛉防治棉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中间种红花带,利用红花上的桃蚜,招引、繁殖大量草蛉,以控制棉田蚜虫,取得很好效果。红花田内草蛉成虫最多年份每亩达4万多头。不间种红花的对照田,从5月开始,用药7次。在棉蚜高峰期,蚜害株和卷叶率均比间种红花田严重。间种红花的棉田,经济效益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康氏木霉制剂对棉花和菜豆幼苗几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应用康氏木霉制剂后,分析测定棉花和菜豆幼苗的几个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棉花幼苗的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不变,叶绿素含量增加;菜豆和棉花幼苗利用氮素能力增强,菜豆幼苗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功酶活性降低,即菜豆幼苗的抗病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的棉花苗期黄萎病病情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丛枝菌根菌(AMF)诱导棉花抗/耐黄萎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植株叶柄带菌(Verticillium dahliae,VD)量和木质部变色指数的指标与棉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无相关关系。无症健株带苗率达10%以上;从茎基部测定的木质部变色指数不能反映其抗/耐黄萎病的差异。作者提出了"棉株茎木质部非变色高度"的概念,并发现只有当不质部非变色高度≤株高的50%时,叶片才显黄萎症状。与此相应所提出的木质部非变色级与病级、木质部非变色指数与病情指数则具有一定相关关系。木质部非变色指数可作为棉花苗期黄萎病的病情指标。  相似文献   

20.
拟粗壮螺旋线虫对棉花的致病力及其与棉枯萎病的复合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测定结果:拟粗壮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pseudorobusius)接种量在每100cm3土壤100~1000条的条件下,接种30天后棉苗生长量比无线虫对照苗显著降低(P<0.05)。抗枯萎品种86-1在单接枯萎菌无线虫处理中不发生枯萎病,在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接种量为每克土7.5×105孢子和线虫(每100cm3±500~1000条)组合处理中发病,棉苗枯萎病情指数与线虫接种量之间呈正相关(γ=0.9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线虫和枯萎病复合症用薰蒸剂棉隆每m28~14g处理土壤比用非薰蒸性杀线虫剂克百威(呋哺丹),丙线磷(益收宝)和克线磷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