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青山羊的核型、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Nots),结果表明:青山羊二倍体染色体2n=60,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显示G—带阳性带纹124条,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阳性C—带。Nor_5是分布于N01号、2号、4号、5号、22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Gustausson(1971)首次利用芥子喹丫咽荧光(Q—带)技术对家猪染色体分带以鉴别单个染色体,其后,Hansen(1972)发表了另一个Q—带核型而且鉴别了一对常染色体和Gustvsson所谓的X染色体的差异。1972年,Berger用8M尿素对猪染色体进行了分带,利用Seabright(1971)的胰酶法产生G—带的几个报道也相继出现,1977年,Hansen发表了一篇家猪染色体Q—、G—和R—带的完整报告。  相似文献   

3.
进行了绿肥—玉米/蔬菜—辣椒不同带距套作效果初探,结果表明,按处理③(2.67m开厢)的种植效果最好,复合产值最高,是适宜道真县大面积推广的一种分带能作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1968年瑞典细胞化学家Caspersson首先提出了动物染色体萤光分带技术,即Q带。1969年他又成功地把Q带技术用于植物—蚕豆,从而染色体的带型分析补充了组型分析的不足,为细胞学、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开拓了新景。1970年Pardue和Gall发现染色体的着丝点附近分布着最初构成的异染色质与Giemsa染剂能发生特异的分带染色即G带。1972年Vosa等把G带技术用于研究植物染色体。1972年Sumner创用BSG法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先用碱—Ba(OH)_2,再用盐—柠檬酸钠和氯化钠即SSC溶液处理细胞,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量外围血淋巴细胞培养以及Ag—NoRs染色、C—分带技术,对合作猪体细胞染色体的核型、核仁组成区以及结构异染色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38xy(公)或38xx(母),NF=64;银染阳性核仁组成区为1、2、3和4的频率分别为0、0.22、0.47和0.31,平均有3.02条染色体的核仁组成区被正染,Ag—NoRs联会的频率为1.29%;合作猪染色体的C—带类型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6.
文中在我国混凝土外加剂事业发展现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M—G系列混凝土减水剂开发的前景展望。并对M—G系列混凝土减水剂的特点进行了综合论述。 M——G系列混凝土减水剂,由我院水利系研制,属国内首创,其工艺转化是极其复杂的化学转化,其产品也是极为复杂的具有多元极性基团的混合物,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减水效果良好。本文对M—G系列减水剂制作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分带技术,在植物细胞学、细胞遗传学、植物分类学、染色体工程以及农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上,正在被更多的研究工作者所应用。植物染色体分带染色,首先是1969后Casperson等利用Q—带技术于蚕豆。此后,1971年Sumner等利用了ASG法染色体分带技术,同年Datrillux等创用了染色体胰酶(蛋白质分解酶)分带技术,1971——1972年白石行正等用6—8M尿素代替胰酶,创用了尿素法染色体分带技术,1972年Sumner等又创用了BSG法染色体分带技术被广泛使用,1974年Fiskesj创用了HSG法染色体分带技术,所有以上方法处理植物均显示C—带。1974年舟木以蚕豆、黑  相似文献   

8.
青山羊染色体G—带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分析了青山羊染色体核型和 G—带带型,结果是:青山羊二倍体染色体2n=60,常染色体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 染色体为第三号,是端着丝粒染色体,Y 染色体最小,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用胰酶吉姆萨带显示青山羊 G—带型,并绘制了青山羊中期染色体 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BSGC—分带法,对杜洛克猪、苏白猪、甘肃白猪和甘肃黑猪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品种猪存在特大、大、中、小和无五种类型的C—带。其中杜洛克猪的第13、14、15、17和18对染色体;苏白猪的第14、16、17和18对染色体,甘肃白猪和甘肃黑猪的第14:15和18对染色体均呈现C—带多态性。甘肃白猪的第14对染色体特大型C—带出现的频率高达33.34%。经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这一结果可用于家猪的育种和保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镉在固-液界面的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镐离子从溶液到功能化介孔分子筛(MP—MCM—41)表面的迁移传输吸附是一连续物理和化学过程。扫描电镜分析证实分子筛颗粒内部具有高度多孔性且具有片状“微粒”结构,为此本研究从理论上对镉离子在固液两相间的迁移吸附进行了模型描述和探讨,提出了一种高活性介孔固体的液固反应模型:颗粒—微粒模型(P—G模型),并给予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镜离子通过迁移传输吸附机制从液相到分子筛表面的迁移吸附符合P—G模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龙陵黄山羊的核型,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_s),结果表明:龙陵黄山羊染色体数为2n=60,常染色体及X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最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均显示C—带,性染色体未显C—带.雌性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_s)分布于No.1,2,3,4,5,25号染色体,雄性分布于No.1,2,25号染色体,显示了性别及分布多态性。研究还发现三种不同的联合(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绘制了21型白猪染色体模式图,置信限图和染色体G分带模式图,并对每一条染色体作了带型描述。21型白猪X染色体G带结构清晰,具有特征,易于区别辩认。Y染色体的长、短臂上各有一条深条,表现出与其它家猪的区别与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ACP—DDRT—PCR技术筛选和克隆了黄鳝不同发育时期性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利用2个随机ACP引物筛选到2个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并对这2条差异表达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分析,获得这2个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408bp和421bp。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基因与黄鲈卵巢cDNA文库中的一个基因(GeneBankNo.G0657149.1)高度同源;而另一个基因无同源性序列,视为新报道的基因。进一步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在黄鳝卵巢和间期性腺中的表达差异显著,因此推测其在黄鳝性腺发育以及性逆转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ACP—DDRT—PCR技术筛选和克隆了黄鳝不同发育时期性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利用2个随机ACP引物筛选到2个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并对这2条差异表达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分析,获得这2个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408bp和421hp。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基因与黄鲈卵巢cDNA文库中的一个基因(Gene BankNo.G0657149.1)高度同源;而另一个基因无同源性序列,视为新报道的基因。进一步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在黄鳝卵巢和间期性腺中的表达差异显著,因此推测其在黄鳝性腺发育以及性逆转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外周血细胞培养、C分带技术对东北梅花鹿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域东北梅花鹿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多态性.采用氨甲喋呤阻断法使细胞分裂同步化,结合胰酶G显带技术对东北梅花鹿染色体进行研究,得到了高分辨G带核型,单倍体染色体显带数目增加至456条.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技术对阿勒泰大尾羊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并测量了各染色体所相对长度和着丝点指数;并进行了G一分带分析,为准确配对和分组提供了依据;对四倍体和非整倍体的出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涵义和R—M—C—P分析模型,分析了甘肃皋兰县什川乡村旅游的R—M—C—P模型,得到了对什川镇乡村旅游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我们得到了下列结果:在同构意义下,有限(或可数)的有序交换BCK——代数只有一类:且有限有序交换BCK——代数的自同态只有恒等同态和零同态;有限(或可数)的有序正关联BCK——代数也只有一类,且n+1阶有序正关联BCK——代数的一切自同态共有2~n个,等等。  相似文献   

19.
番茄—丝瓜—大白菜—茼蒿大棚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兆成  郑美荣  彭士民 《农技服务》2009,26(8):34-34,63
阐述了番茄—丝瓜—大白菜—茼蒿大棚高效轮作种植方式,及其品种选择、肥料运筹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绿—猪—沼—茶组合型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绿—猪—沼—茶生态茶园的设计原理、设计安排,并对其综合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