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鱼岁)卵巢周年变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是我国新疆地区经济鱼类之一,也是近年来养殖、增殖的渔业对象之一。对新疆地区丁卵巢周年变化和卵母细胞发育的观察结果表明,丁性成熟年龄在3~4龄;繁殖期在5月下旬-7月下旬,期间卵巢成熟系数在11.50%~12.25%,平均为11.88%;繁殖期过后,部分未产出的成熟卵退化,吸收,从11月至来年3月其卵巢发育处在重复发育的II期,至翌年4月卵巢再次发育;根据卵巢发育特点,丁属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丁[鱼][岁]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其种质资源的评价、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结果]选用77个随机引物对其2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有18个引物可以扩增出稳定且清晰的条带,共扩增出115条稳定的DNA位点,片段大小在100-2000bp,其中多态性位点14个,多态位点比例为12.17%。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1376,平均为0.0329±0.0056。[结论]丁[鱼][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
对丁(鱼岁)(Tinca tinca)血液有形成分及血清无机盐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显示:①血液有形成分:丁(鱼岁)的红细胞计数为1.43×1012~5.90×1012/L,平均为3.11×1012/L;红细胞平均体积为67.52 fL,红细胞压积平均为0.11%;白细胞计数为9.32×109~54.10×109/L,平均为33.84×109/L,其中白细胞淋巴球占白细胞的56.28%,中性白细胞占43.72%;血小板数量为103.72×109/L,血红素平均含量为121.18 g/L.丁(鱼岁)的红细胞具有体积小,数量多的特点,其血液可以携带更多氧分而能忍受水中较低的溶氧.血小板和白细胞淋巴球的含量远远高于本地鲤鱼或鲫鱼,这有利于丁(鱼岁)的生长与抗病.②血清无机盐:丁(鱼岁)血液平均含PO3-43.31 mmol/L,K+11.11 mmol/L,Na+125.23 mmol/L,Cl-105.08 mmol/L,Ca2+2.51 mmol/L,Fe3+15.13 mmol/L,Mg2+0.33 mmol/L,CO(NH2)21.475 mmol/L,其中K+和PO3-4的含量远远高出人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4.
2002年10-11月,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电泳,对我国新疆丁群体和从捷克引进的丁鱼岁群体各30尾个体的ADH、IDH、LDH、SDH、SOD、EST、MDH、ME、6PGDH、G3PDH等10种同工酶和1种肌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丁鱼岁群体在EST-2、SOD、ADH和IDH等4种同工酶存在多态,捷克群体在EST-1、ADH和IDH等3种同工酶存在多态。我国新疆丁群体多态位点比例为28.57%,比捷克丁群体高(21.4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61 9,也比捷克丁群体高(0.035 7)。捷克丁群体存在一定的杂合子缺失现象。因此,从遗传保护角度,应防止引入我国的捷克丁鱼岁群体进入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进行人工养殖,以免对我国丁天然资源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5.
2002年10-11月,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电泳,对我国新疆丁群体和从捷克引进的丁鱼岁群体各30尾个体的ADH、IDH、LDH、SDH、SOD、EST、MDH、ME、6PGDH、G3PDH等10种同工酶和1种肌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丁鱼岁群体在EST-2、SOD、ADH和IDH等4种同工酶存在多态,捷克群体在EST-1、ADH和IDH等3种同工酶存在多态。我国新疆丁群体多态位点比例为28.57%,比捷克丁群体高(21.4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61 9,也比捷克丁群体高(0.035 7)。捷克丁群体存在一定的杂合子缺失现象。因此,从遗传保护角度,应防止引入我国的捷克丁鱼岁群体进入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进行人工养殖,以免对我国丁天然资源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丁(Tinca tinca)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其消化道由食道、肠和肛门组成。食道肌层发达。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杯状细胞丰富,黏膜皱褶多且长,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环肌层厚度分别约为20、28、19μm,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67、29、38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黏膜层构成。  相似文献   

7.
2002年10—11月,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电泳,对我国新疆丁[鱼岁]群体和从捷克引进的丁[鱼岁]群体各30尾个体的ADH、IDH、LDH、SDH、SOD、EST、MDH、ME、6PGDH、G3PDH等10种同工酶和1种肌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丁[鱼岁]群体在EST-2、SOD、ADH和IDH等4种同工酶存在多态,捷克群体在EST-1、ADH和IDH等3种同工酶存在多态。我国新疆丁[鱼岁]群体多态位点比例为28.57%,比捷克丁[鱼岁]群体高(21.43%)。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0619,也比捷克丁[鱼岁]群体高(0.0357)。捷克丁[鱼岁]群体存在一定的杂合子缺失现象。因此,从遗传保护角度,应防止引入我国的捷克丁[鱼岁]群体进入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进行人工养殖,以免对我国丁[鱼岁]天然资源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8.
不同开口饵料对丁[鱼岁]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投喂不同饵抖对丁<鱼岁>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经过21d的试验.投喂水蚯蚓 配合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最高,而投喂蛋黄 配合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最低.丁<鱼岁>仔鱼的最适饵料是水蚯蚓 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9.
曼氏无针乌贼在中国东、黄,渤海均有分布。其产量在浙汪为最高。开展乌贼生物学的研究,对保护、增殖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周年变化作些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摘要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澳洲坚果叶片的营养特性,掌握其营养规律和特点,为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也为今后选育营养高效的澳洲坚果品种提供参考。研究澳洲坚果叶片中9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周年变化。[方法]选取6年生桂热1号澳洲坚果健康植株,2011年每月15日在所选20株树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采集枝条顶部往下第2轮叶1片,分别测定N、P、K、Ca、Mg、Zn、Cu、Fe、Mn等9种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叶片N、P、K含量在4月均出现高峰,之后随时间推移N含量缓慢下降,P含量保持稳定,而K含量略有升高;Ca、Fe含量在4月时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之后缓慢升高,Mg周年含量保持基本稳定,而Mn含量周年缓慢降低;Cu、Zn含量4月达高峰,之后含量先减后增。[结论]生产实践中应及时补充N、K、Ca和Fe等元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mm,出膜后第3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Ⅳ-Ⅴ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欧洲丁鱥鱼种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3~24℃下,测定了体重为(3.20±0.20)~(18.25±0.72)g欧洲丁鱥Tinca tinca的耗氧量、耗氧率,以及体重为(4.20±0.15)~(15.25±0.40)g欧洲丁鱥的窒息点。结果表明:耗氧量与鱼体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式为Y=0.512W0.559(r=0.9903,P<0.05),耗氧率则与鱼体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式为Y′=0.3165W-0.283(r=-0.9900,P<0.05);欧洲丁鱥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一昼夜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7:00~9:00和19:00~21:00,低峰值出现在22:00~2:00;欧洲丁鱥的窒息点为(0.360±0.015)~(0.300±0.010)mg/L(以O2计)。  相似文献   

14.
马诚  朱敏  李英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013-4016,4140
[目的]研究养殖丁(Tinca tinca L.)肝胰脏淀粉酶的基本性质。[方法]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丁肝胰脏淀粉酶的pH、温度、底物浓度、缓冲液及8种金属离子对其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影响。[结果]淀粉酶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44℃,最适底物浓度0.4%,最适缓冲液为0.2 mol/L Tris-HCl缓冲液。在设定浓度范围内(10~50 mmol/L),K+、Na+对淀粉酶活力影响具有促进作用;Ca2+、Mg2+对淀粉酶活力也有促进作用;Fe3+在低浓度(10 mmol/L)表现为促进,高浓度(20~50 mmol/L)表现为抑制作用;Al3+、Pb2+、Ag+对酶活力具有抑制作用。[结论]结果为丁鱼岁的人工养殖和饲料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丁(Tincatinca)血液有形成分及血清无机盐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显示:①血液有形成分:丁的红细胞计数为1.43×1012~5.90×1012/L,平均为3.11×1012/L;红细胞平均体积为67.52fL,红细胞压积平均为0.11%;白细胞计数为9.32×109~54.10×109/L,平均为33.84×109/L,其中白细胞淋巴球占白细胞的56.28%,中性白细胞占43.72%;血小板数量为103.72×109/L,血红素平均含量为121.18g/L。丁的红细胞具有体积小,数量多的特点,其血液可以携带更多氧分而能忍受水中较低的溶氧。血小板和白细胞淋巴球的含量远远高于本地鲤鱼或鲫鱼,这有利于丁的生长与抗病。②血清无机盐:丁血液平均含PO3-43.31mmol/L,K+11.11mmol/L,Na+125.23mmol/L,Cl-105.08mmol/L,Ca2+2.51mmol/L,Fe3+15.13mmol/L,Mg2+0.33mmol/L,CO(NH2)21.475mmol/L,其中K+和PO3-4的含量远远高出人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对丁鱥诱食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00尾平均体长为10.84cm、体重为22.8g的丁鱥进行了饲料诱食剂的初步研究。选用10种中草药(丁香、肉桂、八角、山萘、薄荷、黄连、黄柏、黄岑、枝子、胡椒)作为诱食剂,以2%的添加量分别加入到基础饵料中,用迷宫试验记录试验鱼进入诱鱼室和空白室的次数,以及试验鱼咬啄饵料球的次数,以分析不同中草药对丁鱥的诱食效果。试验期间水温为22-24℃。结果表明:丁香、薄荷、八角和黄连对丁鱥具较好的诱食效果(P〈0.05)。中草药的浓度不同,诱食效果也不同。其中:6%黄连、4%薄荷、2%八角对丁鱥的诱食效果最好;黄连与八角以1%的浓度添加在饲料中后对丁鱥的诱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蛋黄、浮游动物、水蚯蚓、配合饲料对开口摄食的欧洲丁鱥(Tinca tinca Linnaeus)仔鱼进行投喂试验,探讨这4种开口饵料对欧洲丁鱥仔鱼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饲养时间共计21d。结果表明,在培育早期,蛋黄和浮游动物组成活率最高,分别为91.05%和90.22%。培育后期,浮游动物组成活率仍为最高,达到75.00%,蛋黄、水蚯蚓、配合饲料组成活率分别为58.13%、41.25%和56.88%;生长效果最好的为浮游动物组,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18.
饥饿与温度对欧洲丁鱥幼鱼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呼吸室法研究了不同饥饿时间及不同温度对欧洲丁(鱼岁)(Tinca tinca L)幼鱼(体重3.65~4.92g)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欧洲丁(鱼岁)幼鱼的耗氧率呈下降趋势,饥饿前期的0d、3d、6d耗氧率下降差异显著(P〈0.05),饥饿后期的9d、12d耗氧率下降变缓,差异不显著(P〉0.05);其耗氧率呈昼夜节律性,自天平均耗氧率低于夜间平均耗氧率;在水温20℃、23℃、26℃和29℃时,欧洲丁(鱼岁)幼鱼的耗氧率与温度呈正相关,水温上升为32℃时,耗氧率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9.
从乌江网箱养殖的患病丁(鳞)(Tinca tinca)鳍上分离到3株可疑致病真菌,分别命名为丁(鳞)鳍1(DGQ1)、丁(鳞)鳍2(DGQ2)、丁(鳞)鳍3(DGQ3).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鉴定,结果表明,DGQ1、DGQ2、DGQ3分别为多籽毛霉(Mucedo parvisporus)、变孢毛霉(Mucedo alboater Naumov)和产黄青霉(Penic illiumc hry oge num).采用4种培养基及7种不同温度对该3种真菌进行培养,结果显示,3个菌株在查氏琼脂培养基(CA)、查氏琼脂培养基(CYA)、燕麦脂培养基(OA)上生长状况良好,在25%甘油硝酸盐琼脂培养基(G25N)上生长状况较差;25℃是该3个菌株的最适温度,DGQ1、DGQ2在35℃以上几乎不能生长,DGQ3在35℃可以生长,但生长速度比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