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了干旱分区及农业旱灾风险区划的方法,并在云南省开展了应用研究。选取流域地貌特征指数、多年平均干旱指数和75%保证率年降雨量负距平百分率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云南省进行干旱自然分区进行了研究;将干旱分区成果作为旱灾风险区划指标之一,综合考虑旱灾风险危险性、脆弱性及易损性因素建立了旱灾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并根据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进行了云南农业旱灾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滇东北是干旱易发区,滇西南是干旱轻发区或少发区;滇东北属于旱灾高风险区,滇西北属于旱灾低风险区。分区成果与云南省的历史干旱情况基本符合,表明基于主成分的干旱自然分区和基于构成要素的旱灾风险区划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水电能源是云南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平衡和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云南省能源现状的了解,分析研究了旱灾对水力、火力发电的影响,以及旱灾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并对我省能源应对旱灾的能力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了云南省遇特大旱灾时的能源应急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选取云南省1950--2009年体现农业旱灾损失的旱灾受灾面积,旱灾成灾面积,旱灾粮食损失3类指标数据,应用信息扩散理论推求3类指标联合超越概率,采用投影寻踪法得到3类指标的综合损失指数,继而得到综合损失指数的超越概率,最后分析云南省干旱的历史重现概率。结果表明:每10a一遇的旱灾综合损失指数达到0.59;云南近10a旱灾损失巨大,特别是2005年发生了一次136.5年一遇的特大干旱;60年来,云南发生特大干旱为大于8.4a一遇。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1983―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综合损失率与SPI的关系。【方法】利用1983―2015年西南地区旱灾资料研究了西南地区旱灾在1983―2015年的变化规律及发生概率;利用40个代表站点1960—2015年的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月、季和年尺度SPI值,进一步研究了1983―2015年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综合损失率与SPI的相关关系。【结果】1983―2015年西南地区干旱的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综合损失率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1.79%、5.84%、1.30%和4.86%,除云南的旱灾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外,其他省份和整个西南地区的旱灾呈下降趋势,各省旱灾情况较为接近,其中云南和贵州的旱灾情况比广西和四川严重,西南地区干旱综合损失率大于6%的概率为29.8%。【结论】除云南省干旱综合损失率与5月SPI值最为相关外,其他省份和西南地区干旱综合损失率都与8月、夏季和年尺度的SPI值的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5.
自2009年3月开始,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从干旱旱情、干旱成因、及干旱对电力供求的影响来探讨旱灾对电力行业、能源供应的影响,并提出干旱条件下电力生产和用电对策及旱灾能源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云南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能力,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考虑气象、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构建了云南省旱灾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估指标权重,再基于Arc GIS绘制出云南省旱灾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干旱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呈片状形式,东北、东南部高于西北、西南部。高、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昭通、会泽及东南部的泸西、广南等地;中等风险区包括中部大部分地区及大理、保山等地;低、次低风险区在西北部的贡山、维西及西南部的景洪、澜沧等区域。利用干旱灾情数据验证表明,评估结果能真实反映云南省旱灾损失情况,对进一步开展干旱风险评估工作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每年都会遭遇旱灾,只是这两年的旱灾情况特别严重。而农业是用水的大头,旱灾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发展滴灌技术以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8.
BP神经网络在郑州市旱灾预测中的应用及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灾作为普遍性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选取郑州市作为研究区,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郑州市未来10a的降水量,并采用Z指数法分析历年旱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BP网络应用于降水量预测是合理可行的,采用Z指数法能很好地反应旱灾情况,该模型对预测郑州旱灾发生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郑州市防灾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2009年9月中旬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持续偏少,广西、贵州、重庆、四川、云南五省区市旱情发展严重。其中,云南省更是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程度之重、范围之广均为历史罕见。截至2010年3月21日,西南五省市区受灾人数超过5000万人,1609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云南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具有了一定抗旱能力,在三年连续大旱的抗旱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云南省旱灾频繁且呈加剧之势,抗旱工作任务艰巨,加之受投入机制、政策措施、服务范围、队伍建设等多方因素影响,导致抗旱服务组织经营运作困难、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满足新时期抗旱应急工作良性发展要求。通过对部分州(市)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的调研,结合云南省抗旱服务组织现状,分析了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抗旱服务组织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自2009年7月份以来,安顺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给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对全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旱灾情况调查,提出要转变治水思路,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彻底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评估模型,选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干旱灾害评估指数,对云南省楚雄市长期和近5年的干旱风险率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从长期来看,楚雄市发生干旱灾害的风险率约为30%,干旱灾害频率较高而强度不大,但近5年发生干旱灾害的风险率为77%,重旱以上风险率达到20%,干旱灾害频率很高且强度较大,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表明信息扩散理论评估模型能有效揭示极端旱灾情况下的风险率变化规律,可应用于变化环境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云南省干旱多发、旱灾严重的特点,选取1981年1月-2020年6月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时期典型水文干旱年及干旱事件,探索GRACE卫星反演数据在监测云南地区干旱方面的适用性,旨在提出解决无资料或少资料地区干旱监测困难的新方法。研究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反演得到云南省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5个分区月均储水量变化量,计算各分区的旱涝指标-相对储水量指数,利用相对储水量指数对云南省各分区干旱情况进行分析,并从月时间尺度上对比了相对储水量指数和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PEI3的干旱分析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反演构建的相对储水量指数在典型水文干旱年内的监测结果与实际干旱情况基本一致,其在滇中地区的适用性最佳,对于春季干旱的监测精度优于其他季节,反演数据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干旱程度;利用SPEI3对云南全省以及不同分区的旱情进行监测,结果与统计年鉴记载干旱事件较为吻合,其在滇东南地区的监测精度优于其他分区,在夏、冬两季精度优于春季;GRACE和SPEI3都较好地捕捉到了历史时期的典型干旱年及干旱事件,在选取的24场典型干旱事件中各分区的最高...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农业旱灾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旱灾的发生频率、时空分布、发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安徽省农业旱灾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粮食生产对干旱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的旱灾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轻重灾情交替出现,其波动周期大致为5~10年;严重以上旱灾的发生机遇平均约为4年一次,且旱灾在水旱灾害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对粮食生产的致灾强度呈增长变化趋势;农业干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安徽淮河流域旱灾的年均成灾面积和粮食减产量均占全省的70%左右。粮食减产率与旱灾成灾率二者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成灾率的增加粮食减产率呈上升趋势,其拟合关系以多项式较为理想,为减轻粮食灾害损失、进行旱灾治理的重点区域是该省的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粮食主产区。  相似文献   

15.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旱情主要分布在云南全省、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四川东部和重庆等地,同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关中等地的冬麦区也发生了轻旱和部分人、畜饮水困难。其中,云南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程度之重、范围之大均为历史罕见,对当地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标度变换法,计算了1470—1970年青海省总体干旱灾害、各等级旱灾及旱季序列的时间分维数,并探讨了各等级旱灾及旱季序列时间分维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灾害时间序列存在自相似性,具有分形特征。各等级旱灾以及各旱季时间分维数与其发生频次正相关。不同等级干旱灾害的时间重演规律不同,旱灾程度越重,无标度区越宽、分维值越低;旱灾程度越轻,无标度区越窄、分维值越高。旱灾序列时间分维数与区域气候条件有关。研究时段内,总体旱灾和轻度旱灾的发生趋向混沌无序化,短周期更加明显;中度旱灾变化较无序;春旱趋向混沌无序的平衡态,夏旱则出现短周期与长周期、有序与无序的交替现象。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干旱灾害评价的随机性和模糊不确定性,构建基于信息扩散和可变模糊的旱灾风险评价模型,从旱灾本身及旱灾数据特征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对旱灾风险进行评价,并分别对危险性、脆弱性和易损性进行子系统风险分析。将该模型应用于石林县旱灾风险评价,确定该县2000-2010年的干旱风险水平,得到综合风险等级。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所构建的模型合理可行,丰富和发展了旱灾风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农业旱灾风险评估对提高旱灾防护有重要作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和ArcGIS技术,建立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模型。以河南省为例,结合1990-2007年的统计资料,对其农业旱灾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成灾率下旱灾风险空间分布存在差异,风险较高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西南和豫中,豫南地区风险偏低;2从5%、10%、15%增长到20%的成灾率条件下,风险概率水平呈下降趋势;在5%~10%的成灾率下,旱灾的发生基本保持在1.33~2.75年一遇;在15%~20%的成灾率下,风险等级下降明显;3成灾率在10%以下时研究区多处于高、中高风险区,表明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后果。该研究对河南省加强区域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旱灾经济损失实时评价是灾害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云南百年一遇大旱,从旱情综合信息空间数据库建立、旱灾的监测预测、干旱灾害评估系统的建立、旱灾调度分配保障方案和技术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简单介绍了旱灾经济损失估值程序、旱灾经济损失估值指标体系、旱灾经济损失估值方法,旨在为正确制定减灾决策和评估减灾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鲁西北地区农业旱灾发生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该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特别是2002年,该地又发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在这种情势下,对农业旱灾造成的实际国民财富损失进行全面而有效地计量,对于深入认识灾害形成的机理和影响以及依此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意义重大。但是,我国现行计量方法侧重直接经济损失,而忽略了灾害导致的潜在损失,这就使得计量数据严重偏离实际损失状况。本研究在继承传统观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以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制度价值资本为指标的新型农业旱灾实际国民财富损失计量模型,并通过对2002年鲁西北地区特大旱灾历史数据的计量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农业旱灾损失计量同样应该在关注潜在效应的基础上要进行全面计量的结论,同时也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从而为今后的旱灾实际损失计量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高计量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