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法律多元的视角,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元代以前在王朝国家羁縻统治下形成了以固有纠纷解决机制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元代在土官土司制下则发生重大变迁,国家司法制度在西南地区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张,固有纠纷解决机制的地位和效力置于国家法之下;明中后期至清中期西南少数民族固有纠纷解决机制急剧变迁,与国家正式司法制度不断整合,王朝国家司法制度普遍适用,形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在多元交错中的非均衡变迁。  相似文献   

2.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朝在我国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连城鲁土司用五百多年的历史,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通过开发利用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发挥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初,土家族地区相继完成了改土归流,流官取代了土司的统治。"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禁令被废止,大量的移民进入到土家族山区,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带入了适合土家族山区的农作物——玉米,玉米的引种提高了土家族山区的粮食产量,满足了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吸引更多流民进入到土家族山区,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玉米的过度种植不可避免的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如造成该地区土地肥力下降,森林植被资源被破坏,从而引发生态灾害等。  相似文献   

4.
范舟游 《农业考古》2007,(3):197-200
湘西土家族图腾神灵崇拜是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稻作民族,由于水稻的发现、栽培技术的进步而引申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土家先人把这种精神寄托于图腾崇拜和祭祀习俗上,在土官土司制度及强宗大姓封闭式专制统治下,这一民族仍保留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原始农耕稻作成份,并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稻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相似文献   

5.
游来游去 《百姓》2008,(4):40-42
元代到清初,中央封建王朝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册封了众多土司,推行土司制度,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土司制度实行初期,恩施土司表现出了极大的文治和武功,对民族地区的稳定以及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弘扬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对恩施历史民族文化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土司制度时期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经过正统及之后历代统治者对朝贡活动的整顿,明代西南土司朝贡贡品的相关问题存在颇为明显的转变:首先,相较于明初贡品内容的混乱,明代中后期土司贡品的类型更为集中;其次,明中后期各家土司贡品规模更加明确具体,组织贡品的方式更加体制化;最后,明代中后期贡品出现大量"折纳"为银上贡的现象。贡品的转变折射出明朝廷开始将西南土司的贡品纳入到国家统一的经济管理之中,西南土司内地化进程由此加快。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164-165
本文立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问题,以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从经济发展、人文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三个维度着手,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实施效果。本文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绩效整体上是有效地;(2)经济发展水平对反贫困实施做的贡献最大,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西南少数民族反贫困实施的影响持续上升,而人文水平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却遭遇瓶颈,正在逐渐减弱,呈现出有限增长。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194-195
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同时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扩大人工种植规模、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指出了西南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和优势,探讨西南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及发展路径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民俗学角度看侗族渔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200万①。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交界地区,位置正处于大西南中心。侗族地区属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交界地带,是全国水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②;又是全国十大林区之一,森林蓄量列全国第二位。森林资源丰富,水土就可以保持得好,给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特别在古  相似文献   

11.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来临之际,党中央和政府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以突破扶贫难点。对于贵州省内由于生态问题导致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环境的人口进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同时落实各项具体的生态移民开发项目。基于贵州三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安置点的调查研究,剖析移民家庭生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从旅游开发模式、发展调节机制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3个角度分析比较,总结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模式在旅游市场定位、政企职能分工和旅游地生态环境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更好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地区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13.
明以前,纳西族地区受地理环境和土司制度的影响,传入的农作物数量很少,农业发展滞后。明至民国时期,纳西族地区传入的农作物数量不断增加,从坝区推广到山区。源源不断的农作物传入纳西族地区,推动了农耕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的增加,民族人口的递增,农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了这一区域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支柱之一,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发展有重大意义。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义务教育既是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整体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政治上、法律上实现了各民族平等,每个民族做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家在经济上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发展,内蒙古蒙古族义务教育事业也由此取得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旅游流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运用GIS软件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从全国范围、省域、南北、东中西不同地域等尺度研究了我国世界遗产的宏观地域分布,结果表明: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趋势;自然遗产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以四川和云南最多;文化遗产多分布于东部地区,北京是我国拥有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中部和西部地区文化遗产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17.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旅游流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运用GIS软件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从全国范围、省域、南北、东中西不同地域等尺度研究了我国世界遗产的宏观地域分布,结果表明: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趋势;自然遗产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以四川和云南最多;文化遗产多分布于东部地区,北京是我国拥有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中部和西部地区文化遗产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18.
为探求适合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以高效利用农田水资源,在小麦各个生育期设计不同的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值,通过大田露地及测坑试验,测定了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小麦对缺水的敏感性,是开花期大于产量形成期,产量形成期大于营养生长期;小麦水分生产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小麦的产量和灌溉定额成明显的二次抛物线型关系,当灌水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产量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超过临界值之后,产量反而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少。该研究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19.
西南喀斯特地区小麦节水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求适合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以高效利用农田水资源,在小麦各个生育期设计不同的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值,通过大田露地及测坑试验,测定了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小麦对缺水的敏感性,是开花期大于产量形成期,产量形成期大于营养生长期;小麦水分生产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小麦的产量和灌溉定额成明显的二次抛物线型关系,当灌水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产量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超过临界值之后,产量反而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少。该研究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对象,于2016年3—9月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2份,采用Ordered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个人禀赋(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民族文化习惯、家乡经济条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家乡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对外出务工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男性外出务工的意愿强于女性,婚姻状态对外出务工意愿影响不显著,民族文化习惯对外出务工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有效引导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