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垦植方式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径流小区法,长期(1996-2006)定位研究福建中部尤溪县垦植方式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11年平均年降雨量1575.5mm,平均年蒸发量1461.1mm,5月、6月、8月是强降雨高发期,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期;2)在山地果园开发中,平台开垦的径流系数为0.0688,明显小于顺坡开垦(0.2865);3)植草能使果园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0.8%-0.9%;4)顺坡清耕区侵蚀模数为2388.2t/(km^2·a),梯台清耕区土壤侵蚀量达10.3kg/m,土壤侵蚀主要源于台壁受冲刷,顺坡植草区、梯台植草区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
不同垦殖方式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与径流量呈指数方程,水平平台开垦是山地防止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有效工程措施,而顺坡开垦种果、果树间种50cm宽禾本科牧草形成草篱带、坡面种植优质牧草平托花生可防止径流发生。果园套种豆科牧草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养分含量,调节地表和土层温度,有利于果树生长。  相似文献   

3.
侵蚀坡地果园不同生草方式对土壤和果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果园不同生草方式对土壤侵蚀、土壤肥力、果树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带状覆盖与敷盖、全园覆盖、带状覆盖3种不同的生草方式都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且都有改良土壤肥力的效果;全园覆盖严重影响果树生长,其果实产量最低、品质最差;净耕处理尽管果树长势好、产量最高、品质较好,但土壤流失严重。综合分析认为,带状覆盖与敷盖措施是较好的侵蚀坡地果园生草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覆草对坡地果园土壤及柑桔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建祥  赵相仁 《土壤通报》2002,33(6):438-440
1996~1998年在榕江县忠诚果树试验场,进行了覆草对坡地果园土壤及柑桔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覆草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稳定土壤温度;防止土壤板结,协调土壤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比例;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提高柑桔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工程整地对山地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是山地果园的主要生态问题,土壤是果树生长的基础,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着土壤固肥能力和树体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果园土壤养分状况直接影响树体生长、产量、果实品质和果园的可持续生产能力。通过对兴城市六股河头道沟小流域山地果园水土保持工程整地7 a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情况的研究,认为水土保持工程整地能有效降低坡面固体物流失、拦蓄径流、增加入渗来改善果园土壤质地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桃园残枝粉碎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桃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北京地区桃园生产土壤覆盖方式单一的问题,该文对新的土壤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于2013-2015年在北京市平谷区矮化密植桃园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3种处理对土壤团粒结构、土壤紧实度、土壤水分特性、土壤有机质、CO2释放速率、果品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果树生长期,残枝粉碎覆盖对土壤特性具有显著影响,二月兰种植1 mm大团聚体含量比清耕和树枝覆盖分别多31.7%、22.2%;0~20 cm土壤紧实度,清耕无覆盖比二月兰种植大14.8%,比残枝覆盖大21.8%;与对照相比,土壤CO2释放速率提高193.46%;果园树枝覆盖、二月兰种植、清耕稳定入渗率分别为4.22、8.41、10.01 cm/h;二月兰种植和残枝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清耕分别增加183.2%、119.8%(P0.05);果园残枝覆盖较清耕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增加6.1%,单果质量提高7.9%。因此,果园残枝覆盖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7.
红壤坡地不同果园套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树种植是红壤丘陵区坡地利用的主要模式,传统的清耕与粗放经营,导致果园水土流失严重.为探讨坡地综合开发治理的模式与解决的途径,选择适宜的果园套种措施,通过5a的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果园套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套种模式具有很好的蓄水减沙效应,不同草类套种、不同耕作方式蓄水减沙效益不同;与果园清耕相比,套种草类蓄水减沙效应明显高于套种农作物,套种草类覆盖达80%以上时,其减流减沙效率可达92%以上,横坡耕作套种农作物模式的减流减沙效应比顺坡耕作套种模式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8.
桂西北新建柑橘园土壤水分变化及其水分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桂西北不同类型柑橘果园的土壤水分含量及柑橘枝梢生长情况、果实品质等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果园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层次、建园时开梯与不开梯以及果园成土母质有关,果园土壤含水量年变化规律与全年每月降水量有关。在桂西北,每年4-8月为多雨季节,果园土壤含水量能满足果树生长所需。9-10月,正值秋梢及果实生长旺期,降水减少,土壤含水量降低,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要及时灌水。10月以后,果实采收前,可适当控水,以促进秋梢花芽分化和果实风味。采果后,仍有冬旱,需灌水以保持树体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9.
陕北丘陵沟壑区果树适地适栽与节水灌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陕北丘陵沟壑区川地、坡地以及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气候条件,提出果树的最佳适栽地块。通过对陕北沟壑区果园土壤含水量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于该区的果树节水灌溉方法和灌溉量。  相似文献   

10.
陕北丘陵沟壑区果树适地适栽与节水灌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陕北丘陵沟壑区川地、坡地以及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气候条件,提出果树的最佳适栽地块.通过对陕北丘陵沟壑区果园土壤含水量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于该区的果树节水灌溉方法和灌溉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通过研究黄冠梨果实和叶片钾素积累特征及其对不同施钾量的响应,探讨施钾对梨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梨园合理施钾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同一区域 14 年生不同产量水平的高 (60~70 t/hm2)、中产 (30~40 t/hm2) 两个黄冠梨园开展田间施钾试验。设置 K2O 0、150、300、450 kg/hm2 四个施钾水平(K0、K150、K300、K450),分别在幼果期、膨大Ⅰ期、膨大Ⅱ期、成熟期和果实收获后一个月采集叶片与果实样品,研究施钾对产量、果实品质、叶片和果实钾含量及钾积累量、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 随施钾量增加高产园产量增加显著,K450 处理比对照提高了 16.9%;在中产园 K300 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值,较对照提高了 27.2%,K450 与 K300 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随施钾量增加而提高,可滴定酸变化规律与之相反。从幼果期至成熟期,叶片与果实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施钾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钾素含量。叶片钾积累量在膨大Ⅰ期达到最大,随后积累量逐渐下降。果实钾在整个膨大期积累最多,占全生育期钾积累量的 60%~79%;膨大期后高产园果实仍在迅速积累钾素,中产园积累减缓。落叶前叶片钾回流,高产园回流力度大于中产园。高产园果实收获和落叶移走钾量为 258~314 g/plant,中产园为 166~192 g/plant。在高产园 K450 处理和中产园 K300 处理下,果实和叶片内每积累 1 kg 钾素,高产园可增产 414.0 kg,中产园增产 405.2 kg。 【结论】 施钾促进了树体对钾素的吸收,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随施钾量增加有不同程度提高。膨大期是树体吸收钾素的最大效率期,建议在膨大期前追施钾肥。综合产量、肥料利用率及果实品质等各项指标,建议产量为 60~70 t/hm2 的高产园适宜施钾量为 450 kg/hm2,产量为 30~40 t/hm2 的中产园适宜施钾量为 3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红壤坡地柑桔园长期试验下水沙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红壤清耕柑桔园坡地为对象,研究其长期定位试验下2001—2015年径流和泥沙流失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坡面水沙与降雨关系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幼树期是红壤清耕柑桔园水土保持防治的关键期,该时期的土壤侵蚀程度达到极强烈,而盛果期侵蚀强度可降低到区域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柑桔树从幼树期、初果期到盛果期,坡面年径流量和土壤侵蚀模数均呈显著幂函数下降趋势,在盛果期趋于稳定。果树坡面水沙与降雨的关系均在第4年发生了突变,而裸露坡面水沙与降雨关系没有发生突变。柑桔园各年的减沙效益均大于减水效益,减流、减沙效益均随着时间表现出先快速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的指数函数关系,这表明免耕果树的减流、减沙效益具有很大的时间变异性,不仅可通过减水来减沙,而且可通过改变水沙关系来减沙。研究结果将为果园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估提供依据,为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闽江下游两岸红壤山地橄榄园进行套种豆科牧草圆叶决明试验,经多年定点观察,在红壤橄榄园套种牧草圆叶决明,能迅速覆盖幼龄果园,提高果园土壤肥力;减少建园前期水土流失,增加局部土壤水分含量,改善果树生长环境;提高果园产量,增加果园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尤溪玉池果园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点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果园垦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垦殖方式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在小生境分布和坡面再分布两个尺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水平方向上,清耕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沿树干向外减少的分布规律,而生草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变化不明显;垂直方向上,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坡面再分布上,清耕果园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生草果园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生草垦殖模式降低了果园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异,但促进果园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异。在以上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小生境混合取样的果园土壤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黄土高原陕西省长武塬区选取品种和管理手段均相同的3种林龄果园(尚未结果的5年幼龄果园、已结果的8年初果园和13年壮果园)苹果树,采用空间换时间的试验设计,分别于2015年7月12日和8月19日对0—500cm深度土壤及对应取样处的苹果树枝条取样,测定土样和枝条样中水分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并利用贝叶斯模型量化降水前后不同土层对苹果林耗水的贡献。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苹果树降雨前后的主要水分来源深度不同。干旱时,13年壮龄果树的主要吸水深度比5年和8年果树深;而生长旺季,雨季降水只能补充未挂果的5年幼龄果园土壤水分消耗,即使降水量很大,也无法满足已经开始挂果的8年和13年果园土壤水分消耗。(2)在干旱期,5年和8年果树50%以上的水分来自表层0—100cm土壤,而13年果树50%的水分来自100—300cm土层。而降水后,5年和8年果树的主要水分来源变为100—300cm土层,贡献值在40%左右;13年果园的主要水分贡献层为0—100cm土层,贡献了近50%的水分。(3)3种林龄果树根系对300—5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对降雨的响应非常弱,降雨前后贡献率始终保持在30%。  相似文献   

16.
Nitrogen turnover in some orchard soils of South West Germany Investigations in several orchards in South West Germany led to the following results: The actual content of mineral nitrogen as well as the rate of mineralization showed a marked dependence on the nature of soil, weather and soil management. Frequently the rate of mineralization had a distinct annual course following soil temperature. During summer additional oscillations partially were related to water and air contents of the soils. As a rule under old sward the rate of mineralization was distinctly higher than in the same soil being cultivated or treated with herbicides. Under mulched sod not only higher rates of mineralization, but also distinctly higher actual contents of mineral nitrogen could be found as compared with data under cropped sod. This ran parallel with higher nitrogen supplies to the trees and distinctly higher yields, but also with a worse storage quality of the fruits and conspicuously increased wash-out rates of nitrate (provided that manuring was continued with the primary amount of nitrogen). The total content of soil nitrogen depended much more on the method of soil management (swarded or not swarded) than on the amou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s. It seems that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a soil tends towards a certain level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site and soil managements and that this level cannot be raised constantly by manuring. From these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or practical fruit growing can be drawn: With modern forms of commercial fruit growing using mulched sward for soil management the nitrogen output is much less than with cultivating the same soil as arable land or intensive grassland. Due to cropping of the grass in former times nitrogen deficiency of fruit trees was not unusual, but since the grass under the trees has been mulched there is more danger of excessive nitrogen supply if manuring has been left as it was. Unlike the situation known of sand cultures with low nitrogen reserves in orchards with high mineralization rates the time of manuring is not of great consequ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