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海棉区麦棉两熟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麦棉两熟的发展概况黄淮海地区是棉产区,也是粮产区。过去在小面积上有麦棉两熟种植,一般亩产小麦100~150公斤,子棉100公斤。60年代起不少地区开始麦棉间作套种,一度发挥了增产效果。70年代麦棉间作套种面积有了一定发展,1976年麦棉两熟棉田约占棉田总面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县以麦棉两熟套种为主体的种植制度迅速发展。1984年全县麦棉两熟套种面积为21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50%以上。在麦棉两熟套种中,有的区、乡采用了麦、棉、粮工作三熟的种植方式。有人认为麦棉套种应以棉为主,只能二作不宜三作三  相似文献   

3.
解决两熟制棉花晚熟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棉两熟的耕作制度在南方棉区已经普及,近年在北方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前争取粮棉双丰收,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发展棉花生产的主要途径。仅冀、鲁、豫三省麦棉两熟面积接近2000万亩,占棉田面积的40%以上,其中河南省发展最快,已超过棉田面积  相似文献   

4.
一、恢复与发展麦棉两熟制随着棉花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麦棉两熟制面积已由前几年下降局面,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据1982年统计,整个黄淮海平原前作以小麦为主的两熟棉田已达到400万亩,预计在一、二年内可迅速扩大到1,000万亩。  相似文献   

5.
棉田高效立体种植优化模式是在传统的麦棉和油棉等两熟制的基础上,以棉为中心,把多种作物进行合理布局,科学搭配,形成的一个优势互补,高效多熟的种植结构系统,不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而且能改良棉田生态环境,实现棉田种养结合。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麦棉两熟种植方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观念的增强,农业生产正由一年一熟向麦棉两熟的方向发展。1985~1987年宿县麦棉两熟面积由4.5%上升到32.3%。实践证明,在劳力充足,耕作精细的地区,增加棉田复种,实行油棉、麦棉、菜棉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适合赣北彭泽县植棉区的一年两熟棉田高产出和高效益轻简栽培模式,通过棉花与马铃薯一年两熟轻简栽培模式和与传统的油棉两熟、麦棉两熟栽培模式效益比较。结果表明:模式1(薯棉两熟轻简高效栽培)比模式2(油棉两熟双育苗移栽)增收36798元/hm~2,模式1比模式3(麦棉两熟连作)增收37518元/hm~2,比传统的油棉和麦棉两熟纯收入增加一倍还多;机播棉果枝1~2节位成铃率高,占85.1%,比移栽棉高30%左右,成熟的一致性好,有利于机械化收摘。  相似文献   

8.
我社属两熟棉区,常年小麦茬约9000亩,占棉田总面积的67.5%。为了解决麦棉两熟栽培中的矛盾,促进棉花早发,多年来采取了棉花营养钵塑膜育苗,麦林套栽的栽  相似文献   

9.
1994~1996年在商丘试验区对麦棉两熟棉田水分时空消长动态和整个生育期亏水量和灌水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麦棉两熟棉田水分在空间上主要有三个层次变化,第一层0~40cm为剧烈变化层,第二层40~100cm为较剧烈变化层,第三层100~200cm为稳定层。从时间上来看雨季来临之前的变化与降水有较大的关系,雨季期间基本没有变化;黄淮地区麦棉两熟移栽棉田整个生育期亏水100~120mm,需灌水2~3次,灌水定额为60~68mm,灌溉定额180~204mm。  相似文献   

10.
我县地处鲁西南平原,黄淮海棉区的中心.光热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兼有南北两大棉区的优点,是麦棉主要产区。随着人增地减的发展,粮棉争地矛盾十分突出。发展麦棉两熟种植,向棉田要粮,  相似文献   

11.
棉花早衰指棉花提前衰亡或北方棉区棉花不能充分利用生产季节、光热资源过早死亡的现象。山东省是我国的传统棉花产区,近年来由于地力下降等原因棉花早衰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和田间观察,目前鲁西北植棉区一熟棉田早衰面积占当地棉田面积的70%,鲁北盐碱地和鲁西南两熟棉田也有20%左右出现早衰,全省发生早衰的棉田占棉田总面积的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麦棉套种对棉花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棉区,棉田两熟栽培面积占15%以上,其中主要是麦棉两熟制,在种植方式上又以麦棉套种为主。因此直接和间接地对害虫及天敌因素产生了相联系的影响。为了掌握棉田生态环境控制害虫的作用,完善棉花害虫综合防治体系,1985年开始进行了单作与麦棉套种棉田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一、棉区土壤肥力及施肥状况据测定,四川坡地棉田的有机质低于0.7%,全氮量在0.05%左右,速效磷7—15ppm,速效钾50—90ppm。近年来棉田布局不合理,麦棉连作面积逐年扩大,棉花上坡面积增加到80%左右,导致地力显著下降。据我所定位试验测定,麦棉连作三年后的土壤氮素减少0.0557%,每亩消耗氮素16.7斤,棉花产量下降27.6—30.9%;豆棉连作三年后的土壤氮素量下降0.0431%,每亩只消耗氮素12.9斤,棉花产量有所增加。全省化肥试验网先后在不同土壤的试验结果,大部份棉田缺氮、少磷、供钾不足。缺氮的土壤占92.5%,缺磷的土壤占74.1%,  相似文献   

14.
麦玉棉间作套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王少华唐仕芳吴永红①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武汉4300641麦玉棉双膜高产栽培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市场经济和棉田产业化的发展,传统的麦棉两熟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棉田面积的相对稳定,使棉田面积呈逐年下滑趋势。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小麦和棉花都是需肥量大,生长期长的作物。多年麦棉连作的地区,有机质大量消耗,肥力趋向下降。1978年在沙丰棉场进行了麦棉两熟两肥栽培研究,经过四年定位试验和全县多点示范,取得了明显的养地作用与麦棉两熟增产的效果。1981年已在全省大面积试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棉麦两热棉区,发展两熟两肥制,是解决棉田肥料不足,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是耕作制度上的一场革命。 (一) 我县位于鄂东地区,是一个集中产棉县,全县30万亩棉田,全部棉麦两熟,且丘陵岗地多于平原,土质瘠薄,沙土、粘土较  相似文献   

17.
麦(油)后移栽棉是在人口逐年增加、土地逐年减少、粮棉矛盾日趋突出的形势下,合理引进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使棉田综合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产物。这种麦棉种植方式70年代末首先在我省沿江棉区大面积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麦棉连作两熟制的发展。到1985年...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是全国生产粮棉的大省。近数年来,为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麦棉两熟面积发展较快,1989年为689万亩,占棉田面积的三分之一,比1978年的89万亩增长了8  相似文献   

19.
一、麦棉两熟的现状麦棉两熟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实现粮棉双增产,提高植棉整体效益的种植制度。1987年以来,两熟面积不断发展,据张习桥乡调查,麦棉两熟亩产小麦290公斤,子棉260公斤,亩纯收益891元。而两熟粮食亩产  相似文献   

20.
在两熟棍区,地力消耗较大,影响粮棉增产。如何作好用地养地,培肥地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将多年两熟棉田培肥试验结果整理于后。一、材料和方法试验地系潮盐土亚类的壤性轻盐土。小区面积为0.05亩,轮作区为0.2亩。随机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