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食鱼的鸬鹚幽门区中发现了胃泌素、生长抑素、5-羟色胺、禽胰多肽和神经降压素细胞等五种内分泌细胞。其密度和种类大于食谷性和杂食性鸟类,且幽门区的长度为这些鸟类的3—4倍。这些特点可能是食肉性鸟类适应其生态习性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以测定杵蚕神经内分泌组织中ATP含量为例,详细介绍了萤火虫荧光素酶法测定昆虫组织中ATP含量技术,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简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卵巢内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细胞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广谱、共同的标志物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不同生殖周期小鼠卵巢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100蛋白和NSE在动情周期次级卵泡和囊状卵泡外膜细胞、妊娠期囊状卵泡外膜细胞和部分黄体细胞中表达,阳性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一些细胞具有明显的突起,细胞核不着色。【结论】小鼠卵巢中存在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物质在卵泡不同发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调控作用;在卵巢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部分细胞神经内分泌化。  相似文献   

4.
应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多种激素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技术,在鼻咽部发现有两类神经内分泌细胞,即上皮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于披复上皮和陷窝腺体)和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弥散分布或灶状聚集于固有膜和陷窝腺体周围)。作者对这两类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和病理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动物胎儿营养代谢和内分泌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胎儿营养代谢和内分泌活动特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认为,胎儿营养代谢除母体影响外,还直接受自身神经内分泌活动的调控,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又受营养代谢的影响,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临床诊断 鸡的群发病很多,个体的症状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冠髯变化冠和髯是鸡皮肤的衍生物,内部具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许多疾病都出现冠和髯的变化。冠和髯变成青紫色或紫黑色,一般是急性传染病,如鸡新城疫、禽霍乱等。冠小萎缩,苍白而粗糙,可能是慢性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内啡肽(又称类阿片样肽)作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共同信使在动物体内的生理作用,包括参与镇痛过程、调节消化功能、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以及参与机体免疫过程等几个方面。同时论述了内啡肽与针刺和激光针灸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红艳 《长江大学学报》2007,4(3):309-309,320
神经性皮炎(ND)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或Vidal苔藓,是神经功能失凋、产生痒觉,诱发搔抓而引起的皮肤继发性炎症,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泛发性神经性皮炎((iND)皮损分布广泛而弥漫,病程慢性迁延经久不愈,病人焦虑烦躁。痒觉受中枢调节,心理因素可引起神经免疫变化,也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产生P物质等致痒物,引起周围皮肤瘙痒。  相似文献   

9.
一、在禽腿部打针忌打内侧因禽类腿上的主要血管神经都在内侧,在这里打针容易造成血管神经损伤,出现针眼出血,造成瘸腿、瘫痪等。应选择在禽腿的外侧打针。   二、给仔鸡和皮下打针忌用粗针头粗针打针因打针深度浅、针眼大,药水注入后容易流出,继而影响预防治疗效果,且针眼大容易发炎流血。要用细针头 (人用针头 ),打油性药液时可以用略粗一点的针头。   三、在胸部肉上打针忌竖刺仔禽、雏禽因肌肉薄或针头过长,竖刺容易穿透胸膛,将药液打入胸内,引起死亡。要顺着禽的胸骨方向,在胸骨旁边刺入之后,回抽针芯以抽不动为准 (抽…  相似文献   

10.
冷应激对家禽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应激可引起家禽生产性能下降,诱发多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研究家禽冷应激发生机制,探索科学的应激监测方法,对提高应激预防水平,保障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冷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几乎涉及所有器官和组织,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行为和生产性能等均发生改变,其中,神经内分泌在整合调节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综述了寒冷应激对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SAM)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为主的神经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富镧稀土对水稻的增产效果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镧(lan thanum,L a)作为稀土元素之一,在有机体内含量很少,但对生命活力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水稻在不同生长期喷施适当浓度的镧元素,分蘖速度加快5%~30%,抽穗提早,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明显提高。富镧稀土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提高植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促进化合物的转化,增强呼吸强度和生理代谢作用,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卵细胞在卵巢中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叫作卵的发生,这个过程包括增殖期、生长期以及成熟期3个阶段.卵泡的发生包括卵泡的募集、选择和优势化,对于卵泡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这3个阶段的机理研究尚不是很清楚.卵泡发生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在此重点研究卵巢局部因子对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以及卵泡各结构间的相互影响,卵母细胞发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超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温度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和地域分布界限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每年因低温冻害造成的农 作物产量损失巨大,因此,研究植物尤其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抗冻机理和抗冻人工调控具有现实意义。总结了近 年来植物抗寒生理机理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植物应对冷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及人工调控措施,介绍了主要抗寒基因 及其人工调控植物抗寒的应用研究,为植物的抗寒防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对学生的成长与就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非常重要。但很多高校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教学团队建设也不成熟,存在着外部保障与支持不足、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困境。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对策: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博士点;出台该门课程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细则;对该门课程定期检查;制定符...  相似文献   

15.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环境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具有固氮、溶磷、产生植物激素和分泌抗生素等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已成为新型生物肥料开发的研究热点.介绍了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定义、主要种类、作用机制、研究和应用现状.并提出绿色食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要与植物根际促生菌生产相结合,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表明促生菌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叶脉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脉能够运输营养物质和水分,同时还为植物叶片提供机械支撑力,以维持正常的形态结构,从而有利于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水稻侧脉的数量直接与叶片宽度成正比,叶片的合适宽度、长度以及直立度都影响其光合效率。因此,对水稻叶脉微管束系统的形态发育以及分子机理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综述了近年有关水稻叶脉发育的细胞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豆表达序列标签(ESTs)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研究大豆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对于揭示大豆的遗传发育机理及培育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近年来ESTs数据在基因图谱绘制、基因识别、发现SNPs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氮素与豆科作物固氮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氮素与根瘤固氮结合可达高产,两者矛盾对根瘤固氮产生不利影响。氮素影响根瘤固氮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文章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氮素与大豆根瘤固氮关系研究发展进程;综述不同氮素形态和氮素浓度对根瘤形成和生长、根瘤固氮酶活性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动态;阐述氮素抑制根瘤固氮碳水化合物争夺、抑制根瘤氧供给、硝酸盐毒害、反馈调节及其他可能抑制机制;提出氮素抑制结瘤氮浓度界限模糊化,不同氮素形式、豆科种类氮素抑制机制差异化及详细抑制机制不明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EGF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受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超  周国利  朱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57-558,562
[目的]为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方法]对EGF的理化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在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进行阐述。[结果]EGF、IGF和TGF等生长因子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生长因子可大大提高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和受精率,并对受精卵的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众多生长因子中研究的最多的就是EGF。EGF能够促进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卵丘细胞扩散,调节卵母细胞胞质成熟。[结论]对EGF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哺乳动物卵子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以及胎儿的发育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体外受精等技术和胚胎工程的发展提高可靠的保障。但对清楚了解EGF及其受体的性质和作用机制仍存在很多问题,且对表皮生长因子对体外受精的作用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在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受体介导对生物体的生长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在早期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对胚胎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IGFs通过与IGFBPs家族蛋白的结合调节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IGF-1可以增加体外培养的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并与其它基因协同作用调节胚胎细胞的凋亡,但其确切的抗凋亡的分子机理目前仍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