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柚木苗期多因素施肥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N、P、K、Mg、Z(Zeolite沸石)为苗期施肥因素,采用L8(41×24)正交设计,P为4个水平,其余2个水平,不施肥作对照,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柚木苗生长和干物质质量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间7个月生柚木的生长及干物质质量差异极显著,处理5(P1Z2N1K1Mg2)的生长指标和各项干物质质量指标是8个施肥处理中最好的,与其余的施肥处理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7个月生的柚木苗高、地径、总干物质质量、根干物质质量、茎干物质质量和叶干物质质量分别是对照的3.58、2.74、11.78、11.29、10.24、17.79、8.15倍。沸石促进了柚木苗生长和各项干物质质量的形成,添加沸石的7个月生的柚木苗高、地径、总干物质质量、根干物质质量、茎干物质质量和叶干物质质量分别是不添加沸石的2.10、1.69、4.02、3.17、2.94、2.60倍。不同P水平间的苗木生长和干物质质量的差异也极显著,低P水平对柚木苗生长和干物质质量的影响要优于高P水平,容器苗培育P肥最佳施肥量为基质质量的0.7%。添加Mg也对柚木苗生长和干物质质量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沸石与N、P、K和Ca配比对柚木幼林早期生长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沸石为主区,以N、P、K和石灰为4个因素,各个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L_9(3~4)的通过9个施肥处理为副区,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18个月,沸石处理间柚木树高生长差异显著,施用沸石显著提高柚木高生长;施肥处理间树高和胸径生长差异极显著,最佳施肥为处理4(N2P1K2Ca3),即每公顷施N 200 kg、P 300 kg和K 200 kg以及每株施石灰1 kg,其柚木树高和胸径分别是最差处理的1.66和2.07倍;4个因素不同水平间主要以P三水平(100、200、300 kg/hm~2)间差异极显著,高P水平(300 kg/hm~2)柚木树高和胸径生长分别是低P水平(100 kg/hm~2)的1.51和1.61倍。P施肥对柚木早期生长影响效果极显著,而K肥对霜冻后的柚木生长恢复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柚木种源/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建立在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的柚木种源/施肥试验2.5年生林木进行生长量和叶片养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3个柚木种源对施肥处理的反应基本一致,种源间生长差异不显著。但施肥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生长最好的处理为N2P6K1,即每公顷施N133.3kg、P333.3kg和K66=.7kg,其树高生长是最差施肥处理的3.33倍。施肥处理间的树高生长以P、N、P和K的养分含量随柚木的年生长量变化而变化,在年生长量最大的年份,叶片养分含量较低,反之,则叶片养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6年生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柚木(Tectona grandis)混交林、格木纯林以及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相比,多树种混交林总蓄积量能提混高13.66-49.14 m^3/hm^2,不同树种以及同一树种在不同配置模式之间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及其年均生长量等指标差异显著。多树种混交模式中格木、降香黄檀的平均树高分别比相应纯林提高2.33%-30.23%和10.71%-19.64%,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15.15%-27.27%和12.50%-20.83%。与格木+柚木混交林相比,多树种混交林格木、柚木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8.70%-21.74%和8.70%,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24.59%-37.70%和33.33%-36.46%。综合分析表明,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格木、降香黄檀、柚木等的高径生长,促进干形发育,且在促进林木胸径生长上有显著作用,该模式对于珍贵树种长周期大径材的培育切实有效,但不同树种配置及其比例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水因子、施肥、立地对柚木生长的影响,在造林后第1年起,按裂区试验方法布设了一个包含有2个水处理(主区)和4个N、P、K处理(副区),3个重复的柚木施肥与水处理裂区试验,在1~3 a和13 a时对试验进行高径等生长指标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1~3 a和13 a时施肥处理对柚木生长影响不显著;(2)水处理在1~3 a和13 a对柚木生长有极显著影响;(3)试验重复(不同地段)2 a时起,对柚木生长影响显著;(4)立地和水处理对柚木生长有持续稳定影响,施肥处理与立地、施肥处理与水处理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做到适地适树适肥,才能取得好的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6.
《林业科学》2021,57(7)
【目的】对比分析黄土高原南部桥山林区3种林分类型麻栎群落的种群结构与幼苗生长过程,阐明麻栎种群在不同群落类型下的数量和结构动态,为该地区麻栎林科学经营和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12块样地(麻栎阔叶混交林、麻栎油松混交林和麻栎纯林3种林分类型,每种林分类型设置4块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4 cm个体的胸径(幼苗地径)、树高和冠幅等特征;在每块样地采集幼苗或幼树标准株,测定各器官生物量。以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不同林分类型麻栎种群静态生命表,根据各径级麻栎种群存活量绘制存活曲线,并分析3种林分类型中1~10年生麻栎实生幼苗的高度、基径、冠幅及生物量分配差异。【结果】3种林分类型麻栎种群均呈现出随年龄增加个体数减小趋势,低龄级个体具有绝对数量优势,桥山地区麻栎种群年龄结构呈进展型。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麻栎种群存活量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低龄级死亡最高,为生活史脆弱期;Ⅲ、Ⅳ龄级期望寿命最高;在Ⅲ~Ⅶ龄级,麻栎阔叶混交林和麻栎油松混交林中的麻栎种群死亡率远远低于麻栎纯林。不同林分类型麻栎种群的存活曲线皆呈Deevey-Ⅲ型。实生苗基径在1~5年表现为麻栎纯林混交林,随着年龄增加,麻栎油松混交林实生苗基径略高于其他2种林分类型,但3种林分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实生苗冠幅在2~10年表现为混交林纯林,且3种林分类型间实生苗冠幅差异在4年后开始显著(P0.05);麻栎油松混交林实生苗高度在2~10年均高于其他2种林分类型,3种林分类型间实生苗高度差异在5年后开始显著(P0.05)。不同林分类型麻栎实生苗叶、干、根、侧枝生物量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3种林分类型间,实生苗叶生物量在1~6年差异不显著,干生物量在1~4年无显著性差异,侧枝生物量在1~2年差异不显著;随着年龄增加,3种林分类型间叶、干和侧枝生物量差异越来越显著;根生物量则随年龄变化没有太大差异。【结论】桥山林区3种林分类型麻栎种群发育良好,均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麻栎纯林中大径级麻栎个体数较麻栎油松混交林和麻栎阔叶混交林少,麻栎纯林虽然早期幼苗数量较多,但幼树期死亡率较高,且高年龄幼苗的生长特性和各构件生物量均低于混交林,未来可将发展群落结构更稳定的混交林作为森林培育和经营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赤桉、细叶桉和巨桉幼林施磷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省阳西县 ,对赤桉、巨桉和细叶桉进行 10个 P处理水平的施肥试验 ,结果表明 :造林后 1~ 6 4个月期间 8次测定的树高和 9~ 6 4月期间 6次测定的胸径在 10个 P处理水平间和 3个树种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P肥对促进 3种桉树树高和胸径生长的肥效明显 ,3个参试树种对P肥的需求也有明显差异 ,表现为 6~ 2 4个月期间观测的生长指标存在树种与 P肥的交互效应。各树种肥效明显的高峰区域的开始和持续时间也不同 ,为筛选施 P量创造了条件 ,讨论了参试树种造林时必须的施 P量  相似文献   

8.
抗寒育种是柚木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是在大田测定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两个柚木无性系试验林的寒害结果,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不同柚木无性系间的保存株数都达到极显著差异,广西博白试验点保存率为0~91.67%,贵州罗甸试验点保存率为8.33~86.17%。初步筛选出了抗寒性强的柚木无性系有7514、7509、7531、Z408、7559、8301和7029,两个试验点的保存率都在80%以上。参试柚木缅甸种源抗寒性优于印度种源。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杉木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效果,开展了杉木与木荷、杉木与闽楠以及杉木与木荷、闽楠混交造林试验。10年生的试验林研究表明:3种混交林中,杉木木荷闽楠混交林中的杉木、木荷和闽楠生长量均最大,而且与其它2种混交林对应树种的生长量差异显著;杉木木荷闽楠混交林总蓄积量最大;杉木木荷闽楠混交林土壤通透性比其它2种混交林强,肥力更好。  相似文献   

10.
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以2年生木犀Osmanthus fragrans,3年生银杏Ginkgo biloba及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4种不同基质配比及4种不同施肥处理开展容器大苗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黄心土:泥炭:珍珠岩=2:2:1处理显著促进了3个树种容器大苗的生长,因此,从成本及适宜性考虑,为3个树种容器大苗培育的适宜育苗基质。不同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N:P:K=15:15:15,总养分含量≥45%)3.5 kg·m~(-3)的处理及施用长效缓释肥(N:P:K=l8:6:12,总养分含量≥36%)1.5 kg·m~(-3)的处理均有利于木犀及银杏的生长,但鉴于缓释肥具有施用量少、环境污染小等优点,1.5 kg·m~(-3)缓释肥的处理为木犀及银杏容器大苗培育适宜的施肥方式。而3种不同缓释肥处理的乐昌含笑容器苗长势均显著高于复合肥处理,其中以3.5 kg·m~(-3)处理的苗木表现最优,随着缓释肥施肥量的增大,各生长指标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1.
对7年生鲁山杨中成林进行了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1年后,施有机肥1 kg/株的处理胸径生长量、单株材积生长量和蓄积生长量均为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43%、31%和31%;施肥2年后,施有机肥2kg/株的处理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31%和44%,施1 kg/株的处理单株材积生长量、蓄积生长量最大,均比对照提高42%,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从成本效益方面看,施有机肥1 kg/株的处理投入最低,利润最高,投入-产出比最高。因此,从追肥后杨树生长量和成本效益综合考虑,杨树中成林施有机肥1 kg/株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东京野茉莉苗期生长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能源树种东京野茉莉为研究对象,研究东京野茉莉幼苗在不施肥和施肥情况下年生长节律。东京野茉莉苗高增长呈"S"型增长模式,苗木增长出现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3个时期。苗速生期起点为5月下旬,持续至9月中旬,在5月下旬苗高生长最快。不同施肥处理的1年生幼苗,年生长节律均呈现"S"型曲线。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施尿素的植株长势最好,不施肥的植株长势最差。  相似文献   

13.
2014年6月,通过4种不同基质配比及4种施肥处理方式对3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开展容器大苗培育试验。2015年测定结果表明:泥炭︰蛭石=2︰1及黄心土︰泥炭︰蛭石=2︰2︰1处理均显著促进了南方红豆杉容器大苗的生长,但综合成本等因素,增加了40%黄心土的A2处理为南方红豆杉容器大苗的适宜育苗基质;所有施缓释肥(N︰P︰K=18︰6︰12)处理的南方红豆杉容器苗长势均显著高于施用复合肥的对照组(复合肥N︰P︰K=15︰15︰15),但在不同缓释肥处理间,南方红豆杉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其中以SRF1处理(1.5 kg/m~3)的苗木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指数施肥能诱导苗木对养分的奢侈消耗并建立养分库,从而实现苗木对肥料的稳定持续吸收,进而实现养分在体内的稳定积累,针对1年生赤皮青冈幼苗对不同水平指数施肥的响应,对比常规施肥,旨在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赤皮青冈在不同时间段苗木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大小以及苗木质量指标的影响,揭示指数施肥对赤皮青冈苗木生长的潜在影响以及赤皮青冈苗期对氮素的需肥规律,为赤皮青冈苗木培育和人工林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赤皮青冈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基于对照(CK)、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等6个处理,施氮量(纯氮)分别采用0、3.0、1.0、2.0、3.0、5.0 g·株-1,分5次施入,每30天施入1次,施肥前先测量苗高、地径,生长期结束后,用全量收获法测定每1株的苗高、地径、干质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生长指标分析。【结果】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施氮处理对苗高、地径等影响不同,赤皮青冈的苗高生长差异表现较大,表现为EF2 EF1 CF EF3 EF4 CK,其中处理EF2的苗高达136.5 cm,比对照处理95.2 cm高出43.41%,比常规施肥CF处理高出25.34%,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0.05)。对地径的影响差异表现为EF2 EF1 EF3 CF EF4 CK,其中中低浓度的指数施肥EF2和EF1处理,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地径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49.33%、37.38%;中高浓度的指数施肥处理EF3、EF4与常规施肥处理CF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由不同处理条件下赤皮青冈苗木总生物量介于58.13~125.80 g·株-1,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质量指数差别较大(P 0.05),其中以处理EF2、EF1最佳。【结论】指数施肥不仅能节约肥料的施用量,减少肥料的浪费,还能有效提高赤皮青冈苗木质量。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指数施肥方式EF2处理(2 g·株-1)指数施肥处理在苗高、地径、总生物量、质量指数等指标显著优于1 g·株-1的处理及其他处理,在根比重方面也表现略优,从苗木质量培育的角度综合考虑,指数施肥2 g·株-1是赤皮青冈苗木培育的最佳处理,能获得最佳的苗木形态指标和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煤矸石山不同施肥处理对3个树种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矸石山地,通过对树木进行施肥处理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白榆、臭椿和沙棘等3个树种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树木施肥1年后,地径和树高生长速度要快于对照,以施过磷酸钙100g 株^-1处理效果最好;但施肥2年后,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施肥能够促进矿区废弃地人工幼林的生长,并且磷肥效果好于氮肥,但速效化学肥料极易被淋溶,第2年化肥已经消耗殆尽,所以在矿区废弃地对幼树施肥,应少量、多次使用速效化肥或选用-些分解缓慢的长效肥料.  相似文献   

16.
对岩溶地区翅荚木(Zenia insignis)、柚木(Tectona grandis)、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秋枫(Bischofia javanica),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等5种用材树种的9年生试验林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各树种之间的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差异极显著。其中翅荚木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最大,分别为11.88 m、12.74 cm、0.090 66 m~3;其次是柚木,分别为11.21m、10.52 cm,0.056 29 m~3;初步认为翅荚木和柚木早期速生,可作为用材树种在广西岩溶地区推广造林,快速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5种用材树种中,翅荚木、柚木冠幅较大,其次是海南蒲桃、秋枫,顶果木冠幅较小。  相似文献   

17.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研究杨树人工林种间混交对自身生长性状和对食叶害虫抗性的影响,探索杨树人工林优质、高抗、高效的栽培方式,为丰富和提升人工林经济和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在黑龙江选取3年生银中杨、小黑杨-14、小黑杨、迎春5号杨,以每种(品种)单独栽植及4种(品种)混合栽植进行造林,建立5个处理、4个重复区组共2 880株、占地18 150 m2的样地。2016―2019年连续4年抽样调查不同处理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指标。2017―2019年随机抽取不同栽植方式中各树种(品种) 40棵样树,剪取4个方向、长度40 cm的枝条,将受杨树食叶害虫危害的叶片归为4类,按1/4、1/2、3/4、1这4个参数计算受害率。【结果】2016―2019年各处理的树高和胸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树种(品种)间的差异大于栽植方式影响。其中银中杨在混交林中的胸径生长率比纯林显著增加(P0.05),迎春5号杨在混交林中的胸径生长率比纯林显著减小(P0.05)。2017至2019年各处理间冠幅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品种)纯林冠幅生长率要大于混交林中对应树种(品种)的冠幅生长率,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叶片受害率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品种)的抗虫性强弱依次为银中杨小黑杨小黑杨-14迎春5号杨。混交林中叶片受害率介于4个纯林树种(品种)之间,连续3年银中杨纯林与混交林叶片受害率相对稳定;小黑杨-14与小黑杨在2017、2018年的混交林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杨树混交种间(品种)间差异显著大于栽植方式的影响,银中杨是4树种(品种)中的优势树种,迎春5号杨是相对弱势树种。混交林中杨树各树种(品种)间表现出加性效应,种间的生长竞争存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现象。小黑杨-14与小黑杨在混交林中的抗虫表现有差异。混交林叶片受害率连续3年相对稳定,与优势树种银中杨纯林相似,其他3种(品种)杨树叶片受害率变化较大,迎春5号杨在混交林中叶片受害率最大。除银中杨外,混交林中各树种(品种)的叶片受害率低于纯林,表现出联合抗性的非加性效应。杨树人工林造林要加强树种或品种的多样化配置,最好是在优势树种(品种)间混种,这可以提升联合抗性,降低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率,提升林分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给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幼树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由纯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的B层土壤为栽培基质,栽植3年生棕榈苗木,设计氮、磷、钾3因素4水平的正交施肥试验方案,共设16个施肥处理,以不施肥作为对照,就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根系形态指标、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1)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各根系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差异均显著。在16个施肥处理组合中,就不同配比肥的施用效果而言,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和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棕榈苗的各根系指标值和生物量,均以N_2P_1K_2(施尿素21.645 g/株、钙镁磷肥0 g/株、硫酸钾肥19.608 g/株)处理的为最高;由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棕榈苗的各根系指标值和生物量,则均以N_2P_2K_1(施尿素21.645 g/株、钙镁磷肥62.5 g/株、硫酸钾肥0 g/株)处理的为最高。2)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各根系指标的隶属函数综合值的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棕榈苗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施用效果均最优的施肥处理方案是N_2P_4K_1(施尿素21.645 g/株、钙镁磷肥125 g/株、硫酸钾肥0 g/株),其中,N的影响最大,P的影响次之;对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棕榈苗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施用效果均最优的施肥处理方案是N_1P_2K_4(施尿素0 g/株、钙镁磷肥62.5 g/株、硫酸钾肥39.216g/株),其中,P的影响最大,N的影响次之;对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棕榈苗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施用效果均最优的施肥处理方案是N_2P_4K_2(施尿素21.645 g/株、钙镁磷肥125 g/株、硫酸钾肥19.608 g/株),其中,N的影响最大,K的影响次之。【结论】施肥可促进棕榈苗根系的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而能有效促进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根系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最适配方是不同的。在16个施肥处理组合中,可促进栽培于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和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的棕榈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最适施肥处理方案均为N_2P_1K_2,而可促进栽培于由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的棕榈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最适施肥处理方案则为N_2P_2K_1。可促进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由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和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棕榈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最优施肥处理方案分别是N_2P_4K_1、N_1P_2K_4、N_2P_4K_2;而最优施肥处理方案都不在所设计的16个施肥处理组合之中。  相似文献   

19.
榛林经营密度及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铁岭地区平榛为试材进行经营密度及施肥试验.密度试验发现不同经营密度间榛林的产量差异显著,结果表明:2年生榛林最适密度为20~25株·m-2;3年生榛林最适密度为15~20株·m-2.施肥试验发现榛林从1年生开始就应该进行施肥,施肥种类、数量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2~3年生榛林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在铁岭地区,2...  相似文献   

20.
以珍贵树种白木香1.5a年生幼苗为材料进行试验,设定了4种不同施肥措施,即对照CK、复合肥N1、叶面肥N2和根肥N3,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白木香苗期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不同时期施肥处理白木香幼苗枝下高、株高和地径均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复合肥(N1)处理在施肥1个月时枝下高和株高差异显著(P0.05);除N1处理3个月时SPAD值、叶片氮素和水分含量略低外,其他处理均高于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