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绵阳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绵阳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很频繁,其流行频率比陕西关中常发区还要高,只要有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条锈病就流行。秋苗发病早,密度大,菌源多,病菌在冬季可不断侵染繁殖、扩展蔓延,没有明显的越冬阶段。在春季,锈病流行早,发展快,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达到高峰,病情严重。因此,认为这类流行区可向其它麦区提供菌源,起到菌源传播的桥梁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品种抗性退化和综合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以来新疆各地植保站对小麦条锈病的系统调查结果,结合调查统计资料,分析了1990年以来新疆小麦条锈病的年度发生变化趋势,明确了近年来的主要发生区域.初步阐述了该病在新疆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的独立周年循环规律,首次提出新疆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的5种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分析认为,主栽品种抗病性丧失和气候变化是导致该病近年来严重流行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摸清该病在新疆的流行规律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发生普遍、为害严重,除经常发生局部性流行外,曾于1950和1960年先后发生两次全国性的大流行,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摸清条锈病流行规律,11年来各地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领导下,成立了小麦条锈病专业研究组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北京837抗条锈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837是我所"七·五"期间培育的优良抗三锈新品种,综合性状好,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倒伏不早衰,除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外,在抗病育种工作中也被广泛用作抗病亲本而进行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5.
春季小麦条绣病在田块内、田块间及区域间的顺序传播距离按对数的加速度增加。根据调查资料,导出了不同侵染条件下的“菌量——传播距离”迥归公式为:一般侵染条件下:logD=0.1794 0.5838logS有利侵染条件(侵入前旬雨量>20毫米)下:logD=0.40 0.55logS不利侵染条件(侵入前干旱,旬雨量<3毫米)下:logD=-0.177 0.56logS其中:D=一次传播距离(公尺)。S=菌量,即病叶数×平均严重度。上面提出的初步公式只供计算在大面积地势平坦、一般风力、一般栽培条件下的感病品种麦田的田块内及田块间传播距离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鄂西北地处全国小麦主产带,其中襄樊市是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小麦条锈病入侵湖北省的咽喉之地,我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25万hm2。从80年代初开始,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次大流行年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70%~80%,甚至更高,...  相似文献   

7.
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属西北黄土高原区,海拔1011~1 767 m,年平均气温7.5~9.5℃,年降雨量400~500 mm,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小麦是本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条锈病在历史上曾多次大流行,造成重大损失.条锈病控制的关键是越夏区域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越夏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近年小麦条锈病在河南省发生为害新特点,为了弄清该病病菌是否能在本省越夏,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4~2009年进行了本项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小麦条锈病病菌能在本省豫北、豫西海拔1 100 m以上地区越夏。越夏后的条锈病病菌能侵染当地和豫西南地区的小麦秋苗,引起冬前发病和春季流行。自生麦苗是条锈病病菌越夏的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9.
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北地处全国小麦主产带 ,其中襄樊市是全国 2 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 ,也是小麦条锈病入侵湖北省的咽喉之地 ,我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2 5万hm2 。从 80年代初开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具有明显周期性 ,每次大流行年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 70 %~ 80 % ,甚至更高 ,因条锈病危害造成的损失一般年份减产 10 %~ 2 0 % ,严重年份减产30 %~ 5 0 %。防治不力的部分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损失相当惨重。为了更进一步掌握其发展、蔓延规律 ,有效控制其危害 ,作者对 1980年以来我市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分析。1 研究方法1980~ 2 0 0 2…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小麦条锈病周期流行规律及其预测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以往小麦条锈病周年侵染循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省小麦条锈病周期流行规律,组建了6年周期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GM (1,1):ŷ=496.8e0.4353k-414.4,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的理论值。在以往中短期预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工作为校正系数,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y=ŷ·x),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各年度的实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大量的鉴定结果,进一步证明德国的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除个别品种外,不能反映我国条锈菌交异的实际情况;为此,选出了比较适合我国情况的一套鉴别寄主,它们是:Trigo Eureka F.G.S.、Fulhard、Strubes Dickkopf、保加利亚春麦 Lutescens128、碧蚂1号、西北丰收、西北54号、玉皮、甘肃96号。应用所选出的鉴别寄主、四年来共分析了325个标样,它们可划分为10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定名为条中1号到10号。条中1号的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它能侵染碧蚂1号、西北54号、西北丰收、农大183、石家407等品种及含有3037血统的许多品系。近年来碧蚂1号抗锈性退化即系由于该小种的猖獗。条中8号出现频率仅次于1号,它的特点是对玉皮、甘肃96号有很强致病力。条中2号出现频率虽很低,但它能侵染重要推广品种西农6028。条中3号对碧蚂1号、石家庄407、玉皮、西农6028都没有致病力,这一小种1957年出现频率很高(37.3%),但以后几年未再鉴定到;作者等推测它可能是条中1号取得优势以前的一个主要小种。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工作应以条中1号、2号和8号三个小种作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温室接种及在栽培草圃和野外进行调查,本研究证实我国小麦条锈菌禾草寄主共有11属62种,其中麦薲草(Elymus tangutorum (Nevski) Hand.-Mazz.)等22种禾草过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可作为该菌的寄主;另外还有16种禾草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小麦条锈菌寄主。
分小种接种的结果表明,同一禾草材料的感病性,因小种的不同而异;同一小种的致病性也因禾草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种但不同来源的禾草材料,对小麦条锈菌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传播与高空气流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2~1984年间每年8月下旬至11月下旬,收集兰州、天水、武都、西宁、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丽江、西昌、成都、西安、汉中、宜昌等13个代表性地点的高空气流动向,风速及气流上升与下沉等资料,进一步分析我国主要越夏区的条锈菌源可能传播动向。结果表明,在3000米以下高空,气流复杂多变,向各方向活动,病菌可随气流向各麦区广泛传播;在5500米高空,气流活动以西风为主,占47.5%,其次为西北风,占26.5%,再其次为西南风,占17.6%,而且高空风速达11.3米/秒,这进一步说明3000米以上高空气流对甘、青、宁、川越夏菌源基地由西往东向各个方向吹送条锈病夏孢子更为有利;也说明越夏菌源基地在3000米以下的气流由东往西同样有效。但由于栽培、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关系,越夏菌源基地以西地区不种冬小麦,向西传播的作用很小。因此,根据高空气流所揭示的动态,确凿阐明了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菌源基地关键传播时期的菌源是由西往东传播。  相似文献   

14.
阿坝州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9—1985年在四川省阿坝州越夏区进行条锈病发生规律调查。该地区海拔2900米以上的晚熟小麦约2.5万亩,条锈病持续发生至9月下旬,为自生麦苗和部分早播秋苗提供菌源。自生麦苗的发病面积近3万亩,其中休闲地约2.5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400—2900米地区,自生麦苗较多,发病较重;荞麦复种地约4000亩,主要分布在黑水、茂汶和汶川等地1700—2500米地带,自生麦苗较少,发病较轻。自生麦苗提供菌源的关键时期是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秋苗发病面积约3.7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潘、黑水2700—2950米地带,自9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不断发生流行,而以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种的秋苗发病较重,菌源较多,这在越夏菌源传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条锈菌在阿坝州又可越冬,构成周年侵染循环,常年流行,这不仅严重危害当地小麦生产,而且向广大冬麦区秋苗提供大量菌源。因此,综合治理阿坝州越夏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31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本文报道了1991年以来对新小种条中30、31号鉴定与致病性的研究。继1991年发现对绵阳系成株小麦有致病力的、对Hybrid46有毒的新致病类型91—1,1993年又发现了新的致病类型93—1。根据它们对我国鉴别寄主的反应,命名为条中30、31号。与条中28、29号相比,新小种具有更宽毒性基因组成和更高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值,它们对我国生产品种、高代品系和重要抗源有更广的致病范围。证实两个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是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新小种抗病育种和流行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85~1990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报道了1985~1990年对我国小麦条锈菌8446个标样的监测结果。对发现的条中29号和洛13、洛10类群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条锈菌的变化,1988年前条中25号仍居首位,出现频率在19.3~27.5%,其次为23号(15.1~18.4%),26号(10.9~17.3%);1988年起,条中29号跃居为优势(28.0%),1989和1990年达40.3%和30.8%,25、23和26号等小种均下降到4%以下,进入了以29和28号为代表的洛13和洛10类群为主体的阶段。对条锈病流行和抗锈育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和1963年,分别在信阳和郑州进行三次田间药剂防治小麦条銹病試驗結果表明:在叶面防治效果方面,超过0.5%对氨基苯磺酸10%以上的有0.5%与0.3%“閩农五号”、氟化鈉600倍、1000倍、氟矽酸鈉600倍、1%氨基苯磺酸鈉、1%氨基苯磺酸鋅、1%氨基苯磺酸鎳、0.1%与0.2%氮化鎳、0.2%氟化鎳及0.2%醋酸鎳等12种;超过1—10%或基本上相等的有1%常州氟鋇、1%氨基苯磺酸铁、0.1%与0.2%硫酸鎳四种;其中药效較好而又无药害、比对照增产10—35%的有1%氨基苯磺酸鈉、0.5—1%常州氟鋇、0.3—0.5%“閩农五号”、0.5%氨基苯磺酸铁及0.5%对氨基苯磺酸等;药效尚好而药害輕微、比对照增产10—20%的有1%氨基苯磺酸铁盐、0.5%鋅盐、0.5%鎳盐、0.1%醋酸鎳及氟矽酸鈉600倍等。田間药剂防治的适当时期和次数,根据病情动态和噴药效果分析,在河南省中南部地区建議以小麦的孕穗初、孕穗末或抽穗初、揚花期三次噴药为最好,灌浆以后噴药一般不起作用,如早春气温较高,病情上升迅速,則可在拔节期加噴一次。  相似文献   

18.
1975-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报道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1975-1984年鉴定的9254个标样的结果,对发现的条中21-28号等小种进行了广泛研究,反映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品种布局的关系,七十年代初的优势小种条中17号和18号急骤下降,出现频率分别由1975年的43.37%和20.78%下降到1977年的7.66和1.81%,而19号小种群则由1975年的15.06%上升到81.05%。进一步研究后将19号小种群中在鉴别寄主Trigo Eureka,丹麦1号,维尔和南大2419上有稳定的致病力差异的类型分别定名为条中23号、24号、25号和26号。其中25号于1981年在全国范围内上升为优势小种,1981-1984年出现频率达31.25-44.21%,其次是23号(12.48-27.58)和26号(5.84-24.64%)。新近发现的条中28号对当前作为抗原利用最广泛的洛夫林10等"洛类"品种有很强的致病力,是当前抗病育种的主要目标。本文还总结了我国小麦条锈菌传播,扩展的规律。这些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和防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麦条锈病菌的生理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麦条锈病主要由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引起,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对西藏大麦条锈菌鉴别寄主进行扩充改进,初步建立了一套在我国较为适用的大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由7个品种组成:喜马拉6号、矮秆齐、早熟3号、永1394、永802、科品2号、辉县红(小麦)。这套鉴别寄主可清楚地将大麦专化型和小麦专化型区分开;并将采自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和河南5省区的40个大麦专化型菌系区分为4个毒性类型。以毒性中等的大麦型1号和毒性较弱的大麦型2号分布较广,大麦型3号和大麦型4号则只见于西藏的标样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