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甜叶菊斑枯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甜叶葡斑枯病是甜叶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室内药剂筛选表明,75%百菌清WP和50%复方甲基托布津WP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以50%复方甲基托布津WP和50%苯来特WP效果最好。田间防效试验以50%复方甲基托布津和75%百菌清效果最好,在1000倍液时对斑枯病的校正防效分别达到93.6%和86.1%。  相似文献   

2.
大豆灰斑病抗感标准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曹越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2,21(2):113-116
大豆灰斑病抗感鉴定标准的确立一直是抗病育种及抗病机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以大豆杂交组合的后代为材料,从各组合F2植株的病情分布、F3株系的抗感分离以及植株抗重复再侵染能力的角度,对大豆抗灰斑病的抗感鉴定标准进行研究。提出:在用混合菌种对大豆材料进行田间接种的条件下,大豆灰斑病的抗感鉴定标准应定在病斑型级数为B2处,即植株叶片的病斑数量不能超过5-8个。  相似文献   

3.
4.
绥化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马淑梅  李宝英 《大豆科学》1994,13(4):281-285
1993年秋季我们深入到大豆灰斑病发生较重的绥化等地区,在不同品种上重新收集病菌标样11份,进行了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监测。测定结果初步认为,绥化地区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类较多(较原测定增加4个);原占次要地位的小种已上升为主要小种。由于小种及其频率的变化,一些抗病品种丧失抗性。  相似文献   

5.
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方法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48个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玉米产区鉴定出0、1、12、13、23N、123共6个生理小种。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以0号生理小种为主,所占比例为52.08%;但其他小种有上升为优势小种的趋势,如1、12、13号小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92%、10.42%和8.33%。说明黑龙江玉米产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组成已发生变化,并且出现了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生理小种,小种毒性组成呈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王玉萍  王晓鸣  马青 《玉米科学》2007,15(2):123-126
采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分析采自2005年和2006年我国10省份的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变异。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N、12、13、1N、23、2N、3N、12N、123N、123、23N;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在继续变化之中,在全国范围内已无优势小种的存在;1、0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也仅有约20%,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北方地区小种的毒力组成较南方地区复杂,且毒力更强,不仅有能够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而且有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几乎所有组合类型的小种。  相似文献   

7.
大豆对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大豆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表现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亲本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后代的接种鉴定分析,指明大豆对这个小种的抗性也是受一个的单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同工酶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袁凤杰  徐金星 《大豆科学》1998,17(3):219-224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的5种同工酶图谱。结果表明,不同小种同工酶酶谱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表型异质性,将同工酶谱进行了编码分析,表明在5种同工酶酶谱中4、5、8号生理小种各具有独特的谱带编码,可将其作为该小种的特征谱带,其中4号小种表现尤为特别。,说明其具有独特的遗传背景,建议建立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同工酶酶谱标准码,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工作提供一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莉景  栗秋生  王连生  李聪聪  孔令晓 《玉米科学》2013,21(1):125-127, 133
采用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09~ 2010年采自河北省的120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组成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生理小种致病类型,即0、1、3、N、12、13、1N、23、2N、3N、123、12N、13N、23N和123N,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总分离数的24.2%和20.8%;其次为1N和N号生理小种,分别占总分离数的10.0%和9.2%.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较复杂,出现多个生理小种类型,夏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相对较简单.将各菌株进行毒性分析发现,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对Htl和HtN基因的毒性较高,毒性频率分别为57.5%和37.5%;对Ht2和Ht3基因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大豆品种对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 ̄10号10个大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200多份大豆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抗性资源18份。鉴定结果表明,灰斑病菌1 ̄10号生理小种的致病频率分布在0.25 ̄0.583之间,其中6、2、3号生理小种具有较高的致病水平;而且大豆品种对1 ̄10号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在群体水平上表现出同时抵抗10个生理小种的5 ̄8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1.
以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甜叶菊的组织培养,比以叶柄、叶片、茎段、下胚轴为外植体,愈仿组织诱导率、出芽率都高;在MS基本培养基上,适合茎尖生长、分化的激素浓度为0.5mg/LBA、0.5mg/LNAA;琼脂浓度为0.7%  相似文献   

12.
以甜叶菊种子萌发的幼苗为试材,用茎尖为外植体,在MS 0.5mg/LNAA 0.5mg/L BA 3g/L蔗糖培养基中诱导一次性丛生芽,在1/2 MS 1.0mg/L NAA 0.5mg/L IBA 3g/L蔗糖培养基中诱导大量须根,产生15~20倍健壮的丛生芽,为甜叶菊试管苗工厂化系列生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is a perennial medicinal herb indigenous to tropical regions of South America.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some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the plant under cold in the absence and the presence of polyamin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and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II reduced in cold treatment conditions than control, significantly. However,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parameters was observed in all of polyamine treated goups. Leaf compatible solutes such as proline and glycine betaine that were not shown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at cold treatment groups, elevated in the 2 days cold-polyamine-treated group. The similar results were seen for free amino acid and total protein contents of the treated plants. It was also revealed that specific activity of some antioxidant enzymes such as catalase and ascorbate peroxidase increased in cold-treated or cold + polyamine-treated groups than related controls. It caus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H2O2 an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s of the treated pla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an increasing in saturated long chain fatty acids after 4 days of cold at 4 °C.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olyamine supplement can induced a considerable tolerance in stevia plants at cold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4.
甜叶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无菌繁殖体系、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选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芽分化和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综述了甜叶菊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甜叶菊组织培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了甜叶菊功效和发展,并从标准化育苗基地的建设、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的提高、高值农业的发展和加工产业链的完善等方面阐述了安徽省明光市提升甜叶菊产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良DNS等方法筛选出的生长快、糖苷含量高的甜叶菊品系109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茎尖为外植体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率均最高;其次是带腋芽茎段;再次为叶片。无腋芽茎段和无菌根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不能诱导成芽。茎尖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mg/L;叶片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mg/L+IAA 1.0mg/L;带腋芽茎段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mg/L。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采用MS+6-BA 0.5mg/L+NAA0.05mg/L;在1/4MS+IBA 0.1mg/L+NAA 0.1mg/L+1g/L活性炭的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生根率可达100%,生根苗移栽后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17.
DA—6对甜菊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3 种不同浓度(20 ×10 - 6g/mL、30×10- 6g/mL和40 ×10- 6g/mL)DA- 6 处理甜菊叶片,不同时间( 处理后7d、14d 和21d) 取材,应用电镜技术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发现处理后多种细胞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呈一定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发展甜叶菊的优势分析及超高产栽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甘肃河西走廊种植甜叶菊的优势因素,总结了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甜叶菊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于4种不同类型的甜叶菊品系叶表面,考察外源激素处理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糖苷含量及糖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霉素处理组同对照组相比,处理后株高、节长显著增长,且节间伸长效果主要集中在茎秆中部,叶长显著变短、叶宽显著变窄,叶长宽比值增大,单株干叶产量下降;赤霉素处理间,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效应,即随着赤霉素处理浓度增大,表现出一定的株高增加,叶长、叶宽减小的趋势。(2)就提高植株糖苷含量而言,100 mg/L的GA处理(A1)提高了SR1型甜叶菊的RA苷的含量,100 mg/L和300 mg/L GA提高了SR3品系ST苷含量,300 mg/L GA提高了SR2品系ST苷含量。(3)就糖苷产量而言,由于各处理下其干叶产量均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所有GA处理中,除300mg/L的GA处理显著提高了SR2的ST苷产量外,其余GA处理均不利于甜叶菊RA或ST糖苷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