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兵 《科学养鱼》2004,(9):32-32
2002年我们对500亩潮间带滩涂进行改造,建成了低坝蓄水养殖区,进行泥蚶养殖。通过两年来的低坝蓄水泥蚶养殖试验,泥蚶亩均产600千克,最高产量可达800千克,是平涂泥蚶养殖产量的1.5-2倍。现将低坝蓄水泥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泥的的养殖环境、状况、种质、疾病等方面分析了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认为虾塘养殖环境的恶化或底质老化是造成泥蚶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养殖密度过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以及有毒藻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泥蚶的死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泥蚶是我省传统的养殖贝类,云霄竹塔海域浪平流畅,海水盐度变幅多在20%。左右,底质适宜,饵料丰富,以及精细养殖技术等优良条件,故泥蚶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成为我省名牌产品。本文就竹塔泥蚶的增养殖技术及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规律,蚶苗移植疏养,敌害和灾害防治措施等进行阐述,并根据云霄竹塔海区海洋环境的变化提出今后泥蚶养殖的新措施,为福建云霄竹塔泥蚶这一优质产品的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pH值对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了pH值和温度对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6和5.8,最适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5.
李兵 《齐鲁渔业》2004,21(10):19-20
海门市包场镇沿海滩涂自1999年起进行开发利用,虽已对潮下带滩涂进行了平涂自然性养殖,对潮上带滩涂通过改造进行了高涂蓄水养殖,但尚有数千亩潮间带滩涂未开发利用。从2002年起,对500亩潮间带滩涂进行改造建成了低坝蓄水养殖区,并养殖了我国沿海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泥蚶,其肉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蚶血鲜红,肉味可口,是传统的滋补食品,为人们所喜爱。2年来的低坝蓄水养殖泥蚶亩产达600奴,最高产量800kg,是平涂养殖泥蚶产量的1.5~2倍,这是潮间带滩涂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现将低坝蓄水养殖泥蚶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海水池塘内蓄水养殖泥蚶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方式,它比传统的滩涂养殖能明显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长速快,缩短养殖周期.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飞鸾二都养殖场进行两年蓄水养殖泥蚶试验,取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 泥蚶〔J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是我国贝类养殖的主要种。蚶苗因靠自然落滩孳生,生产能力很低,另因酷采滥捕,资源破坏严重。要发展泥蚶养殖,首先需解决蚶苗生产,关于泥蚶的人工育苗生产,国内外尚未解决。我们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1983年于小观乡水产养殖场进行了模拟海区泥蚶育苗及蓄水越冬保苗试验。即根据泥蚶繁殖期间不同阶段的生态特  相似文献   

8.
曹华  黄继斌 《齐鲁渔业》2007,24(9):11-11
我市高涂蓄水养殖起步于1999年,是江苏沿海发展高涂蓄水养殖较早的县(市)之一。当初,养殖模式只有泥蚶、青蛤、文蛤、对虾等单一品种的养殖,经济效益一般。2003年以后,开发了脊尾白虾、南美白对虾、基尾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泥蚶、缢蛏、青蛤等多品种养殖,养殖模式也发展到虾蟹、虾贝、虾蟹贝等多  相似文献   

9.
李才根 《齐鲁渔业》2006,23(12):19-20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俗称血蚶、花蚶、蚶子,为我国沿海传统的滩涂养殖贝类之一,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的主要养殖种类。泥蚶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内含蛋白质8.02%,比蛏、蛤、牡蛎等双壳类要高。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铁、钙等。沿海地区居民习惯用来作节日下酒佐饭的高档菜肴及滋补佳品,多食蚶肉还可防止坏血病的发生。蚶壳又是中药材,有消血块、  相似文献   

10.
泥蚶的养殖     
泥蚶盛产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牡蛎、蛤仔、缢蛏、泥蚶)。因其血液中含有血红素,血液呈红色。泥蚶软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并含15种氨基酸和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B1、B2、C等,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现代泥蚶提取物对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1.
张起信  刘宝彬 《海洋渔业》1986,8(3):119-123
<正> 荣成县西部海区的千步港、涨蒙港盛产泥蚶,是荣成县泥蚶资源的主要产区。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泥蚶资源,科学地进行滩涂养殖,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1.从1983年5月至1985年10月进行了丁字湾北岸泥蚶生长繁殖的观察和增养殖技术的研究。 2.泥蚶的繁殖期从6月下旬开始,于9月中旬结束,其繁殖盛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整个繁殖期至少产3批卵。生长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在自然条件下,温度愈高,其生长愈快。可以在泥温为-0.4℃的条件下安全越冬。对低盐度有较强的耐受力。 3.雌雄比例为1.108∶1。接近1∶1。1龄蚶全部达到性成熟。小个体泥蚶中雄性多于雌性,而在大个体中雌性稍多于雄性。 4.泥蚶适宜于高密度养殖,在收获密度为4.11公斤/平方米时不影响其正常生长。蓄水养殖每亩可增产186.7公斤,经济效益明显,尤其适合于中高潮区的泥蚶养殖。 5.投沙、踩滩等各种不同的处理不能明显增加泥蚶附苗量。  相似文献   

13.
黑鲷、对虾、缢蛏生态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虾贝生态养殖是优化养虾池塘生态结构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 ,我们在乐清湾沿岸虾塘实施千余亩黑鲷、对虾、缢蛏(或泥蚶)生态混养技术示范 ,取得了平均亩产9~12厘米体长对虾50公斤、黑鲷20公斤、缢蛏500公斤或泥蚶250公斤的产量 ,每亩毛利润6000元。现将其生态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虾塘选择与改造沿岸进排水比较方便的常规虾塘均可以作为生态混养场所 ,面积以5~30亩大小为宜。待上年虾塘养殖产品收获完毕 ,就可对池底进行翻耕、曝晒、耙平 ,并按黑鲷、对虾、缢蛏(或泥蚶)生态混养对养殖生态地形的要求改造常…  相似文献   

14.
养殖专业户颜可林,是浙江省黄岩县黄琅乡白果村的养殖能手,他养过蛏子、泥蚶、牡蛎。近年来,他专心养殖紫菜,并年年夺得高产,第一年养了3亩涂面,平均亩产152.5公斤,平均亩净收入850元。1984年增养到4.1亩涂面,产量冠全村。去好八月初四,又在自己承包的海涂上播下了紫菜苗。长势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合养殖体系,利用围隔法研究了泥蚶与凡纳滨对虾的适宜混养比例及泥蚶的适宜养殖密度。比例优化试验中,设置泥蚶密度分别为750、1 150和2 250 kg/hm2,虾苗密度均为1.7×105ind/hm2,泥蚶与对虾的个数比分别为1.84(A组)、2.75(B组)和5.50(C组)。在泥蚶和对虾的优化比例(4:1)下,设计泥蚶密度梯度,分别为50 ind/m2(L组)、75 ind/m2(M组)和100 ind/m2(H组)。结果显示,B组水体氨氮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5),而A组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B组(P0.05),其它水化学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B组对虾产量显著高于A组(P0.05),各处理组的收益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依次为B组A组C组。泥蚶密度试验中,M组泥蚶的规格、存活率和日均生长速率均高于L和H组,水化学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混合收益最佳的条件是:泥蚶和凡纳滨对虾的个数比为4∶1,泥蚶的养殖密度为75 ind/m2。  相似文献   

16.
乐清湾泥蚶、缢蛏体内及养殖水环境细菌菌群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浙江省乐清湾滩涂和池塘养殖的泥蚶和缢蛏体内及养殖环境细菌菌群组成进行了初步调查。2000年7月—2001年7月间分四个季度进行采样分析。细菌总数分析表明,蒲歧和翁样海水中细菌总数在10^3—10^5个/mL之间,蒲歧和翁样两地每次海水样品部是池塘细菌总数高于滩涂;无论哪个季节和采样点,在一年内泥蚶和缢蛏体内的细菌总数均高于水中的细菌总数,且缢蛏体内细菌总数高于泥蚶,翁样贝体内细菌总数几乎均高于蒲歧贝体内细菌总数。对贝体内细菌属组成分析表明,在不同季节,同一滩涂或池塘中泥蚶和缢蛏体内菌群的组成及优势菌属比较相近,蒲歧滩涂和池塘、翁样滩涂和池塘贝体内菌群的组成及优势菌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贝体内细菌优势菌属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夏季(2001年7月31日),以弧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占优势,而在冬季则以莫拉氏菌属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
泥蚶俗称“花蚶”,属热带和温带贝类,分布于我国山东半岛以南的沿海海域,是沿海各省重要养殖对象。泥蚶苗种中间培育就是指在高潮区滩涂上筑坝蓄水培育人工繁殖的泥蚶苗,生产成泥蚶蚶豆供应养殖生产。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养殖生产方式,充分解决了因海区污染造成的自然资源量不足的问题。现已成为发展养殖生产、增加资源量的必需途径。目前各地泥蚶苗中间培育面较广,但成活率等技术指标普遍不够高。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归纳出培育过程中各项重点技术措施与广大同仁交流。一、养殖条件1.场址选择:要求选择在海区没有污染、潮流畅通、地…  相似文献   

18.
泥蚶     
名称 泥蚶[Arca(Anadara)granosa Linnaeus],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列齿目、蚶族、蚶科。俗称血蚶、宁蚶、花蚶等,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又因其血为红色,传为滋补佳品。是我国滩涂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缢蛏、泥蚶、蛤类、蚌等贝类养殖方兴未艾,面积、产量、产值逐年上升。但养殖技术的发展却未能与其相适应。贝类的病害、虫害又因地、因养殖品种不同而多种多样,所以,贝类养殖的区域性、经验性实用技术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20.
泥蚶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蚶了Tegillarca granosa(Linnaens,1758)属于双壳纲,翼形亚纲,蚶科,泥蚶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是我国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它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蛋白质和维生素B12,其血鲜红色,传为滋补佳品,深受南方民众喜爱,需求量相当大。泥蚶的生殖力较强,活动能力较差,不能潜入较深泥里,以刚埋没全身为限。由于堵港,围滩养虾,环境污染,捕捞过度等原因,泥蚶产量逐年下降。从60年代起,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泥蚶养殖年年要到北方购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