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保定市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对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率低且非农就业形态较差。本文以保定市农村已婚女性为研究对象,科学选择调研样本,应用probit模型分析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生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317-321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通过实证研究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对策。结果表明,实施阳光工程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效益增高、分布区域集中、特色培训模式形成、特色劳务品牌效应明显。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缺乏、信息不畅、职业技术教育薄弱、适宜岗位选择面太窄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阳光工程质量、开辟就业途径,重点开发小城镇、中小企业、乡村旅游业、服务业、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提供适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更多岗位,是当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尚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05-209
为了研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11年8月陕西省武功县8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建立Probit为代表的选择模型,研究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受培训状况、婚姻状态、村干部作用以及人均土地面积对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受培训状况和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因素不显著,而性别、年龄、接受教育年限和村干部作用因素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高效、低耗、环保的乡镇企业,培育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春英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176-181
摘要:分析了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在政策机制方面需要组建专门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金融市场,扶持建立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等;农村中小企业自身要探索组建企业产业群信用联保,推行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以减少资金占用,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信用信息公开意识,防止信用道德风险转嫁等。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论文以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地区为例,在2006年6—8月的2个月时间内对该区中梁山西部9个镇150余农户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跟踪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及其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驱动机理,并揭示了目前新农村建设试点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的自发性强、稳定性弱、保障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契机下加强政策管理和教育资金投入、完善保障制度等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卫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14-217
以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技能是制约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因素,且相对于城市外来农村男性劳动力,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业受技能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要改善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状态,必须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尽快建立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但河北省目前的农地流转存在着流转程度低、流转范围小、流转方式单一、流转价格偏低、农民不愿意长期流转等问题。制约河北省农地流转的因素主要有地块零碎、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信息不畅、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落后、组织管理不规范等。农地流转的有利因素有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留守家庭成员老龄化、平原适合规模经营的地理特征等。所以,应当采取完善各项制度、优化农业外部环境、培育农地流转市场等方式,促进河北省农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8.
四川是我国辣椒的生产大省,常年种植面积在6.7万hm2左右,种植辣椒也已成为四川菜农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年龄结构也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较难,比如辣椒穴盘育苗技术,在农村应用率较低,应用效果较差.而这种现状也催生了一批辣椒育苗大户,专门从事辣椒育苗、供苗工作,来迎合农村劳动力和技术缺乏的难题,为生产提供一定的优质种苗.  相似文献   

9.
刘养卉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435-439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民问题始终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是制约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瓶颈。如何科学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移模式是否选择得当,是影响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上应采取的模式,以实现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的,从而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芸  李贺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151-157
本文运用Tobit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即便在惠农、强农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建议政府切实贯彻“一号文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既能促进农民外出打工又能增加劳动力在本地转移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民视角的河北省农村信息供给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信息供给层面分析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是有效破解农村信息贫困的前提之一。农民是农村信息供给的主要受体,其对农村信息供给的了解和认知,是考察和评价农村信息供给的重要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从信息产品、信息供给主体、信息供给环境和信息受体等四个方面对河北省564个农民进行了农村信息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探讨农村信息贫困在信息供给层面的原因,以期为农村信息贫困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河北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是有效破解农村信息贫困的前提之一。农民是农村信息需求的最重要主体,其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着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最基本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从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对河北省564个农民的信息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农村信息贫困在信息需求层面的原因,以期为农村信息贫困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农作物生境的展示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笔者研究在 L-System植物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简单、快速的在线三维果园构建技术方案:采用Xfrog软件构建果树三维模型,运用Unity3D引擎设计果园三维场景并实现人工交互,以热带水果——莲雾作为应用范例,构建Web三维莲雾园模型,模型具有真实感强、交互功能丰富、操作简单等特点。该方案为果树生长研究、农业景观规划和乡村旅游推广等应用提供三维可视化的展示方式。  相似文献   

14.
信息贫困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必须加以关注和解决。农民信息购买力不足是造成农村信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利用ELES模型,对农民的信息购买力进行分析,探讨信息贫困在信息需求层面的原因,以期为解决中国农村信息贫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信息资源作为农业生产首要要素,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在进一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了解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的3296份城乡居民调研数据,对国内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较大,差异指数呈现出西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普遍受到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网络接入以及信号强度因素的显著影响。应结合不同区域发展现状需求、不同居民特征,通过建立完善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应用推广对策措施来加速推动城乡信息资源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对“三农”问题的日趋重视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出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大力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无疑对于“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巨大的助力作用。为了推动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笔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农业信息服务进行营销创新的可能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刻剖析,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理念、方式的创新,最后提出了农业信息服务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息化产品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信息化产品市场的问题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笔者认为农村信息化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性,也就是由此引起的市场中的企业与农户的囚徒困境、柠檬市场、价格上涨等市场困境和由于农村信息化产品市场的特殊性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   

18.
宁夏引黄灌区农村信息化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宁夏灌区实际建立了宁夏农村信息化指数,并从农村信息化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农业总投资、农村信息化、农业从业人数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农村信息化指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呈现正相关,说明在宁夏灌区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渐显现出促进作用;而农村信息化指数跟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投资数量成负增长,恰恰说明了农村信息化正推进农业经济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主成分回归农业从业人数每增加1万人,农业总产值增加0.4102万元;信息化指数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13.3399万元;农业投资每增加1万元,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stitute, 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Yinchuan 750002)农业总产值就增加0.4123万元。  相似文献   

19.
孟鹤  刘娟  郭强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6):276-282
信息化建设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快速推进为科技服务向纵深发展创造了机遇,为了解互联网在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中应用的现状和成效,并分析其进一步广泛应用还面临着哪些制约因素,面向全国14个省级地区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应用于中国农村基层科技服务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并取得了成效,但在信息内容、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受众信息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最后以实证研究结论为依据,从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传播方式建设、农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农民信息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推进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数字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北京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北京市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发现存在问题,找出推进路径,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利用文献分析、典型案例和专家咨询法,探讨数字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数字化是现代农业4.0阶段的关键特征,数字经济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北京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先行者,为北京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数字化、经营网络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数字乡村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不完善、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不够、数字乡村人才缺乏等问题。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产品经营和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亟需与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应不断夯实数字乡村建设基础,加大数字乡村科技研发,深化数字乡村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完善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数字乡村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