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鉴定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方法]利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对国内外的119份地方水稻品种资源材料进行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结果]在119份供试材料中,56份籼稻材料中55份抗水稻条纹叶枯病;63份粳稻材料中,2份粳稻抗条纹叶枯病,其余61份都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结论]该研究表明我国的地方品种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抗水稻条纹叶枯病资源,这些抗病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和东南亚国家长期单一使用 Stv-bi基因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制约如东县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探讨不同水稻品种(系)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筛选出适合如东地区的水稻新品种,笔者组织开展了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合如东县地区的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有“南粳44”、“宁粳1号”、“宁粳3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方法]利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对国内外的119份地方水稻品种资源材料进行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结果]在119份供试材料中,56份籼稻材料中55份抗水稻条纹叶枯病;63份粳稻材料中,2份粳稻抗条纹叶枯病,其余61份都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结论]该研究表明我国的地方品种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抗水稻条纹叶枯病资源,这些抗病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和东南亚国家长期单一使用Stv-bi基因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害,由于近年来优质感病粳稻品种面积不断扩大、麦稻套种技术的推广及适宜灰飞虱群体增殖的连续暖冬气候等原因,该病害已上升为江苏省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达1·57×106hm2,占  相似文献   

5.
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相似文献   

6.
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利用病害重发区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进行辽宁省72个主栽水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对条纹叶枯病高抗或免疫的水稻品种有18个,仅占参试品种的25%,而表现感病的品种有40个,占参试总数的55.56%,应引起重视。同时发现了7个水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表现为免疫,可以对其开展更为深入研究,挖掘其抗病基因,阐明抗性机制,指导抗性育种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嘉兴市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稳定性,对当地主栽品种及一批新育成品种(系)秧田期、本田期条纹叶枯病发病率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年份间一系列品种(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的高低。结果表明,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秧田期表现抗性的品种,本田期发病率也较低,如HZ586、春江051、嘉禾218和嘉禾优555秧田期和本田期发病均较轻,水稻品种在秧田期、本田期对条纹叶枯病抗性高低保持一致。同一品种不同年份间发病率有差异,但从总体趋势看,抗性强弱保持一致,其中浙粳18 2a发病均最轻,2010年和2011年发病率分别仅为0.87%、0.36%。可见,水稻品种在不同生长期、不同年份间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给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提供理论依据,在2011、2012年,对水稻不同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感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秀水”系列,“秀水128”自然发病最重,其次为“秀水1 2 3”、“秀水134”、“秀水114”,“秀水1 1 4”产量最高,“秀水128”最低;“JD”系列,“JD120”自然发病最重,其次为“JD56”,其它3个品种发病情况无显著差异;杂交稻,“寒优湘晴”自然发病最重,其次为“秋优金丰”、“花优14”,产量也是“花优14”最高,“寒优湘晴”最低;“镇稻8 8”表现为较为抗病;“旱优”系列发病都较轻.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较重,严重制约了产量的提高.为寻找抗病、稳产的水稻品种,从根本上解决早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严重的生产实际问题,我公司对水稻抗条纹叶枯病的品种进行了观察与筛选,以期为今后水稻生产更上一层楼打下扎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和发掘优良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资源,利用条锈菌和白粉菌优势小种对9 464份种质资源、黄淮南片和陕西省中肥组区试参试品种(系)及自育高代系进行大田抗病性鉴定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存在大量的抗条锈病或白粉病的单抗资源。其中,抗条锈病资源2 836份,占30.0%;抗白粉病资源3 878份,占41.0%;筛选出兼抗2种病害的资源910份,占9.6%。为抗病育种筛选出一批抗性好、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武运粳23号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从育秧到收割全程的综合性状评价研究了武运粳23号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武运粳23号虽然在秧田期承载的灰飞虱成虫量高,但对条纹叶枯病菌表现出较强抗性,整个生育期基本未见条纹叶枯病病株,也未发生黑条矮缩病,并且对后期褐飞虱具有一定的抗性.[结论]在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年份,武运粳23号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培育优质、高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方法]将镇稻88、镇稻99、徐稻3号和武运粳7号、武粳14进行杂交和回、复交,田间自然接虫,鉴定亲本及后代的抗性。[结果]镇稻88、镇稻99、徐稻3号条纹叶枯病田间发病率只有5%左右,抗源均来自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Stv-bi;2007年武运粳7号、武粳14年发病率高达40%以上。抗条材料作父本或母本,后代中选到抗条植株的概率达40%;2个抗条材料杂交,后代中选到抗条植株的概率达70%以上。回、复交时抗条材料占50%,后代选到抗条材料的概率占40%,高抗株占15%左右;抗条材料占75%时,后代选到抗条材料的概率占50%,高抗株占20%左右。[结论]加强对现有水稻资源的抗性筛选,研究新的抗病基因(或位点)的遗传规律,有助于培育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4个果桑品种对桑椹小粒型菌核病的田间抗性。[方法]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法检测了四川生产上大面积栽植的4个果桑品种(无核大十、红果2号、红果1号和蜀椹1号)对桑椹小粒型菌核病的抗性差异。[结果]4个果桑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但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其中无核大十为感病品种,红果2号为中感品种,红果1号和蜀椹1号为中抗品种。[结论]为桑椹小粒型菌核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自发鉴定,对400份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对其中3份未发病的品种进行了人工接虫鉴定,从中筛选出高抗条纹叶枯病的品种1份。试验结果还表明,对于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人工接虫鉴定的结果比自发鉴定的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6.
采用4个白叶枯病致病菌系KS-6-6、浙173、JS49-6和PX079,利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鉴定了圣稻13、圣稻14、T022、C418、武21621等18个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结果表明,武21621对4个菌系表现高抗甚至免疫,徐稻3号、武优34表现中抗或抗病,圣稻13和圣稻14对浙173表现中感,而对其余3个菌系表现出中抗或高抗,大粮203对4个菌系表现中感,C418对3个菌系表现高感,对PX079表现中感,其余品种对4个菌系表现出不同的抗性。4个白叶枯病致病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武21621表现高抗白叶枯病,可以用于抗白叶枯病育种。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甘薯品种对甘薯茎线虫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和室内贮藏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21个甘薯品种对甘薯茎线虫病的抗性。结果表明:高抗品种有4个:华北52-45、烟252、徐州781和176;抗病品种有北京553等7个;中抗品种有梅营7号等6个;感病品种和高感品种各2个。收获后室内贮藏30 d,各品种的病情指数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Bt水稻“克螟稻”对二化螟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室内离体叶片快速检测法结果发现,KMD1和KMD2两个转Bt抗虫基因纯合品系与常规感虫水稻品种杂交F1群体人工接虫2d后的幼虫死亡率高达100%,表明这两个品系的抗虫性由显性基因控制。田间调查结果发现,KMD1和KMD2与常规感虫粳稻品种杂交F2群体中抗虫株与感虫株的分离比符合3:1,BC1群体中抗虫株与感虫株的分离比符合1:1,表明这些纯合品系的抗虫性由一对显性核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小麦品种(系)抗耐黄矮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4年田间人工鉴定1173份小麦品种(系)材料,对小麦黄矮病的反应有不同程度差异。症状表现高抗的是中4,中5,忻4079,Y90136—4,Y90781—14等;表现抗病的是临汾514,临汾518,忻3185等;表现耐病的是临汾6010,平阳261,临辐51234,临旱77(4)7等。症状表现高度感病,千粒重降低明显,生产中应谨慎使用的品种是烟1604、长治86—3798、临汾87—7093、平阳287等。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系)抗稻瘟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了来自江西省农科院等单位提供的131份水稻品种(系)材料对稻瘟病的抗性,其中抗病的7份,中抗的22份,中感的28份,感病的58份,高感的14份。感病材料占77.52%,抗病类型的材料仅占22.48%。加强育种中间材料的抗病性鉴定有利于提高抗病育种之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