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国有林区正面临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严重局面,这已不是个别林区、个别企业的状况,而成为整个国有林区的通病。导致“两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许多同志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笔者在本文里仅就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优化区域经济,并实施相应配套的扶持政策来根治“两危”,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2.
我国森工企业的“两危”,已发展成为社会性的重大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正在引起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广大林业工作者的关注。下面联系松花江林区的实际,对森工企业“两危”的成因和对策,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继上期在“区域林业发展”栏目里讨论了平原、沿海地区的林业发展问题之后,我们又在这期组织了几篇有关国有林区林业发展的文章。所选的几篇文章各有侧重,但一个共同点是作者都面对国有林区“两危”的现实,试图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新的观点从较深层次上探讨摆脱困境,促进发展的途径。诸如,有的作者认为“森林资源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源利用结构的失衡;企业经济危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产品结构的失衡”。这一思路抓住了“两危”的主要矛盾点,对于正确把握、解决“两危”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有的作者打破过去单因素、从局部或一个企业出发考虑问题的套路,提出了用系统工程方法优化林区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的问题。有的作者对林业企业办社会的弊端,特别是企业多元职能与改革目标模式冲突的分析是有一定深度的。我们认为这些作者不落俗套的研究,对于治理“两危”,确定国有林区的发展道路不无启迪意义。随着对这些问题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无疑会给国有林区的发展带来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国有林业局正处在资源、经济双重危困之中,而宁西林业局也概莫能外,甚至更加严重。为了缓解“两危”,应优先考虑上“短、平、快”的项目,并将单一的林木采伐经济转为综合林区经济;建立“以短养长,以阔养针,发展多种经营,互生互养,永续利用”的  相似文献   

5.
摆脱“两危”,振兴林业,一是林区当前政治、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而位于大兴安岭南部林区的毕拉河、大杨树等林业企业,缓解暂时经济危困的有效途径则是走农林并举之路。以农养林,以短养长。在南部林区实行农林并举,从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方面看,都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且,南部林区多年来就有经营农业的习惯,当地农民种植的粮  相似文献   

6.
林业改革的着眼点必须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发展和扩大,使林业生产摆脱两个“危困”,实现“两增”,走上“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了摆脱“两危”,现在林区正在发动群众开展讨论,为战胜资源危困,经济危困献计献策。无论是更新观念,深化改革,还是实行立体开发,增加效益都离不开现有森林资源。如果现有资源都保护不好,任其遭受危害,怎么谈得上增加资源。资源不能增加,增加经济效益又从何谈起。造成林区资源危困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执行过量采伐的结果。另一方面与森林  相似文献   

7.
林区“两危”主要表现在可采资源危机上,从社会角度分析,解决“两危”应该从解决经济问题上入手,这比解决资源问题更重要。所以,解决经济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下面就工商银行应从哪些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帮助林业企业摆脱“两危”,提出几点建议: 1.大力融通资金,尽快实现良性循环。从1988年初开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所辖的一些大企业先后成立了“内部银行”,通过两年多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连年采伐过量和特大森林火灾,使大兴安岭林区也出现了危机。而怎样避免和摆脱资源危机,走出困境,振兴林业,是摆在当代林区建设者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下面,仅就机电工作如何适应“避危兴林”,谈些粗浅看法。 1 机电工作适应“避危兴林”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1 有利条件目前,大兴安岭林区的机电工作的开展为缓解“两危”奠定了一定基础,为实现“避危兴林”宏伟目标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1 问题的再次提出林业“两危”问题早在70年代便已初露倪端,之后逐渐暴露恶化,一些开发较早的林区,如黑龙江省伊春林区,内蒙古自治区五岔沟,伊图里河林区等最为严重。为此,国家和企业曾先后采取过一些积极措施,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治危兴林大讨论,提出一系列治危兴林措施及对策,但多属于理论务虚阶段,没有全面实施。一些过伐和频临桔竭的林区由于越采越少,不但“两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八五’初期国务院下大决心对林业森工企业实行木材生产限额采伐和“三总量”控制,以期缓解。但林业问题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已积重难返,“两危”已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采轻造思想的影响,营林跟不上采伐,导致森林资源数量、质量急剧下降,进而引起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开发较早的林区更为严重。为了维持林区社会再生产,不得不加大采伐量,这又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质量下降,从而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这种恶性循环就是造成现今林区“两危”(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主要根源。要使林区走出“两危”的困境,除了国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及林区本身积极发展林木产品深加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南方林区森林资源和几个典型林场的调查,南方林区推广“以林蓄水,以水办电,以电养林”的经验是觯决林业“两危”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利用当地条件大力办电,有了电能就有效益,这还能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和林区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的国有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建国40年来,它为国家、社会、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森林资源消耗已经到了最后的“警戒线”。1986年资源清查时的资源状况与建国初期时相比,有林地面积由694万ha减少到630万ha,减少64万ha;森林蓄积量由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严重地影响了林业企业的发展,使林业企业面临着严峻考验。“两危”根源集中在森林资源问题上,而我省林木生长率仅为2.05%,低于全国平均的2.76%,也低于一江之隔的邻国朝鲜3.10%。如何加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步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 其主要表现为: 森工企业的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本文从森林资源的内涵意义入手, 阐述了"两危"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 "两危"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发展前景, 分析了林业经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协调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缓解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两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面对林业企业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局面,悲观失望是不可取的,空唱高调也无济于事。痛定思痛,“两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经营战略不成体系。库都尔林业局从本局实际出发,根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林情和林业企业特点,制定了这样的经营战略:“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A)”与“以改变产品,产业结  相似文献   

16.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可采资源日益减少,林区的“两危”严重影响着林区的生产和职工生活。如何扭转“两危”局面,振兴林区经济是摆在林业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扭转局面。在林区改革中,国家应根据国有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有关“两危”的普遍性问题,并例举了许多实例,阐述了“两危”的病源,为缓解“两危”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针列“两危”是综合症的问题,对根治“两危”提出了一些建议。结合我国经济还比较困难的特点,主张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优化区域经济,并实施相应配套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企业“两危”问题,近年来,国家先后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1)从1990年11月起提高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统配材价格。原木出厂价由现行的每立方米144.97元提高到214.83元,提价  相似文献   

19.
针对该林区严重“两危”局面,提出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多种经营;以全民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全方位发挥林区优势的复合型大林业模式,以从速缓解“两危”。历经八年实施的显著效益,不仅使合江各局场、所经济复苏、职工富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林区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目前林业面临的“两危”问题,明确指出当前林业生产上实行的重采轻育,过量采伐政策,以及粗放的经营和生产管理模式,是严生“两危”的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林业生产已逐步走上正确的道路,但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仍未明显好转,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管理,已成为林业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结合大兴安岭林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避危兴林的对策建议,为林业企业尽快走上经济繁荣的道路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